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东城区(原崇文区)职工大学成立于1958年,是由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众化、开放式、区域性的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过去的50多年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优秀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创新,以“立足东城,服务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多元开放型学校”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重点,以社区教育为特色”的发展定位,大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市民教育,主动适应首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求,探索开放型成人教育模式,积极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
继续教育的基地,区域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1.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东城区职工大学不断强化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和科研优势,加强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更新实践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类、应用类课程比例。加快实验室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学生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和实践模拟平台。为改变成人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现状,强化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职业、岗位素质的需要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实验和实践环节,组织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三级层次,构建了以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专业竞赛、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为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成人高校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专业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发建设实验实训室,起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建设方案和《东城职大“3 X”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平台》试验项目等,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学校尝试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紧紧依托首都核心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积极与市场、行业接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听讲座、参观交流、实地考察、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将课堂搬到政府产业规划机关、传统工艺基地和城市建设工地,请区领导、工艺美术大师、规划建设专家现场授课;同时将公司引进校园,建立校企协作实践基地,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操作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不仅让专业成果接受业界检验,而且也让专业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更好地履行其服务社会的职能。
3.整合专业资源,服务区域建设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东城区经济文化建设。例如,学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多次参与东城区重大设计项目,如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形象设计、前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资料收集和设计等。这些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地方实际的举措,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更实际、更具体、更有创新空间的大基地,为学生以后直接进入区域建设的各种工作岗位,提供最真实的专业实训。
在履行教育职能的同时,学校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共享专业教育资源,支持学习型社区文化建设,回馈社会、惠及市民,如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特色专业网站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紧扣社会热点,策划社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承办政府(原崇文区)折子工程,编写市民教育读本;利用自身专业资源,参与民间传统文化设计创新研究;开展以“新东城区视觉形象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实践;利用专业资源,开展社区市民摄影培训等。这些活动为服务区域经济、提升市民素质与修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市、区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受到了社区居民及企业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声誉和社会贡献度。
社区教育的龙头,为学习型城区建设服务
1.数字化资源平台
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终身教育网站的投入,使适合居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拥有量达到较高水平,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共享教育资源,支持和参与学习型东城建设。为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教育服务,学校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建立了社区教育学习型网站。2012年,学校完成了对“社区教育网”的全面改版,进一步提高网站服务功能。目前,数字网络平台共享的课程已有20门,点击量达数十万。同时,学校还将各街道、社区及相关委办局的特色课程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统一放置在社区教育网站,供各单位查询,实现全区课程资源的共享最大化。
2.社区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高社区教育师资水平,注重发挥各专业的人才优势,学校从职业道德、业务素养、交往技能等方面着手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开发系列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课程,举办“社区教师系列培训”,全年开设10门课程,采取自主学习、系统讲授、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培训形式,提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为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社区、市民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学校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承担了多项市级、区级课题,用研究成果指导学习型城区建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与社区教育发展需求相结合,破解关键性问题,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研究”这一课题,探索符合发展社区教育的三种模式,力求解决指导本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二是发挥科研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市级政府委托课题《市民公共资源库和网络平台建设》就是围绕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推动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三是围绕市民需求,加强社区教育的实操性和现实性。北京市教科院委托课题《市民教育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与《市民教育方法、途径、特色及效果评价的研究》,反映了课题工作的针对性。
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1.举办讲座培训,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一是发挥基地优势,开设社会文化类课程和讲座。举办初、中级老年电脑班、书法培训班、摄影培训班、国画培训班,举办“收藏与鉴赏”“家庭理财”等各类讲座百余场,参加人数近万人,效果良好。二是以百姓学堂为载体,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育讲座。发挥区域社区教育龙头单位作用,组建讲师团,从居民学习需求出发送课进社区,结合社区居民日常家庭生活等实际举办百姓讲堂60余讲,内容涉及科学健身、休闲娱乐等,受到居民好评。
2.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学校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契机,为社区市民搭建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平台,深受市民欢迎。学校先后组织开展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中华经典诵读、“低碳生活,我来创意”社区设计俱乐部活动,举办市民业余棋类比赛、北京市数码摄影大赛和东城区“第三届清风墨韵市民书画展”等活动,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展示市民风采。这些活动的举办,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在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传承区域特色文化,创建教育文化品牌
东城区位于皇城脚下,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作为东城区的成人高校,学校还肩负着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职能。学校牵手街道及有关单位,通过创新学习机制、挖掘区域资源、强化基地建设,创设了“京花文化”等多种体现东城区文化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市民广泛认可的品牌文化课程,开发整理了“北京景泰蓝”等9门特色文化课程资源,编辑市民系列读本《特色文化集锦》。学校将特色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积极推广传统特色文化项目,以多方联动的方式,制定联合开发资源机制,并通过组织参观、社区送教、课程开发、活动展演等方式,使这些特色文化得以弘扬。
[责任编辑:张 雯]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创新,以“立足东城,服务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多元开放型学校”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重点,以社区教育为特色”的发展定位,大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市民教育,主动适应首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求,探索开放型成人教育模式,积极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
继续教育的基地,区域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1.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东城区职工大学不断强化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和科研优势,加强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更新实践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类、应用类课程比例。加快实验室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学生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和实践模拟平台。为改变成人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现状,强化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职业、岗位素质的需要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实验和实践环节,组织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三级层次,构建了以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专业竞赛、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为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成人高校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专业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发建设实验实训室,起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建设方案和《东城职大“3 X”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平台》试验项目等,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学校尝试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紧紧依托首都核心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积极与市场、行业接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听讲座、参观交流、实地考察、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将课堂搬到政府产业规划机关、传统工艺基地和城市建设工地,请区领导、工艺美术大师、规划建设专家现场授课;同时将公司引进校园,建立校企协作实践基地,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操作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不仅让专业成果接受业界检验,而且也让专业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更好地履行其服务社会的职能。
3.整合专业资源,服务区域建设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东城区经济文化建设。例如,学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多次参与东城区重大设计项目,如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形象设计、前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资料收集和设计等。这些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地方实际的举措,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更实际、更具体、更有创新空间的大基地,为学生以后直接进入区域建设的各种工作岗位,提供最真实的专业实训。
在履行教育职能的同时,学校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共享专业教育资源,支持学习型社区文化建设,回馈社会、惠及市民,如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特色专业网站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紧扣社会热点,策划社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承办政府(原崇文区)折子工程,编写市民教育读本;利用自身专业资源,参与民间传统文化设计创新研究;开展以“新东城区视觉形象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实践;利用专业资源,开展社区市民摄影培训等。这些活动为服务区域经济、提升市民素质与修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市、区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受到了社区居民及企业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声誉和社会贡献度。
社区教育的龙头,为学习型城区建设服务
1.数字化资源平台
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终身教育网站的投入,使适合居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拥有量达到较高水平,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共享教育资源,支持和参与学习型东城建设。为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教育服务,学校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建立了社区教育学习型网站。2012年,学校完成了对“社区教育网”的全面改版,进一步提高网站服务功能。目前,数字网络平台共享的课程已有20门,点击量达数十万。同时,学校还将各街道、社区及相关委办局的特色课程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统一放置在社区教育网站,供各单位查询,实现全区课程资源的共享最大化。
2.社区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高社区教育师资水平,注重发挥各专业的人才优势,学校从职业道德、业务素养、交往技能等方面着手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开发系列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课程,举办“社区教师系列培训”,全年开设10门课程,采取自主学习、系统讲授、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培训形式,提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为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社区、市民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学校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承担了多项市级、区级课题,用研究成果指导学习型城区建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与社区教育发展需求相结合,破解关键性问题,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研究”这一课题,探索符合发展社区教育的三种模式,力求解决指导本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二是发挥科研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市级政府委托课题《市民公共资源库和网络平台建设》就是围绕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推动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三是围绕市民需求,加强社区教育的实操性和现实性。北京市教科院委托课题《市民教育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与《市民教育方法、途径、特色及效果评价的研究》,反映了课题工作的针对性。
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1.举办讲座培训,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一是发挥基地优势,开设社会文化类课程和讲座。举办初、中级老年电脑班、书法培训班、摄影培训班、国画培训班,举办“收藏与鉴赏”“家庭理财”等各类讲座百余场,参加人数近万人,效果良好。二是以百姓学堂为载体,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育讲座。发挥区域社区教育龙头单位作用,组建讲师团,从居民学习需求出发送课进社区,结合社区居民日常家庭生活等实际举办百姓讲堂60余讲,内容涉及科学健身、休闲娱乐等,受到居民好评。
2.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学校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契机,为社区市民搭建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平台,深受市民欢迎。学校先后组织开展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中华经典诵读、“低碳生活,我来创意”社区设计俱乐部活动,举办市民业余棋类比赛、北京市数码摄影大赛和东城区“第三届清风墨韵市民书画展”等活动,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展示市民风采。这些活动的举办,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在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传承区域特色文化,创建教育文化品牌
东城区位于皇城脚下,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作为东城区的成人高校,学校还肩负着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职能。学校牵手街道及有关单位,通过创新学习机制、挖掘区域资源、强化基地建设,创设了“京花文化”等多种体现东城区文化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市民广泛认可的品牌文化课程,开发整理了“北京景泰蓝”等9门特色文化课程资源,编辑市民系列读本《特色文化集锦》。学校将特色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积极推广传统特色文化项目,以多方联动的方式,制定联合开发资源机制,并通过组织参观、社区送教、课程开发、活动展演等方式,使这些特色文化得以弘扬。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