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样式,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经典诗文内容精深博大但风格不尽相同,主题璀璨但形式迥然多样。本文我主要从“读”“分”“审”“析”“找”等五个方面來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诵读与鉴赏。
关键词:诗文;诵读与鉴赏;方法
《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于经典诵读活动大多为了追求成绩分数导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缺乏辩证思维、脱离学生教学实际、拔高诗文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诗文诵读与鉴赏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对诗词诵读与鉴赏进行精心指导。
一、 “读”,读懂诗歌语句
《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利用早自修和课前三分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诵读名篇名句,培养诵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鉴赏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文过程中应主要培养学生对诗文的兴趣。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采用“诗配乐”“诗配画”“课前一诵”“讲故事”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诵读气氛,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热情。
二、 “分”,分清诗歌类别
在初中阶段,诗词题材大致分为写景诗、咏怀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咏史诗(杜牧《赤壁》)、咏物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饮酒》)、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景诗主要借助字词体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咏怀诗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来抒写个人的离别感伤、怀念惜别等情怀;咏史诗主要借助一定的历史事件表达作者的见解;咏物诗主要借助不同意象表达不同内涵,诗人大多把美人和桃花、富贵和牡丹、隐士和菊花、坚贞和松柏、离别和杨花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生活和田园联系起来,抒发或愉悦、或感伤的情感;边塞诗描写边塞战争生活,表达战争灾难、思乡之情、骨肉分离、誓死报国、必胜信念等情感。有了这些“钥匙”,学生碰到问题就有了针对性的“药方”。
三、 “审”,审读景物特点
在古典诗词中,景物是意象,是诗歌感情表达的重要手段,景物对诗歌的人物情感表现、感情寄托、结构衔接等都起了重要的表现作用。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出了落满荒山野路枯败的槲叶和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的枳花,突出了题目“早”字,很好地体现作者因离别故乡、亲人的思家心情;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高大的泰山由于阳光的切断而成的遮天蔽日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抓住细节的景物描写表达激荡及空阔眼界的心情。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美好南山的黄昏景色让作者悟道人生真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出了西湖生机春意,流露出对西湖景色美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景物描写中,有的诗句里的景物体现了季节或地域特点。如用“燕子”“蜜蜂”“蝴蝶”“草”“柳”“菊花”“大雁”“梅”“腊”等体现季节特征;用“北风”“烽火”“胡琴”“孤城”“羌笛”等体现地域特征;用“明月”“家书”“子规”“流水”“杨柳”“驿站”“西亭”等体现人物情感。因此抓住诗词意象,就可轻松把握诗词意境。
四、 “析”,分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有寓情于景、渲染、以小见大、借古讽今、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等。如:《天净沙·秋思》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诗人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七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将无限愁思寓于景中。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二乔”的命运是小事,小事与东吴大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战争,此乃大事。这首诗歌还借古讽今:面对赤壁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蕴含哲理:兴盛与衰亡,有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观沧海》中,曹操将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结合,表达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学生分析了表现手法,也就把握了诗歌的写作特色。
五、 “找”,找出诗歌中心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志向理想、人生感悟、道德情操、历史感怀、雄心壮志、真谛情怀就是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主旨,只是有的诗词把主旨体现得含蓄委婉,有的诗词写得直白。在引导学生对诗歌鉴赏时,要先理解诗句的意义,然后挖掘诗歌所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进而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李白为实现人生理想、战胜挫折、勇于奋斗的思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高峰的壮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的是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的新境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人的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美好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的是高度决定视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诗歌的中心好比解开诗歌的钥匙,学生把握了中心,就打开了走进诗歌的一扇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
[2]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
[3]《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
作者简介:
叶兰荣,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屏山初级中学。
关键词:诗文;诵读与鉴赏;方法
《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于经典诵读活动大多为了追求成绩分数导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缺乏辩证思维、脱离学生教学实际、拔高诗文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诗文诵读与鉴赏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对诗词诵读与鉴赏进行精心指导。
一、 “读”,读懂诗歌语句
《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利用早自修和课前三分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诵读名篇名句,培养诵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鉴赏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文过程中应主要培养学生对诗文的兴趣。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采用“诗配乐”“诗配画”“课前一诵”“讲故事”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诵读气氛,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热情。
二、 “分”,分清诗歌类别
在初中阶段,诗词题材大致分为写景诗、咏怀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咏史诗(杜牧《赤壁》)、咏物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饮酒》)、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景诗主要借助字词体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咏怀诗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来抒写个人的离别感伤、怀念惜别等情怀;咏史诗主要借助一定的历史事件表达作者的见解;咏物诗主要借助不同意象表达不同内涵,诗人大多把美人和桃花、富贵和牡丹、隐士和菊花、坚贞和松柏、离别和杨花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生活和田园联系起来,抒发或愉悦、或感伤的情感;边塞诗描写边塞战争生活,表达战争灾难、思乡之情、骨肉分离、誓死报国、必胜信念等情感。有了这些“钥匙”,学生碰到问题就有了针对性的“药方”。
三、 “审”,审读景物特点
在古典诗词中,景物是意象,是诗歌感情表达的重要手段,景物对诗歌的人物情感表现、感情寄托、结构衔接等都起了重要的表现作用。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出了落满荒山野路枯败的槲叶和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的枳花,突出了题目“早”字,很好地体现作者因离别故乡、亲人的思家心情;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高大的泰山由于阳光的切断而成的遮天蔽日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抓住细节的景物描写表达激荡及空阔眼界的心情。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美好南山的黄昏景色让作者悟道人生真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出了西湖生机春意,流露出对西湖景色美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景物描写中,有的诗句里的景物体现了季节或地域特点。如用“燕子”“蜜蜂”“蝴蝶”“草”“柳”“菊花”“大雁”“梅”“腊”等体现季节特征;用“北风”“烽火”“胡琴”“孤城”“羌笛”等体现地域特征;用“明月”“家书”“子规”“流水”“杨柳”“驿站”“西亭”等体现人物情感。因此抓住诗词意象,就可轻松把握诗词意境。
四、 “析”,分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有寓情于景、渲染、以小见大、借古讽今、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等。如:《天净沙·秋思》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诗人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七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将无限愁思寓于景中。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二乔”的命运是小事,小事与东吴大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战争,此乃大事。这首诗歌还借古讽今:面对赤壁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蕴含哲理:兴盛与衰亡,有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观沧海》中,曹操将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结合,表达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学生分析了表现手法,也就把握了诗歌的写作特色。
五、 “找”,找出诗歌中心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志向理想、人生感悟、道德情操、历史感怀、雄心壮志、真谛情怀就是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主旨,只是有的诗词把主旨体现得含蓄委婉,有的诗词写得直白。在引导学生对诗歌鉴赏时,要先理解诗句的意义,然后挖掘诗歌所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进而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李白为实现人生理想、战胜挫折、勇于奋斗的思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高峰的壮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的是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的新境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人的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美好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的是高度决定视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诗歌的中心好比解开诗歌的钥匙,学生把握了中心,就打开了走进诗歌的一扇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
[2]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
[3]《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
作者简介:
叶兰荣,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屏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