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看,近十多年来,作文形式上采取“文体自选”是普遍状态,这体现了增强“选择性”的新课程理念,无疑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依据自己的长处,作出合理的选择。但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文体自选”反而成为学生作文避重就轻的有力借口,导致文体训练的单一化、偏向化。作文“文体自选”异化现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文体自选异化作文形式
不久前新接手一高三班级,布置了第一篇作文,作文形式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在文体要求上改“文体自选”为“议论文”,主要想了解一下议论文写作状况。结果学生纷纷反映不会写,因为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文体要求上,一直都是“文体自选”,写记叙文容易入手,所以高一、高二老师也从来没要求写议论文。个别了解一下,这种状况不在少数。“文体自选”反而成为学生作文避重就轻的有力借口?这似与设置初衷相违,由此看来,作文教学中“文体自选”被异化的现象值得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有这样的表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同时也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减少对写作束缚的同时,并没有削减对具体的表达能力的要求。《考试说明(江苏)》在写作上则非常具体地要求: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文、议论文和抒情类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等是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与之对应的记叙文、议论文和抒情类文章是最基本的文本样式,这些都是高中学生起码的、必备的語文素养,不存在偏废问题,之所以设置“文体自选”,主要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长处发挥的选择,并非偏指一方。教师在实施作文训练中,应该兼顾记叙、议论等各类文体,这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要求所致。某种程度上,议论文的写作,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有意义和价值。
“文体自选”的异化,主要还是为考试而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表面看来,集中精力专攻一类文体,似乎有利于快速提高,但实质不然。首先,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可以有偏重,但不可偏废。其二,表达是个综合过程,单凭一种表达方式,不可能写出好作文,逻辑性不强的记叙文,很难说是优秀作文;反之,议论文中叙述性文字如没有形象性,也美中不足。其三,过早为学生作文定型,使学生缺失各种类型文体训练,就很难发掘学生作文的真正长处,不利于作文的发展提高。其实,单就考试而言,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总有文体的偏向性,有些比较适合写记叙,有些比较适合写议论,如只擅长写一种文体,有一定风险。
“文体自选”作文考试模式下的作文教学,正确做法应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各类文体的训练。以高中为例,一般以学段为单位,高一侧重记叙,高二侧重议论,高三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升。理想状态应是诸体皆备且有所擅长,以此应试,较为稳妥。在训练中,教师宜引导学生夯实每类文体的基本规范,强化文体意识,做什么文,像什么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写作特长,按发展等级的要求,引导学生作文向更优秀方向发展。在文本样式上,也要拓展视野,不能仅局限于记叙、议论,教师可以较多地介绍各类文体样式,让学生在较多的文本样式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另外,在训练过程中,宜逐步引导学生确立文本的具体构思模式,保持稳定性,以利于考试的发挥。
在考试过程中,如何选择文体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选择最恰合的文体,考量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一、文体选择是审材、立意、构思等要素的综合权衡的结果
无论是命题、话题还是材料,尽管理论上都可以写成记叙或议论文,但或多或少总有文体的偏向性,写成某种文体相对容易,写成另种文体相对就难。例如,04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写成议论相对容易而记叙则需要有较难的思维跨越。08年的“好奇心”则记叙、议论皆可较易入手。因此,文体选择很难预先设定,常常要因文题材料而取舍。
构思、立意的求新,也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文体选择是求新的外在显现,新颖的构思立意,需要恰合的文体匹配;另外,应试作文要尽量避免“撞车”,体现在文体选择上,应尽量避免随大流。如04江苏高考作文考题,写议论文易入手,但最终写记叙文的总体均分要高。由此看来,文体皆备,并作合适选择,是应试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文体选择是训练成果的体现
文体选择中,扬长避短是基本原则。考生一般都会依据平时的训练效果,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据一般性调查看,文体选择中,学生往往依据自己成功的经验作出选择。如平时的习作中有成功的作品,常常较大程度上作为选择的依据。这种做法有其心理依据,学生基于自己成功的经验作迁移,能够较有把握地做出合理的选择;相反,没有成功经验为依托,学生的选择常常茫然无措,作文失败也居多。
因此,平时训练的质量是文体合理选择的重要依托。教师在实施作文训练中,要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成功感,让它们在获取成功过程中,对某类文本规则、规律有深切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确立自信心,有利于考试的成功。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宜作个性化辅导,根据每篇作文的具体情况作个别指导;还特别要注意做二次作文,将指导落实到学生作文的成功上,力争平时习作都能成功,成功的基数越大,学生的选择会游刃有余,考试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三、文体选择是兴趣、特长的反映
人各有面,每个学生的兴趣、思维的特征会有差异;有长于形象思维,有长于逻辑思维,这些差异也常常影响应试中文体的选择。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既要强调众体皆备,更要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1.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愿写、乐写的问题
有老师戏谑说,现在的学生,写情书洋洋洒洒,写作文老牛拉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个是自己乐意的,一个是强加的。要能引导学生写作文如写情书那般全心投入,作文想差也难。所以,平时作文的设置,要切入学生情感的敏感点,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兴趣是写作持续不断的动力。南宋诗人谢枋得倡导初学写作宜“放胆”,以“广开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使“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从而建立起写作的良好信心;然后“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再对学生作文逐步规范引导,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途。
2.在发挥特长方面,教师要做许多精细化工作
要分析学生思维的偏向性,分析学生表达的习惯、特征,分析学生构思的特点,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作文的动态过程,在过程中引导、矫正,作文的成功就是在这循环往复中逐步提升的。
兴趣、特长的养成,使文体选择不再是件令人纠结的事,会因特长养成变得水到渠成。
“文体自选”本不该成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但偏偏被异化为学生作文避重就轻的借口,这一现象折射出教学中为考试而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才是应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作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4.
[2]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文体自选异化作文形式
不久前新接手一高三班级,布置了第一篇作文,作文形式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在文体要求上改“文体自选”为“议论文”,主要想了解一下议论文写作状况。结果学生纷纷反映不会写,因为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文体要求上,一直都是“文体自选”,写记叙文容易入手,所以高一、高二老师也从来没要求写议论文。个别了解一下,这种状况不在少数。“文体自选”反而成为学生作文避重就轻的有力借口?这似与设置初衷相违,由此看来,作文教学中“文体自选”被异化的现象值得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有这样的表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同时也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减少对写作束缚的同时,并没有削减对具体的表达能力的要求。《考试说明(江苏)》在写作上则非常具体地要求: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文、议论文和抒情类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等是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与之对应的记叙文、议论文和抒情类文章是最基本的文本样式,这些都是高中学生起码的、必备的語文素养,不存在偏废问题,之所以设置“文体自选”,主要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长处发挥的选择,并非偏指一方。教师在实施作文训练中,应该兼顾记叙、议论等各类文体,这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要求所致。某种程度上,议论文的写作,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有意义和价值。
“文体自选”的异化,主要还是为考试而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表面看来,集中精力专攻一类文体,似乎有利于快速提高,但实质不然。首先,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可以有偏重,但不可偏废。其二,表达是个综合过程,单凭一种表达方式,不可能写出好作文,逻辑性不强的记叙文,很难说是优秀作文;反之,议论文中叙述性文字如没有形象性,也美中不足。其三,过早为学生作文定型,使学生缺失各种类型文体训练,就很难发掘学生作文的真正长处,不利于作文的发展提高。其实,单就考试而言,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总有文体的偏向性,有些比较适合写记叙,有些比较适合写议论,如只擅长写一种文体,有一定风险。
“文体自选”作文考试模式下的作文教学,正确做法应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各类文体的训练。以高中为例,一般以学段为单位,高一侧重记叙,高二侧重议论,高三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升。理想状态应是诸体皆备且有所擅长,以此应试,较为稳妥。在训练中,教师宜引导学生夯实每类文体的基本规范,强化文体意识,做什么文,像什么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写作特长,按发展等级的要求,引导学生作文向更优秀方向发展。在文本样式上,也要拓展视野,不能仅局限于记叙、议论,教师可以较多地介绍各类文体样式,让学生在较多的文本样式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另外,在训练过程中,宜逐步引导学生确立文本的具体构思模式,保持稳定性,以利于考试的发挥。
在考试过程中,如何选择文体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选择最恰合的文体,考量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一、文体选择是审材、立意、构思等要素的综合权衡的结果
无论是命题、话题还是材料,尽管理论上都可以写成记叙或议论文,但或多或少总有文体的偏向性,写成某种文体相对容易,写成另种文体相对就难。例如,04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写成议论相对容易而记叙则需要有较难的思维跨越。08年的“好奇心”则记叙、议论皆可较易入手。因此,文体选择很难预先设定,常常要因文题材料而取舍。
构思、立意的求新,也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文体选择是求新的外在显现,新颖的构思立意,需要恰合的文体匹配;另外,应试作文要尽量避免“撞车”,体现在文体选择上,应尽量避免随大流。如04江苏高考作文考题,写议论文易入手,但最终写记叙文的总体均分要高。由此看来,文体皆备,并作合适选择,是应试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文体选择是训练成果的体现
文体选择中,扬长避短是基本原则。考生一般都会依据平时的训练效果,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据一般性调查看,文体选择中,学生往往依据自己成功的经验作出选择。如平时的习作中有成功的作品,常常较大程度上作为选择的依据。这种做法有其心理依据,学生基于自己成功的经验作迁移,能够较有把握地做出合理的选择;相反,没有成功经验为依托,学生的选择常常茫然无措,作文失败也居多。
因此,平时训练的质量是文体合理选择的重要依托。教师在实施作文训练中,要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成功感,让它们在获取成功过程中,对某类文本规则、规律有深切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确立自信心,有利于考试的成功。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宜作个性化辅导,根据每篇作文的具体情况作个别指导;还特别要注意做二次作文,将指导落实到学生作文的成功上,力争平时习作都能成功,成功的基数越大,学生的选择会游刃有余,考试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三、文体选择是兴趣、特长的反映
人各有面,每个学生的兴趣、思维的特征会有差异;有长于形象思维,有长于逻辑思维,这些差异也常常影响应试中文体的选择。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既要强调众体皆备,更要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1.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愿写、乐写的问题
有老师戏谑说,现在的学生,写情书洋洋洒洒,写作文老牛拉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个是自己乐意的,一个是强加的。要能引导学生写作文如写情书那般全心投入,作文想差也难。所以,平时作文的设置,要切入学生情感的敏感点,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兴趣是写作持续不断的动力。南宋诗人谢枋得倡导初学写作宜“放胆”,以“广开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使“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从而建立起写作的良好信心;然后“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再对学生作文逐步规范引导,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途。
2.在发挥特长方面,教师要做许多精细化工作
要分析学生思维的偏向性,分析学生表达的习惯、特征,分析学生构思的特点,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作文的动态过程,在过程中引导、矫正,作文的成功就是在这循环往复中逐步提升的。
兴趣、特长的养成,使文体选择不再是件令人纠结的事,会因特长养成变得水到渠成。
“文体自选”本不该成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但偏偏被异化为学生作文避重就轻的借口,这一现象折射出教学中为考试而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才是应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作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4.
[2]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