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在映画廊的那次活动,四位曾经获得奖学金的中国摄影师,沈绮颖、刘杰、刘禹扬和你,介绍了各自在纽约的学习心得和申请经验,并展示培训后的作品。这个基金会项目是怎样一个项目?
A:马格南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旨在将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格南摄影师”所代表的精神理念推广传播给公众,将其“关心人的摄影”的精神传承至新一代的纪实摄影师。基金会的官网上这样介绍自己,“马格南基金会支持、培训新一代的摄影师,并努力扩大纪实摄影在数字时代的影响力。基金会的不同项目旨在鼓励那些引人注目的、独立的、纪实性的摄影实践活动,同时对积极与媒体和民间组织合作的传播策略、有创新的高质量的展示方式给予肯定和帮助”。
苏珊·马萨拉斯(Susan Meiselas)和弗里德·里钦(Fred Richin)这两位资深摄影师共同发起了马格南基金会现有的几个奖学金项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以鼓励年轻摄影师投身于社会纪实摄影的这个奖学金项目,也就是我在2013年夏天有幸参加的这个为期六周的培训项目。他们设立这个奖学金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了给有志于社会议题报道的年轻摄影师以更加专业的培训,帮助摄影师学会有效的视觉表达策略,能够更好的回到自己的国家、地区进行更加深入的记录和报道工作,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认同感,用影像的力量促进社会进步。
Q:通过什么方式申请这奖学金?需要什么条件和资历?
A:2015年的奖学金项目的申请程序将于11月公布,项目页面上有非常详细的介绍(http://magnumfoundation.org/humanrights/),需要提交的材料、表格、图片尺寸等等要求都在上面。这个奖学金对中国摄影师而言,唯一一个比较硬性的要求就是英语,因为这个课程是在纽约大学和所有的外国人一起上课,具备基本的交流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完成课程的必要条件。至于申请的过程,只要仔细阅读网站上的详细说明都不会有什么差错。
总体而言,通过摄影师提交的几组作品和一篇比较详细的个人陈述,涉及你为什么要做摄影师,为什么致力于社会纪实摄影?拍摄过的项目的重要性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样的拍摄计划等等。马格南基金会主要是从技术水平上、理念上、拍摄领域和方向上大致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他们要找的人。他们对参与者没有任务性的“考核”,而是通过观察和直接交流,判断一名候选人是不是真正想用摄影来记录和改变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心想要帮助更多的人。
Q:入选者有怎样的学习机会?
A:奖学金项目负担摄影师往返纽约的机票、在纽约学习期间的食宿、交通、纽约大学正式的暑期课程的学费等等一切费用,摄影师唯一需要承担的就是获得美国学生签证的基本费用。可以说,就金额而言不亚于国内的任何一个摄影奖项。更重要的是,这个特殊的培训课程,除了在纽约大学的暑期课程外,还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机会,比如导师会带领学员去附近的摄影节,这是与一流媒体的图片编辑和摄影师坐下来聊天和建立联系的机会。再比如,奖学金项目还会安排摄影师们参观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机构,每个机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会详细介绍他们运作的情况,他们与摄影师合作的情况,图片使用的准则,行业的走向等等,甚至直接就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让纽约时报的图片编辑看你的作品,如果恰好他们感兴趣,你的作品就会登上报纸也不一定!
Q:你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A:2013年5月底,我们入住纽约大学位于曼哈顿市中心的宿舍,第二天就开始上课了。弗里德·里钦的课程偏向理论和观念培养,这门课程主要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有作用的?”在多媒体时代,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报道方式已经不再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另外一门课是偏重拍摄的实践性课程,由苏珊上课,她第一天就开始问我们想要在纽约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让大家备感压力!白天出去找线索,晚上就要回到教室汇报情况。每个人都非常想完美的完成一个项目,但是现实又极其残酷。苏珊说,你就要有这个本事找到最关键的人,进入最难进去的地方,你才能拍到好的故事,借口都是没有意义的!由纽约大学设计学院的老师伊丽莎白·吉劳埃(Elizabeth Kilroy)主讲的课程比较偏向于技术呈现,她教会我们使用各种不同的展示手段和展示策略来呈现我们各自的作品。用她的话说,每个故事有着最适合的展示和传播方式。
六周的时间过得非常之快,当我们距离全部课程结束还有一周的时候,举行了第一次看片汇报,每个人都非常兴奋,既是对这份经历的感激,也是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开心。真的是把自己从脑力到体力都推倒了某种极限,起码我是这种感觉。
Q:培训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A:最大的收获就是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世界上一流的媒体、摄影师都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行业标准、职业守则等等,这些信息在国内是很难了解到的。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的集中训练让我的个人拍摄思路、呈现技术都有了提高,特别是在如何用摄影推动社会改变的方向上思考得更多,不再是简单的“拍照-发表”的简单模式。
在我之前和之后分别获得2010、2012、2014年奖学金的沈绮颖、刘杰、刘禹扬也都讲到,身处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需要拍完一个关于纽约的故事,还要和社会议题相关的,压力非常大,但是这个过程又是非常迅速的成长。此外就是各种课程之外的参观、拜访让大家的眼界大开。同时对于自己的出处又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对今后自己的拍摄有了新的期待。回到中国一年多了,我还在继续拍摄和残疾人相关的题材,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这其中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值得让人了解的隐情。我也仍然和马格南基金会以及所有的奖学金伙伴们保持着联系,仿佛我们已经是一家人,我们共享着同样的理念,实践着我们同样认可的方式——摄影。
A:马格南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旨在将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格南摄影师”所代表的精神理念推广传播给公众,将其“关心人的摄影”的精神传承至新一代的纪实摄影师。基金会的官网上这样介绍自己,“马格南基金会支持、培训新一代的摄影师,并努力扩大纪实摄影在数字时代的影响力。基金会的不同项目旨在鼓励那些引人注目的、独立的、纪实性的摄影实践活动,同时对积极与媒体和民间组织合作的传播策略、有创新的高质量的展示方式给予肯定和帮助”。
苏珊·马萨拉斯(Susan Meiselas)和弗里德·里钦(Fred Richin)这两位资深摄影师共同发起了马格南基金会现有的几个奖学金项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以鼓励年轻摄影师投身于社会纪实摄影的这个奖学金项目,也就是我在2013年夏天有幸参加的这个为期六周的培训项目。他们设立这个奖学金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了给有志于社会议题报道的年轻摄影师以更加专业的培训,帮助摄影师学会有效的视觉表达策略,能够更好的回到自己的国家、地区进行更加深入的记录和报道工作,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认同感,用影像的力量促进社会进步。
Q:通过什么方式申请这奖学金?需要什么条件和资历?
A:2015年的奖学金项目的申请程序将于11月公布,项目页面上有非常详细的介绍(http://magnumfoundation.org/humanrights/),需要提交的材料、表格、图片尺寸等等要求都在上面。这个奖学金对中国摄影师而言,唯一一个比较硬性的要求就是英语,因为这个课程是在纽约大学和所有的外国人一起上课,具备基本的交流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完成课程的必要条件。至于申请的过程,只要仔细阅读网站上的详细说明都不会有什么差错。
总体而言,通过摄影师提交的几组作品和一篇比较详细的个人陈述,涉及你为什么要做摄影师,为什么致力于社会纪实摄影?拍摄过的项目的重要性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样的拍摄计划等等。马格南基金会主要是从技术水平上、理念上、拍摄领域和方向上大致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他们要找的人。他们对参与者没有任务性的“考核”,而是通过观察和直接交流,判断一名候选人是不是真正想用摄影来记录和改变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心想要帮助更多的人。
Q:入选者有怎样的学习机会?
A:奖学金项目负担摄影师往返纽约的机票、在纽约学习期间的食宿、交通、纽约大学正式的暑期课程的学费等等一切费用,摄影师唯一需要承担的就是获得美国学生签证的基本费用。可以说,就金额而言不亚于国内的任何一个摄影奖项。更重要的是,这个特殊的培训课程,除了在纽约大学的暑期课程外,还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机会,比如导师会带领学员去附近的摄影节,这是与一流媒体的图片编辑和摄影师坐下来聊天和建立联系的机会。再比如,奖学金项目还会安排摄影师们参观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机构,每个机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会详细介绍他们运作的情况,他们与摄影师合作的情况,图片使用的准则,行业的走向等等,甚至直接就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让纽约时报的图片编辑看你的作品,如果恰好他们感兴趣,你的作品就会登上报纸也不一定!
Q:你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A:2013年5月底,我们入住纽约大学位于曼哈顿市中心的宿舍,第二天就开始上课了。弗里德·里钦的课程偏向理论和观念培养,这门课程主要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有作用的?”在多媒体时代,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报道方式已经不再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另外一门课是偏重拍摄的实践性课程,由苏珊上课,她第一天就开始问我们想要在纽约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让大家备感压力!白天出去找线索,晚上就要回到教室汇报情况。每个人都非常想完美的完成一个项目,但是现实又极其残酷。苏珊说,你就要有这个本事找到最关键的人,进入最难进去的地方,你才能拍到好的故事,借口都是没有意义的!由纽约大学设计学院的老师伊丽莎白·吉劳埃(Elizabeth Kilroy)主讲的课程比较偏向于技术呈现,她教会我们使用各种不同的展示手段和展示策略来呈现我们各自的作品。用她的话说,每个故事有着最适合的展示和传播方式。
六周的时间过得非常之快,当我们距离全部课程结束还有一周的时候,举行了第一次看片汇报,每个人都非常兴奋,既是对这份经历的感激,也是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开心。真的是把自己从脑力到体力都推倒了某种极限,起码我是这种感觉。
Q:培训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A:最大的收获就是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世界上一流的媒体、摄影师都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行业标准、职业守则等等,这些信息在国内是很难了解到的。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的集中训练让我的个人拍摄思路、呈现技术都有了提高,特别是在如何用摄影推动社会改变的方向上思考得更多,不再是简单的“拍照-发表”的简单模式。
在我之前和之后分别获得2010、2012、2014年奖学金的沈绮颖、刘杰、刘禹扬也都讲到,身处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需要拍完一个关于纽约的故事,还要和社会议题相关的,压力非常大,但是这个过程又是非常迅速的成长。此外就是各种课程之外的参观、拜访让大家的眼界大开。同时对于自己的出处又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对今后自己的拍摄有了新的期待。回到中国一年多了,我还在继续拍摄和残疾人相关的题材,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这其中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值得让人了解的隐情。我也仍然和马格南基金会以及所有的奖学金伙伴们保持着联系,仿佛我们已经是一家人,我们共享着同样的理念,实践着我们同样认可的方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