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联合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63岁,平均39.3岁。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采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复位关节面,以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采用方差分析对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跟骨宽度、Böhler角、Gissane角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3.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皮缘坏死和感染、腓骨长短肌腱鞘炎,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骨折愈合时间9~11周,平均10.5周,未发生畸形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F=25.62、38.90)明显降低,Böhler角(F=440.24、272.42)和Gissane角(F=91.86、43.74)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3 d相比,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Bö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1.35、2.60;P值均>0.05)。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优10例,良7例,可4例。

结论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位固定可靠、无切口并发症等优点,尤其适宜老年患者及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者。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球(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on beads,BoBs)技术在产前诊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膜腔穿刺术孕妇287例和行脐带穿刺术孕妇16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采用BoBs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并对BoBs提示染色体微重复和微缺失综合征加做基因芯片检测验证。结果BoBs技术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社区人群中基线非糖尿病人群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随访期间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源自于2009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社区建立的35~74岁社区居民糖尿病前瞻性队列调查。对基线非糖尿病人群按基线C反应蛋白进行分组(C反应蛋白<1.00 mg/L、1.00~1.99 mg/L、2.00~2.99 mg/L、≥3.00 mg/L),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以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61例;年龄3~10岁,平均(5.0±1.7)岁。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局部后凸角(SK)及近端交界角(PJA)。
目的探讨在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过程中应用O-arm三维导航系统的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1例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并规律性随访18个月以上患者的资料,其中18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置钉(O-arm三维导航组),23例采用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