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长期把水不当成有价商品的中国民众认识到这个资源的真正价值并不容易
当彩电、手机乃至轿车这些昔日奢侈消费商品在中国城市里已经便宜到不再是身份的象征时,另外一些原本便宜得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却在中国成为价格不断飙升的紧俏商品。自5月19日北京水务局揭牌仪式上宣布明年将大幅上调水价后,最近的民意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已经习惯了商品打折降价的北京民众感到难以接受。
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6月3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上提交的初步方案,北京综合水价由每立方米4.01元调整为5.14元,居民用水则上调为3.7元,水价中包含的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分别上调0.5元和0.3元。该方案还计划将用水划分为几个阶段实行阶梯定价,以每个家庭4口人、人均月用水3吨作为定量基数,价格级差则拟采用1∶3∶5或1∶2∶5的比例。即人均月用水低于12立方米以内每吨水价为3.7元,12吨-16吨涨至7.4或11.1元,超过16吨后每吨价格高至18.5元。
目前北京市现行的自来水收费标准是综合水价每吨4.01元,居民用水每吨2.9元,这已经是全国最高,资料显示,北京城市居民人均月用水3.5吨。10多年前,北京居民用水每吨只有0.1元左右,2000年也才到1.3元,近4年中增长了3倍,但同期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长期处于负增长。
因此,虽然北京市水务局首任局长焦志忠为调价方案辩护说,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必须利用市场手段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民众节约用水”,但《中国青年报》对北京市市民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查中,受访的252名公众只有4%同意上涨水价。
目前对调价公开的反对意见是低收入群体将因此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不过这个理由显然很难成立。按照平均用水量,一个普通四口之家每月只增支10元钱,北京市也已承诺在调整城市低保标准时考虑该因素。事实上,此项政策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包括洗浴、洗车在内的高耗水行业和拥有私家花园绿地的高收入阶层,阶梯水价的实施使他们每月新增开支可能高达上千元。
然而,作为中国25年改革开放的最大既得利益者,高收入阶层似乎更应该盼望有利于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水价调整。20多年主要依赖自我资源资本化,造就了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伴随其中的利益重新分配也成就了一批新富阶层,但同时也带来资源空前短缺和环境过分污染的高昂代价。中国水利部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90%的城市河道已被严重污染,3.6亿农民没有清洁的饮用水,在历来干旱的北方地区,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来自新华社的报道称,在一些缺水严重的城市,如天津,西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6左右,北京的这个数字也降至300立方米以下,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最近中国政府高层对“科学发展观”的高调宣传说明,中国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6月出版的《经济》杂志以“浙江经济模式面临全面危机”为题的封面文章,阐述了浙江“世界工厂”经济模式对资源的持续高消耗、高污染而引发的危机。由于去年以来对基础性资源的大规模短缺,浙江许多企业的成本飙升,出口订单无法完成,和外商的合作陷入僵局,一些企业已经被迫外迁。许多企业依靠运输公司的大槽车日夜拉水以供应生产,每个月仅在生产用水的直接投入就在数十万元以上。
在考虑经济转型的同时,如何应对水资源缺乏问题已然刻不容缓。规模庞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历经50年的争执于2002年12月正式开工,即被看做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该项工程的一些负面作用,如兴建这种多梯极,高扬程,远距离的调水工程所需耗费的巨大电能,可能导致的长江通航能力的减弱,入海口咸潮倒灌导致河口盐碱化,以及损失大面积湿地等后果,使这项计划耗资高达5000亿人民币的巨大工程至今也颇受争议。另有计算称,其耗费的成本使得引入北方的水价格不菲。目前,北京居民每用1吨水就有0.5元划入到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此次水价上调增收的一部分也将投入到南水北调工程中去。一些依靠建设庞大长线工程的“开源”固然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但同样沿袭的是资源高消耗式的发展道路。中国目前每创造1万元GDP所耗费的水资源高达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公司要多消耗5-10倍的水资源才能创造出同样的产值。因此如果依然走“自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道路,再多的南水北调也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会是“饮鸩止渴”,真正重要的是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节流”的努力之上。
今年1月1日起,《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已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的供水价格被纳入到商品价格范畴,正式开始市场化。中国的水务市场也已于最近几年逐步开放。在北京,拥有北京市发改委背景的首创是最大的水务公司,以污水处理业务而获得政府补贴是其重要的赢利模式,在2003年,首创股份在污水处理业务上获得的补贴收入高达6000万人民币。首创股份董事总经理潘文堂告诉《商务周刊》,由于水价稳步上调,首创正将业务领域扩展到供水领域,并计划以控股的形式进入东三省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供水市场。
尽管拥有雄厚政府资源的水务公司依然是这个市场的佼佼者,但社会资本和包括英国苏伊士、法国威望迪在内的跨国公司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政府希望由此推动一直依赖于政府补贴的水务市场的发展。另外,一些用水量巨大的企业采用高科技的水处理方法进行节水,适合家庭的节水设备也越来越有市场,在水处理方面,来自《国际金融报》的消息说,“十五”期间,中国政府计划向环保投入7000亿元,其中2100亿元投向水处理。这都给涉足中国水务市场的公司以巨大的希望。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部分国外水务公司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表现,比如提供抽水设备的美国ITT公司就取得了55%的年销售增长额,ITT预计,到2006年其中国业务的年利润可达5亿美元。
但也有部分公司撤出了在华投资,6月初,全球排名第三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表示,它将从上海一家亏损的污水处理厂撤资。不久前,政府刚刚撤销了保证这类项目获得15%固定投资回报的政策。这表明刚刚起步的中国水务市场依然障碍重重,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务市场上,其他公司在看到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风险。
然而,让长时期把水不当成有价商品的中国民众认识到这个资源的真正价值,才是真正实现“节流”的根本之道,但这显然并不容易。在大学宿舍楼的水房里,中国口口声声最有环保意识的大学生不关水龙头的现象比比皆是,爱美的姑娘们已经养成了每天用比香皂难冲洗数倍的沐浴液洗一次澡的卫生习惯,城市里越来越多的有车族总是抱怨洗车店没有用更多的水把车冲洗干净,纺织、重化工、造纸等高耗水产业作为中国制造的优势行业,依旧吸引着投资者加入,一些地方的农民还在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中国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仍将控制水价,(对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只能逐步进行调整。他说,用水权也在人权范畴之内。他说的没错,但是,这一代人的用水权也正在疯狂剥削下一代人的用水权。
当彩电、手机乃至轿车这些昔日奢侈消费商品在中国城市里已经便宜到不再是身份的象征时,另外一些原本便宜得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却在中国成为价格不断飙升的紧俏商品。自5月19日北京水务局揭牌仪式上宣布明年将大幅上调水价后,最近的民意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已经习惯了商品打折降价的北京民众感到难以接受。
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6月3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上提交的初步方案,北京综合水价由每立方米4.01元调整为5.14元,居民用水则上调为3.7元,水价中包含的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分别上调0.5元和0.3元。该方案还计划将用水划分为几个阶段实行阶梯定价,以每个家庭4口人、人均月用水3吨作为定量基数,价格级差则拟采用1∶3∶5或1∶2∶5的比例。即人均月用水低于12立方米以内每吨水价为3.7元,12吨-16吨涨至7.4或11.1元,超过16吨后每吨价格高至18.5元。
目前北京市现行的自来水收费标准是综合水价每吨4.01元,居民用水每吨2.9元,这已经是全国最高,资料显示,北京城市居民人均月用水3.5吨。10多年前,北京居民用水每吨只有0.1元左右,2000年也才到1.3元,近4年中增长了3倍,但同期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长期处于负增长。
因此,虽然北京市水务局首任局长焦志忠为调价方案辩护说,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必须利用市场手段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民众节约用水”,但《中国青年报》对北京市市民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查中,受访的252名公众只有4%同意上涨水价。
目前对调价公开的反对意见是低收入群体将因此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不过这个理由显然很难成立。按照平均用水量,一个普通四口之家每月只增支10元钱,北京市也已承诺在调整城市低保标准时考虑该因素。事实上,此项政策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包括洗浴、洗车在内的高耗水行业和拥有私家花园绿地的高收入阶层,阶梯水价的实施使他们每月新增开支可能高达上千元。
然而,作为中国25年改革开放的最大既得利益者,高收入阶层似乎更应该盼望有利于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水价调整。20多年主要依赖自我资源资本化,造就了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伴随其中的利益重新分配也成就了一批新富阶层,但同时也带来资源空前短缺和环境过分污染的高昂代价。中国水利部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90%的城市河道已被严重污染,3.6亿农民没有清洁的饮用水,在历来干旱的北方地区,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来自新华社的报道称,在一些缺水严重的城市,如天津,西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6左右,北京的这个数字也降至300立方米以下,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最近中国政府高层对“科学发展观”的高调宣传说明,中国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6月出版的《经济》杂志以“浙江经济模式面临全面危机”为题的封面文章,阐述了浙江“世界工厂”经济模式对资源的持续高消耗、高污染而引发的危机。由于去年以来对基础性资源的大规模短缺,浙江许多企业的成本飙升,出口订单无法完成,和外商的合作陷入僵局,一些企业已经被迫外迁。许多企业依靠运输公司的大槽车日夜拉水以供应生产,每个月仅在生产用水的直接投入就在数十万元以上。
在考虑经济转型的同时,如何应对水资源缺乏问题已然刻不容缓。规模庞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历经50年的争执于2002年12月正式开工,即被看做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该项工程的一些负面作用,如兴建这种多梯极,高扬程,远距离的调水工程所需耗费的巨大电能,可能导致的长江通航能力的减弱,入海口咸潮倒灌导致河口盐碱化,以及损失大面积湿地等后果,使这项计划耗资高达5000亿人民币的巨大工程至今也颇受争议。另有计算称,其耗费的成本使得引入北方的水价格不菲。目前,北京居民每用1吨水就有0.5元划入到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此次水价上调增收的一部分也将投入到南水北调工程中去。一些依靠建设庞大长线工程的“开源”固然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但同样沿袭的是资源高消耗式的发展道路。中国目前每创造1万元GDP所耗费的水资源高达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公司要多消耗5-10倍的水资源才能创造出同样的产值。因此如果依然走“自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道路,再多的南水北调也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会是“饮鸩止渴”,真正重要的是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节流”的努力之上。
今年1月1日起,《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已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的供水价格被纳入到商品价格范畴,正式开始市场化。中国的水务市场也已于最近几年逐步开放。在北京,拥有北京市发改委背景的首创是最大的水务公司,以污水处理业务而获得政府补贴是其重要的赢利模式,在2003年,首创股份在污水处理业务上获得的补贴收入高达6000万人民币。首创股份董事总经理潘文堂告诉《商务周刊》,由于水价稳步上调,首创正将业务领域扩展到供水领域,并计划以控股的形式进入东三省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供水市场。
尽管拥有雄厚政府资源的水务公司依然是这个市场的佼佼者,但社会资本和包括英国苏伊士、法国威望迪在内的跨国公司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政府希望由此推动一直依赖于政府补贴的水务市场的发展。另外,一些用水量巨大的企业采用高科技的水处理方法进行节水,适合家庭的节水设备也越来越有市场,在水处理方面,来自《国际金融报》的消息说,“十五”期间,中国政府计划向环保投入7000亿元,其中2100亿元投向水处理。这都给涉足中国水务市场的公司以巨大的希望。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部分国外水务公司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表现,比如提供抽水设备的美国ITT公司就取得了55%的年销售增长额,ITT预计,到2006年其中国业务的年利润可达5亿美元。
但也有部分公司撤出了在华投资,6月初,全球排名第三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表示,它将从上海一家亏损的污水处理厂撤资。不久前,政府刚刚撤销了保证这类项目获得15%固定投资回报的政策。这表明刚刚起步的中国水务市场依然障碍重重,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务市场上,其他公司在看到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风险。
然而,让长时期把水不当成有价商品的中国民众认识到这个资源的真正价值,才是真正实现“节流”的根本之道,但这显然并不容易。在大学宿舍楼的水房里,中国口口声声最有环保意识的大学生不关水龙头的现象比比皆是,爱美的姑娘们已经养成了每天用比香皂难冲洗数倍的沐浴液洗一次澡的卫生习惯,城市里越来越多的有车族总是抱怨洗车店没有用更多的水把车冲洗干净,纺织、重化工、造纸等高耗水产业作为中国制造的优势行业,依旧吸引着投资者加入,一些地方的农民还在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中国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仍将控制水价,(对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只能逐步进行调整。他说,用水权也在人权范畴之内。他说的没错,但是,这一代人的用水权也正在疯狂剥削下一代人的用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