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给了我“面子”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峰小先生:
  你好。叫你一声小先生,绝无嘲讽、挖苦的意思,乃是我这个年逾六十三岁之人的毕恭毕敬;先生之前的“小”,也和你的年龄无甚关系,只是觉得相较于我,你在诸多方面具备做先生的能力,但“我”,毕竟是一个很小的个体,将你定格在“小”先生,含有我的期待,期待着你能在曲艺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以自己更加美好的德行、智慧、作为、作品等,早日获取更多“学生”的青睐、追随。我还喜欢你的名字,“亚峰”,不到“顶峰”的高峰,于是便有梦想、热情,向上攀登。
  我缘何向你这样一个“娃娃”讨好,以至于不顾年长你几十岁的尊严、身价甘做学生?这当然缘于我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所谓能者为师,你这个“曲艺小先生”着实有令我这个“曲艺小老头”折服的玩意。这不,它们逼得我都有些不吐不快了。
  我服气,我的“意识”不如你。我的作为顶多只是对曲艺闭目反思而已,而你对曲艺却是热情行动。诚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自己困惑迷茫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是勇于反思、反省,亦不失为一种姿态,但对比你的“用作品说话”显然略逊一筹。我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传承发展‘本’为本”的观点,呼吁新时代需要具备新时代品质的曲艺新作,大概是人微言轻或者表达方式的乏味等原因,最终皆以自言自语告终。可是你师亚峰却与我大相径庭。记得2016年7月下旬,在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合肥赛区的角逐中,59个参赛作品与来自近30个城市和地区,203位曲艺名家、新秀登台亮相,你以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面子》获得姜昆、崔凯等曲艺专家评委与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现场评委之一,大赛过后我曾对优秀山东快书演员陈振说:“即使你的表演几近完美,但,师亚峰的《面子》对比你表演的传统作品《武松打虎》,显然更贴近这个时代以及广大受众的生活……”记忆中陈振频频点头,心悦诚服地告诉我:“师亚峰令我们参赛的很多选手都意识到了新作品的重要性,《面子》是他自编自演的作品,所以在台上能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一看他就演出过无数场次了,与现场观众交流、互动非常默契。”陈振的话引起我很长时间的思考。2017年11月18日,我在与相声名家唐爱国共同主讲的山东书城“文学经典论坛”上说,相比经典文学作品本身,所有围绕它的演讲、评论等都相形见绌。说唱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使我巧舌如簧,也比不上唐爱国表演一段好相声能够证明其“经典力量”;一万个“相关活动”都取代不了一部经典作品的价值。于是,德国诗人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留下的那句话才成为名言:“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很服气,我的“能耐”不如你。我写的作品多是自我抒情,而你的《面子》却是为众而生。并非自贬,虽亦被人称之“曲艺作家”,但我毕竟离开舞台多年,与恩师赵连甲及姜昆、崔凯、王宏、李立山、杨子春、杨鲁平、崔琦,等等,那些始终坚持为舞台实践写作的曲艺作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即使我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的作品,亦是有意回避了曲艺须臾离不开的趣味,而多在情感演绎、表达上下些笨功夫。在《曲艺》上读过你写的唱词《乔派往事》,在合肥欣赏过你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面子》,品味其中美妙的情趣,当时便有自叹弗如之感。后来专门找到本子又重读一遍,当读到“我说这话恁不信,有一段故事对恁谈,说的是无名省难查县,找不到村的王孬蛋……那位说:哎,你别说啦,有叫孬蛋的么?小名。大名叫什么?大名叫? 俺不告诉你。万一有个重名的人家不揍我?反面典型,我说是谁谁都不好受,说到谁谁都不待见。因此咱就用这么个无名省难查县,找不着村的小孬蛋……”我默读着其中这类俯拾即是的夹叙夹评、似说似唱、自然贴切、趣味横生的描述,竟忍俊不住地多次笑出声来。我也是作者,对文字创作之艰辛有极为深刻的体味,有时写罢一篇文字就像“死过一回”,从结构到文字,以至于将每一个字、词安置在它最合适的地方,谈何容易!年纪轻轻的你面对诸多诱惑,竟然坐得住“冷板凳”,将说唱文学的趣味与尺度拿捏得如此自然、合适,这岂止令我惭愧不已,准确说,应是欣赏有加。其实,换种视角,对你师亚峰的认可也是对我本人曲艺观的肯定。我曾这样描述过我眼里与心里的曲艺家:“虽然没学历的学生,但生活逼着他们学习历久不倦;虽是没名字的作者,但给个‘梁子’编出的段子个个都贴近实践;虽是没编制的乐队,但自拉自唱或用板敲着节奏可以随机应变;虽是没影子的导演,但他可以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个性、绝活等得到最佳呈现;虽是没讲台的教师,但老百姓觉得与之没有距离、彼此亲密无间。”诚然,你或许并没有抵达如此境界,但,我却坚信,你,正朝着这个方向行走……
  真服气,我的“热爱”不如你。我对曲艺的热爱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一些“功利”,而你对曲艺的热爱远比我的情感“纯正”许多。在合肥,你一上臺便令我一惊:头发理得半长不短,舞台形象虽然不丑,但与时尚靓仔相差十万八千里。关键之关键,面对如此神圣的全国性大赛,你上台竟敢冲着评委与观众极不严肃地来了个“现挂”:“我前边那位山东快书演员上台晚了,我得替他给大家解释解释,听到他叫啥名字了吧?人家叫申振柱? 申振柱就是‘深圳住’,想想住在深圳往合肥这儿赶,晚点情有可原啊……”是啊,观众、评委被你逗得哄堂大笑,可我却没笑出来,且心中暗暗“骂”你:师亚峰你就不怕哪个评委为你的“不规矩”扣分数么!你以为你这是下基层为老百姓演出么?坐在台下听你调侃的除了观众还有决定你参赛命运的一群专家呢……我本人这些年来获奖的作品、文章几乎都是无可争议,因为我知道按评委的口味、眼光取舍、平衡,而我的骨子里当然期待你也能万无一失捧回奖杯。你一定还记得2008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济南举办的“山东快书英雄会”吧,我在之后发表的评论文章里曾如此评价你这位“英雄会”的一等奖得主:“我喜爱师亚峰,并不完全缘于他的多才多艺,更多的则是通过他在台上表现出的放松、不经意,插科打诨式的与评委、观众调侃、互动,尤其是他山东快书表演的另类,让我发现和感悟到了一种勾人魂魄却鲜为人见的曲艺灵性,及其‘昂首嬉笑戏权贵,躬身作揖敬平民’的优秀曲艺家潜质。正因为这与当下曲艺界评价习惯相悖且与前辈先生的教导抵触,我才愈发觉得珍惜与惊喜:它对打破当今曲艺界那种言必称门户,行必提师父,带着有色眼镜观察评判现实,一看到或听到新的观点和理论,不是冷静地分析,而是根据前辈既定标准进行指摘和抵触的现状,无疑是一种挑战和叛逆。总之,喜欢师亚峰,更多的理由是我在他身上寄托了我的审美理想,即呼唤富有创新精神,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求异愿望,不甘于墨守成规和人云亦云,敢于挑战旧思维和固有定律的新一代创新型曲艺人才。”时过境迁,10年之后,不曾想你师亚峰依然我行我素,而我却变了,我比过去成熟了许多,成熟的标识便是由过去的求新求变变成懂得中规中矩了……判断变与不变的价值,当然要用实践与事实去验证。所以,当获悉你成为第九届中国牡丹奖新人奖得主的时候,我服输了:无疑,我的变是退缩,你的不变是前进。
  其实,有关你的事我都挺关注的,那年在连云港举办第八届中国曲艺节,我看了你师父范军与你们主演的方言剧《老汤》,看到你将“武坠子”塑造得如此富有个性,鲜活、深刻,对你的欣赏、喜爱又增加许多。我还知道,你前些日子去青岛参加了“首期中国曲协艺委会专家研修班”,且成为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术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专家委员。这,当然可喜可贺,但我却担心荣誉来得过早,反而影响你的前程。绝不是在你高兴的时候“浇冷水”,我女儿当年领结婚证后我曾给她写过这样一段话:“女儿领取了结婚证,举办婚礼喜筵,就像我当年获得了高级职称头衔,与朋友聚一块儿喝了场庆祝酒,千万别以为真的就成了‘家’。我的‘专家证’就像你领取的新房房卡,没有精神力量为依托或爱的支撑,谁敢说它就是充满自信、温馨如梦的‘家’呢?是的,我是出过几本评职称用得着的书,写过百八十篇让人‘眼花缭乱’的文章,但它大不了也就算是你新房里添置的那些时尚家具呀,如果没有人气,缺少底蕴,再花哨亦不过是吃饭睡觉、维持生命的房子或者就是‘工具’罢了……”
  说这些,无非是想告诉你,谢谢你,为曲艺赢得“面子”;“小先生”的称谓里包含着我对你的敬意也承载着我对你的期盼……
其他文献
秋色阴阴,碧沼鳞鳞。  破沧江,分清汉,方塘咫尺景物新,  丛竹合清响,杂草共芳芬。  意清凉,池光近,踯躅徘徊自足留人。  (过板)鸟啼花落多清韵,浅石鸣幽濑,澄沙叠细纹。  燕掠起微澜,果落开轻晕。  一丛兰映池半绿,数竿竹覆水全阴。  蛛网幕,芥舟沉,高风吹欲浅,小雨注还深。  浸斜阳夕景澄明,(卧牛)草肥苔润。  舒卷澄霞彩,高低碎月轮。  宿鸟难藏羽,游鱼不隐鳞。  乘桴何必思浮海,最爱
期刊
上海曲协相声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嘉定召开  9月20日,上海曲协在中国曲艺名城嘉定区的马陆镇召开了上海曲协相声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提升上海相声演员的文化素养、创作能力和演出技艺,促进南北曲艺的交流,推动上海曲艺事业的和谐发展。(曲讯)  庆祝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十五周年暨改革开放40年惠民演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9月27日上午,庆祝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15周年暨改革开放40
期刊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推动事业发展、工作创新的必由之路,是大趋势、大战略。当前,无论是曲协工作还是曲艺事业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实现曲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坚定不移地推进曲协自身的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次文代会开幕式上对新形势下中国文联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
期刊
评书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它以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明快的语言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中国在昆曲、古琴等申报成功后,尚有多项口头文化遗产有待挖掘、整理和申报,而源于古都北京的评书艺术首先引起笔者的关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结晶,评书艺术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①。  一、单田芳简介  单田芳出生于曲艺世家,是中国当代极具
期刊
朱光潜曾以哲学理性为对照,阐释了文艺的“象教”本质,他说“在哲学科学中,理是从水中提炼的盐,可以独立;而在文艺中,理是盐所溶解的水,即水即盐,不能分开。”他认为“象先于理,象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最普遍的感官机能,它的力量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所以在文艺中,要人明‘理’首先要让他识‘象’”[1]。以“象”示“理”,或借“象”藏“理”是文艺创作的普遍法则,类似常说的“寓教于乐”。不过“寓教于乐”
期刊
一  艰苦卓绝,玉汝于成。以此来描述唐力行团队新近出版的《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以下简称“集成”)这部“鉴往昭来,经世致用”的史学著作,在笔者看来,可是着着实实再也恰切不过了。  陈琪玮,这位年轻的历史学硕士生,投身在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唐力行教授门下。作为“唐门”的一个后起学子,陈琪玮已经知道,藏寓在“唐门”史学成就的灿烂背后有着多少坚守不移的真情。陈琪玮通过自己践行
期刊
打造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曲艺是一门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来自人民,是人民的艺术,是愉悦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提高人民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如何使这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打造精品力作乃是關键所在。  创作艺术感染力和时代凝聚力兼备的曲艺作品,关键在于充分领会中华文化精神,把握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传统与创新的动态
期刊
相声艺术是要使人发笑的,使人发笑的独特手段是组织、制造“包袱儿”,而组织、制造“包袱儿”必须认真遵循、熟练驾驭一条规律,这就是在《相声大词典》(薛宝琨主编)中作为“艺谚艺诀”专门做了阐述、释义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词典对这一条目的注释包含了两个义项:一“指有故事情节的相声段子,其故事发展应遵循的准则”;二“指包袱的制造”。本文只针对其第二义项,与第一义项无关。对于这一点,相声界的权威人士——
期刊
刚刚参加了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期全国曲艺自由职业者优秀人才培训班,收获多多,回来后为与我合作多年的李国文同志赶录电视快板书,在送他返回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深深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李国文这些年来为创作和表演曲艺新作品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李国文,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朝阳市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曲艺作家,快板艺术家。他是我多年的合作伙伴。  2005年,我在辽宁电
期刊
邢晏春、邢晏芝是享誉评弹界的兄妹档,他们的代表作有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贩马记》及“密室相会”“杜十娘”“林黛玉”等唱段开篇,经金庸先生首肯改编并录播的苏州弹词《雪山飞狐》。主要著作成果有:整理出版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邢晏春、邢晏芝演出本)、《三笑·徐云志演出本》及《邢晏芝唱腔集》、《邢晏春苏州话语言词典》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传承更有一番趣事:一般艺人说唱的作品,或家学渊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