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怀着这样一个愿望:所有我的学生,都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论希望大与小;所有我的学生,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不论用处大与小。所以,在我的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灿烂的。
—题记
第一节课
新接初四六班,这是级部贴了头贴的“好班”,这样的班里自然会有不同凡响的领军人物。
小林:据班主任简介,总爱在语文课上阴阳怪气。原因是:曾经被特别认真的原语文老师误解过一次。于是,特别较真的小林从此与语文课结下了深厚的怨仇。
第一堂课,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殊的造型,无畏的眼神,挑衅的表情—一副无所谓的状态。
这一节课学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小林的课桌上除了“立正”的一排书外,居然无一本打开的书本。由于他坐在教室的最前端,老师第一眼就可以看到。
“你的课本呢?”
“课本?什么课本?”—“噢,找不到了!”小林似笑非笑的懒懒的答道。
—“哈哈哈……”
同学们很配合的给他配着“背景音乐”。一看这阵势,我只有冷处理了。我淡淡一笑,转身继续我的课堂。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自然的转到他身边,俯下身子悄悄地说:
“早就听说你很聪明,把这首词在下课前背会!下课前我会提问你的。”
说着,我便把我的课本摆在他的桌子上。同时用一只手重重的按在他的肩膀上。当时的他用一种疑惑和惶恐的眼神瞟了我一眼。
“敢不敢接受这个任务?”我也毫不含糊的用挑衅的语气提高了声音说。我知道,他是绝不会在同学们面前丢脸的。
“背就背,有啥了不起!”
下课前,小林果然讲课文背诵下来,而且相当熟!
第一节课,他就用他独特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羁、聪明。同时,从他的眼神里我也读到了他对我的感受:这个语文老师与众不同。
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这是扭转小林对语文学习态度的前提。
窗子事件:
中秋的风已经颇有些凉意了。
一向特立独行的小林,被班主任调到最前面靠近北面的窗子下。这扇窗子正对着讲台。他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做出不同凡响的举动:
他将桌子往后挤了挤,把靠近讲台的那扇窗户拉开,风便肆无忌惮的横扫讲台。此前,我就听另一位女教师说起过:小林故意把对着讲台的窗子打开,说他,他还顶撞老师……
今天,他又使用这一招来试试我了。我故装冷静而淡定的走到小林桌前。
“冷不冷?”我问到。
“不冷,乐(方言读“热”为“乐”)死我了!”他说着。还故意拿起一本书来装模作样的扇了两下。
于是,我便借坡下驴—一边顺手把靠近他的那扇窗子拉开,将靠近讲台的那扇子关上,一边说道:
“这么聪明的你,怎会连这点事都想不过来?凉快了吧?”
“哦、哦……”他尴尬的支吾了两声。
还不到五分钟,前排的几位同学已经开始冻得抱胳膊了,同时,也开始小声的谴责小林。而他自己再也装不出“乐”的样子了。
我见时机已到,边讲课边踱到小林的身旁,用充满关切的眼神和语气俯下身子道:
“还热不?”
“嗯、不,不”他忙支吾道。
“那还不……”我边说边微笑着做了一个拉上窗子的动作。
他也很识趣的赶紧借坡下驴,主动伸手关上了窗子;而我假装看不见的样子继续讲课。
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眼神里不再只有“无畏”和“挑衅”。我也分明感受到他给自己和老师间(至少与语文老师间)筑起的那道无形的墙开始在温暖阳光中摇晃……
给予良好的期望:
给予学生良好的期望,这该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前提。大家都熟知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是良好的期待效应。他告诉我们:良好的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会出现奇迹。
就在与小林的几次接触后,他在语文课堂上居然有了语文课本,还时不时的心不在焉的瞟上几眼,这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不露声色。为了及时巩固“成果”:我调整了语文学习小组,我将小林调动到了一个相对认真的小组中,要调动小组的力量影响他,带动他真正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另外,也为适应初四相对做题多的现实,我还增加了一名收发试卷的课代表,将小林吸收为语文试卷课代表。委以重任,使之自律。同时我经常用赞许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小林。课堂上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了保持他良好的状态,我还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小林在同学中人缘很好,很幽默;而且记忆力超好;三级跳还很棒;同时表现欲也很强。在掌握了他的这些有特点之后,我就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他自觉融入到与学生的互动中,比如需要背的知识,我都要让小林起来展示一下,既督促了其他同学,又满足了小林的表现欲;在讲病句修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深刻,我常拿班里的同学做例子。比如,在讲到“前后不照应”的语病时,就将小林放到语境中来:“小林三级跳远助跑是否成功,决定了他跳远成绩的好坏”。然后,我就让小林起来说这个句子问题在哪……如此一来,课堂上再也没有了不和谐的音符,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还都调动了起来。
此时我不禁想起心理学中的“鲶鱼效应”。像小林这样有个性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把握好他的特点,扬长避短,就会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按钮!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良好的期望为前提,在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的引导中,消除小林与老师间的对抗,激起他对教师的真诚地尊敬、信赖和更强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此坚持,良好地期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产生巨大的期待效果,教育的奇迹由此诞生。小林的语文成绩由我接班时的个位数,升至后来的80多分,关键是:他不再与老师对抗,而是以阳光的心态开始面对挫折。
老师们,当我们一味的抱怨学生的时候,我们先问一下自己—是否将足够的阳光洒在了他的身上?
愿我们每位教师的课堂都能焕发出学生个性的灵光和人性的美,也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感悟和创造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享受青春绽放的精彩!
让我们:播撒阳光,静心期待……
—题记
第一节课
新接初四六班,这是级部贴了头贴的“好班”,这样的班里自然会有不同凡响的领军人物。
小林:据班主任简介,总爱在语文课上阴阳怪气。原因是:曾经被特别认真的原语文老师误解过一次。于是,特别较真的小林从此与语文课结下了深厚的怨仇。
第一堂课,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殊的造型,无畏的眼神,挑衅的表情—一副无所谓的状态。
这一节课学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小林的课桌上除了“立正”的一排书外,居然无一本打开的书本。由于他坐在教室的最前端,老师第一眼就可以看到。
“你的课本呢?”
“课本?什么课本?”—“噢,找不到了!”小林似笑非笑的懒懒的答道。
—“哈哈哈……”
同学们很配合的给他配着“背景音乐”。一看这阵势,我只有冷处理了。我淡淡一笑,转身继续我的课堂。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自然的转到他身边,俯下身子悄悄地说:
“早就听说你很聪明,把这首词在下课前背会!下课前我会提问你的。”
说着,我便把我的课本摆在他的桌子上。同时用一只手重重的按在他的肩膀上。当时的他用一种疑惑和惶恐的眼神瞟了我一眼。
“敢不敢接受这个任务?”我也毫不含糊的用挑衅的语气提高了声音说。我知道,他是绝不会在同学们面前丢脸的。
“背就背,有啥了不起!”
下课前,小林果然讲课文背诵下来,而且相当熟!
第一节课,他就用他独特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羁、聪明。同时,从他的眼神里我也读到了他对我的感受:这个语文老师与众不同。
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这是扭转小林对语文学习态度的前提。
窗子事件:
中秋的风已经颇有些凉意了。
一向特立独行的小林,被班主任调到最前面靠近北面的窗子下。这扇窗子正对着讲台。他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做出不同凡响的举动:
他将桌子往后挤了挤,把靠近讲台的那扇窗户拉开,风便肆无忌惮的横扫讲台。此前,我就听另一位女教师说起过:小林故意把对着讲台的窗子打开,说他,他还顶撞老师……
今天,他又使用这一招来试试我了。我故装冷静而淡定的走到小林桌前。
“冷不冷?”我问到。
“不冷,乐(方言读“热”为“乐”)死我了!”他说着。还故意拿起一本书来装模作样的扇了两下。
于是,我便借坡下驴—一边顺手把靠近他的那扇窗子拉开,将靠近讲台的那扇子关上,一边说道:
“这么聪明的你,怎会连这点事都想不过来?凉快了吧?”
“哦、哦……”他尴尬的支吾了两声。
还不到五分钟,前排的几位同学已经开始冻得抱胳膊了,同时,也开始小声的谴责小林。而他自己再也装不出“乐”的样子了。
我见时机已到,边讲课边踱到小林的身旁,用充满关切的眼神和语气俯下身子道:
“还热不?”
“嗯、不,不”他忙支吾道。
“那还不……”我边说边微笑着做了一个拉上窗子的动作。
他也很识趣的赶紧借坡下驴,主动伸手关上了窗子;而我假装看不见的样子继续讲课。
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眼神里不再只有“无畏”和“挑衅”。我也分明感受到他给自己和老师间(至少与语文老师间)筑起的那道无形的墙开始在温暖阳光中摇晃……
给予良好的期望:
给予学生良好的期望,这该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前提。大家都熟知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是良好的期待效应。他告诉我们:良好的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会出现奇迹。
就在与小林的几次接触后,他在语文课堂上居然有了语文课本,还时不时的心不在焉的瞟上几眼,这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不露声色。为了及时巩固“成果”:我调整了语文学习小组,我将小林调动到了一个相对认真的小组中,要调动小组的力量影响他,带动他真正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另外,也为适应初四相对做题多的现实,我还增加了一名收发试卷的课代表,将小林吸收为语文试卷课代表。委以重任,使之自律。同时我经常用赞许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小林。课堂上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了保持他良好的状态,我还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小林在同学中人缘很好,很幽默;而且记忆力超好;三级跳还很棒;同时表现欲也很强。在掌握了他的这些有特点之后,我就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他自觉融入到与学生的互动中,比如需要背的知识,我都要让小林起来展示一下,既督促了其他同学,又满足了小林的表现欲;在讲病句修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深刻,我常拿班里的同学做例子。比如,在讲到“前后不照应”的语病时,就将小林放到语境中来:“小林三级跳远助跑是否成功,决定了他跳远成绩的好坏”。然后,我就让小林起来说这个句子问题在哪……如此一来,课堂上再也没有了不和谐的音符,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还都调动了起来。
此时我不禁想起心理学中的“鲶鱼效应”。像小林这样有个性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把握好他的特点,扬长避短,就会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按钮!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良好的期望为前提,在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的引导中,消除小林与老师间的对抗,激起他对教师的真诚地尊敬、信赖和更强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此坚持,良好地期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产生巨大的期待效果,教育的奇迹由此诞生。小林的语文成绩由我接班时的个位数,升至后来的80多分,关键是:他不再与老师对抗,而是以阳光的心态开始面对挫折。
老师们,当我们一味的抱怨学生的时候,我们先问一下自己—是否将足够的阳光洒在了他的身上?
愿我们每位教师的课堂都能焕发出学生个性的灵光和人性的美,也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感悟和创造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享受青春绽放的精彩!
让我们:播撒阳光,静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