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现正确的音乐理念,回归专一的音乐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尝试了各种模式,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可学生真正学到的音乐知识却并不多。有节研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歌曲教学《闪烁的小星星》。教师设计了从天文知识导人,宇宙、银河、九大行星……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着实非常吸引学生。可是20分钟过去了,学生仍遨游在浩瀚的宇宙,让人怀疑这究竟是在上音乐课还是科学课。教学应当回归专一的音乐课堂,紧紧围绕音乐,让学生进入音乐。掌握音乐的知识技能,获得深层次的艺术感悟,再让学生将对音乐的所获所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明确的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在一堂课中起到的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其展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合理,定位要准确,它不仅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实际,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去把握教材、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梳理知识结构。按照全册、单元、本课教材所要达成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从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等目标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性。然而,经整合后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确实丰富了,可音乐性却在逐渐削弱。记得一节观摩课《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念“敕勒川,阴山下……”一会儿播放课件欣赏草原风光,一会儿让学生画草原美景,一会儿又让学生跳起舞……教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真正关注音乐的时间却很少。音乐课堂应更多地关注音乐内容的学习,无论教与学都应围绕音乐,减少非音乐的内容,回归朴实、有效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应以音乐为主线,以教材为基本,强调音乐课的音乐性,课外的补充和衍生也应基于教材,服务教学。
四、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突出音乐的科学性
课改初期,音乐课堂上曾经“谈谱色变”,似乎一唱谱、一教读谱知识就不符合课改精神。其实课标中明确要求“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等。教师在教学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把枯燥的知识技能教学设计得生动起来。如识谱教学,低年级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谱感知音符的高低,再用“模唱”,通过听唱、哼唱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掌握歌曲旋律。中高年级图形谱可以旋律线为主,以体态表现来激发学生兴趣,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以“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从以听唱为主视唱为辅,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最后实现视唱歌谱能力的养成。
五、实施正确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基于“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这几年的课堂上,“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的表扬声此起彼伏,即使答错了,有些教师也采用模棱两可的态度不予指正。学生的能力需要得到发展,创造力需要培养,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如果课堂上学生无法明辨是非,就无法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只听到褒扬声,对其学习和身心成长不会有好处。我以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发自内心,不要过于夸张,要亲切自然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欣赏。二是鼓励要及时,不要用“你真棒”之类的语言来敷衍学生,要针对学生的表现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优点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追求,还会为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榜样。三是在评价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应当在尊重学生、保护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及时纠错。
六、注重课堂的提问技巧,强调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如在欣赏《致春天》教学时,我实施了两种不同的设问。第一次上课,先展示课件介绍挪威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接着聆听乐曲,再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设问:乐曲分为几个乐段?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第二次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春天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景色,感受春天,然后再次播放课件,请学生思考:单纯的画面缺少了什么?是否可以添加什么?带着问题再次欣赏时,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了。经过充分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应该配上音乐。我再次抛出问题:“应该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在此基础上,我播放了乐曲《致春天》,请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表现的情景与他们的思考是否相符。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林 彦)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尝试了各种模式,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可学生真正学到的音乐知识却并不多。有节研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歌曲教学《闪烁的小星星》。教师设计了从天文知识导人,宇宙、银河、九大行星……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着实非常吸引学生。可是20分钟过去了,学生仍遨游在浩瀚的宇宙,让人怀疑这究竟是在上音乐课还是科学课。教学应当回归专一的音乐课堂,紧紧围绕音乐,让学生进入音乐。掌握音乐的知识技能,获得深层次的艺术感悟,再让学生将对音乐的所获所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明确的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在一堂课中起到的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其展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合理,定位要准确,它不仅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实际,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去把握教材、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梳理知识结构。按照全册、单元、本课教材所要达成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从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等目标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性。然而,经整合后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确实丰富了,可音乐性却在逐渐削弱。记得一节观摩课《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念“敕勒川,阴山下……”一会儿播放课件欣赏草原风光,一会儿让学生画草原美景,一会儿又让学生跳起舞……教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真正关注音乐的时间却很少。音乐课堂应更多地关注音乐内容的学习,无论教与学都应围绕音乐,减少非音乐的内容,回归朴实、有效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应以音乐为主线,以教材为基本,强调音乐课的音乐性,课外的补充和衍生也应基于教材,服务教学。
四、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突出音乐的科学性
课改初期,音乐课堂上曾经“谈谱色变”,似乎一唱谱、一教读谱知识就不符合课改精神。其实课标中明确要求“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等。教师在教学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把枯燥的知识技能教学设计得生动起来。如识谱教学,低年级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谱感知音符的高低,再用“模唱”,通过听唱、哼唱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掌握歌曲旋律。中高年级图形谱可以旋律线为主,以体态表现来激发学生兴趣,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以“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从以听唱为主视唱为辅,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最后实现视唱歌谱能力的养成。
五、实施正确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基于“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这几年的课堂上,“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的表扬声此起彼伏,即使答错了,有些教师也采用模棱两可的态度不予指正。学生的能力需要得到发展,创造力需要培养,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如果课堂上学生无法明辨是非,就无法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只听到褒扬声,对其学习和身心成长不会有好处。我以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发自内心,不要过于夸张,要亲切自然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欣赏。二是鼓励要及时,不要用“你真棒”之类的语言来敷衍学生,要针对学生的表现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优点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追求,还会为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榜样。三是在评价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应当在尊重学生、保护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及时纠错。
六、注重课堂的提问技巧,强调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如在欣赏《致春天》教学时,我实施了两种不同的设问。第一次上课,先展示课件介绍挪威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接着聆听乐曲,再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设问:乐曲分为几个乐段?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第二次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春天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景色,感受春天,然后再次播放课件,请学生思考:单纯的画面缺少了什么?是否可以添加什么?带着问题再次欣赏时,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了。经过充分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应该配上音乐。我再次抛出问题:“应该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在此基础上,我播放了乐曲《致春天》,请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表现的情景与他们的思考是否相符。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林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