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引导品读感悟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抓重点词语,创设体验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很多知识是他们从没体验过的,因而学起来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适合学生体验的“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加深理解感悟。其中。课文里一些重点词语就是合适的“点”。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父亲、树林和鸟》时,出示句子“每只鸟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教者抓住“舒畅”这个重点词语,创设情境: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现在,大家就是那林中的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啊,天亮了,一缕阳光透过树梢射到了鸟窝上,真暖和!来,伸个懒腰,张开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吸一口气,哇,空气多新鲜啊!淡淡的泥土和树叶的清香,一起飘进了我的心脾……同学们,感觉怎样?
  美妙的情境体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感受。很自然地体会到刚睡醒的小鸟舒服愉悦的心情。对“舒畅”一词的理解运用已是水到渠成,不必教师再多费口舌了。
  
  二、抓文本“留白”,创设想象情境
  
  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的有些内容在描述时只用简短、精练的词语概括。或者省略没作具体描述,让读者自由想象揣摩。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留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品读感悟。如《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描述的是一位少年15岁就被征去打仗,一直到80岁才得以返回故园。可面对的却是——“兔从狗窭人,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的荒凉凄清。“65年前,他离家时,家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诗歌并没有描述。老师适时地抓住文本的这个“留白”创设情境:面对满目的荒凉凄清,此情此景,怎能不令老兵老泪纵横啊!这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萦的家吗?学生由此展开想象。描述出老兵原来的家园是多么的热闹温馨——父慈予孝,一家人耜敬如宾,其乐融融。现在呢?一切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他曾经的亲人呢?——“松柏冢累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在对比中进一步想象体会老兵内心的悲哀。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还能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抓文本“插图”,创设对话情境
  
  插图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借插图补充旁白的作用,创设有效情境,则能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迟到》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看插图,感悟小海音后来如何“读懂父爱”。
  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描述画面)我怀着害怕的心情走出了教室,站在父亲面前。父亲轻轻打开包袱,拿出来的竟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我接过花夹袄。父亲一直望着我,直到我穿上。突然问,我发现此时的父亲是那么慈祥,那双眼睛是那么深情地望着我。他的嘴唇似乎抽动了一下,却没说出话。随后,父亲又拿出两个铜板放到我手中。一时间,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我不再伤心,不再害怕,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我是多么想对父亲说:“爸爸!……”
  师:此时,你就是小海音,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呢?
  这样,学生在由观察画面引发的父女见面时那动人的情境中,进行角色迁移体验,交流对话,变语言的学习为情境的参与。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作者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胡本光)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媒体等诸多要素互相制约,相互作用;文与道、情与理、知与能、教与学等众多矛盾纵横交错,对立统一。因此,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这个肩负多元功能的有机体能否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发挥它最大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是我多年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追求,我力图把这种“和谐”与“发展”融入文本,贯穿于学生语言实践的全过程。    一、文道统一,和谐
期刊
孩子的世界有时是成人难以理喻的。太过现实的成人标准对孩子是不合适的。也许。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张晓风的《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这篇短文会带给我们启示。  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老师把学生带到海边去玩。他们不太敢让学生下水,怕出事。校长却不怕,他自己站在水深处,规定学生以他为界,只准在水浅处玩。  小孩都乐疯了,连极胆小的也下了水,终于,大家都玩得尽兴了,学生纷纷上岸。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把校长吓得目瞪口
期刊
第一声 无心插柳    一个极其平常的下午,我正在批阅作业,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一个遥远城市的信。我很纳闷,那地方没有亲友呀,会是谁呢?我拆开一看署名,一个已经生疏了多年的名字又逐渐清晰起来。啊,是他,小刘!他已经大学毕业了!  小刘是我十年前在一所村小教过的学生。只记得他当时成绩不是很好,寡言少语,似乎不喜欢与人交流。  “黄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您还记得我这个被您一声怒吼改变了人生的结巴学生吗?要
期刊
也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段的教学并没有提及,仅仅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你为什么还要说“段的教学不应断”?岂不是开课改的倒车?  且慢下结论。众所周知。段是文章的一个意义单位,有自然段和逻辑段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段的教学”是指自然段的教学,这已经
期刊
不大看电视的我。偶然看了“梦想剧场”。如果要谈对此栏目的印象。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自嘲为“梦想的主持人”毕福剑,可谓多才多艺,那些模仿者也着实让人佩服。惟妙惟肖,确也难得呀。  娱乐节目鸣锣后。四个参赛选手开始了第一关“露他一小脸儿”。模仿起关牧村、腾格尔了。模仿者先是唱一首歌,而后主持人、嘉宾、观众开始互动:长相像不像?声音像不像?神态像不像?诸如此类。像了,观众就会重复赵本山的“你太有才
期刊
[名师名片]陈敬文,网名撼城,福建省平潭县人,出生于1959年8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就读于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曾任共青团福建省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平潭县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员,平潭县实验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现任平潭县实验小学校长、县政协委员,福州市特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常务
期刊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第2自然段重点语句,进一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雾气变化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1 请大家认真读第2自然段,想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 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看,
期刊
一、小学语文为什么要重视“段”的教学    课改以来,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阅读教学时只关注学生在读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训练,尤其是“段”的教学在教学视野中消失,压根儿不知道还有这回事。  “段”的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重要任务。新中国建国后半个多世纪先后制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尽管修订过多次,但都把分段和归纳(编写)段落大意的训练放在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如195
期刊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方法,甚至具体的词句都可能产生独到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重点段落,把握文本解读关键,让学生潜心与文本对话,方能生成感悟。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关注个体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学段特点,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学生
期刊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五上)一文生动记叙了“我”在父母截然不同的极端断言中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成功作家的故事。学习课文,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文章末尾两个自然段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理解其内涵。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整体,把握16~17自然段这一重点段落。辐射全篇,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并由此获得精神成长。    一、角色体验,对话文本    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