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眼前苍茫的风景,漫长的时光,如何打发这寂寞的旅途?牧人别无选择,他只能自己张开嘴,随便哼哼啊啊地唱点什么,給草原唱,給天空唱,給风唱,給眼前的路唱,也唱給自己竖着耳朵的马,唱給自己百无聊赖的耳朵。敞开而空阔的心。
我认为的长调起源
一个牧人骑着马独自上路,他要经过的地方是草原、荒滩,还要翻山越岭,路途上没有村庄,没有人家,只有无尽的野草,寂寞的河流,游荡的浮云,还有远处总也走不到的地平线,或总也翻不完的山峦。也许他偶尔也会碰上个把活物,一只在天空中无声滑翔的老鹰,一只在马蹄下仓皇逃窜的野兔,顶多能看见一群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它们一个个埋头草丛,像一件件搁在石头上两头向下耷拉的羊皮袄。他面对的整个世界像是个聋哑人,几声飘忽的羊的咩叫,像是打破了寂寥,更像是聋哑人咿咿啊啊勉强说出的哑语,让寂寥无可救药地更加寂寥。
我相信,蒙古长调就这样诞生了。氏渊是一种曲式,但一首长调和另一首长调却各有各的情绪,就像一匹马与另一匹马驮着各自的主人却各有各的走法。情绪和一首长调诞生的情境密切关联,牧人吟唱时,眼睛看到绿浪翻滚的草地是一种情境,看到飞沙走石的荒滩又是一种情境;走在春天的阳光里是一种感觉,走在冬天的黄昏里又是一种感觉;就是从马头前飞过的鸟不一样,对牧人的情绪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飞过去百灵让牧人的歌声可能兀自高出几个音,而飞过来乌鸦则让牧人的歌声可能无端地下降了八度。一个牧人和一个牧人性格不同,阅历不同,年龄不同,各自当时的心境不同,也直接影响长调的情绪。有人怀着滚烫的思念,马不停蹄地去会情人,有人满腹愁怨地翻山越岭去赴丧事,一个老头想着只有老头才想的心思,一个少妇装着只有少妇才有的情怀,慢性子是慢性子的心绪,急脾气是急脾气的状态。由此,热烈的,忧伤的,轻松的,苍茫的,平静的,流荡的,高亢的,低回的,各种各样情绪、情调、风格的长调又竞相飘荡起来。
当然,这还只是仅就调子产生的情境和歌者本身而言,调子是个口袋,还得看口袋里装什么东西,调子里填什么歌词,词才是歌的内容。在通常意义上说,内容从根本上决定调子的情绪和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古族长调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口袋,天地有多大,这个口袋就有多大,蒙古族的生活有多广阔,这个口袋就有多广阔。因为长调几乎囊括了、覆盖了蒙古族生活的所有方面,大到歌颂天空,小到歌唱饥饿的幼畜。那么,天空的颜色可能就是这首长调的情绪,饥饿的幼畜哀怜的叫声肯定也就融入了另一首长调的旋律。所以蒙古长调因其内容的广大开阔,其曲调的情绪风格也就呈现出丰富茂盛的千姿百态来。自然,要说清这样一个问题,那就又得展开另一个不小的话题。
我见到的长调草滩
我是怀揣着上述见解和追究来到和布克赛尔草原的。我对蒙古长调的喜爱由来已久,对它的追究也由来已久,我来这里就是想印证一个对音乐半瓶子醋的我的这些思考探讨是否成立,是否轻轻地触碰到了长调的根须。我想我触碰到了,和布克赛尔的年老学者,中年歌手,年轻音乐人,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在回答我的刨根式的问题时,所答与我的这些见解狭路相逢,不谋而合,当然是与这些见解中的主要枝干。我来此之前,见解的小树上也只有几根枝干,更多的枝叶是他们給我长上去的,是和布克赛尔长调的民间給我长出来的。
来和布克赛尔印证这些见解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里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曾经有过史诗般的大迁徙,又创造了中国最辉煌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江格尔》,他们该是最能代表蒙古人的蒙古人。因为人们又说这里是民歌的海洋,长调的海洋,而我觉得叫民歌和长调的草原、草海、草滩似乎更合适,因为一个“草”字,既道出了长调的环境,又拽出了长调的根源,还让长凋立马有了质感,同时弥漫开草原的气息,何必十万八千里地把一个不相干的海洋拉过来呢?
在长调的草滩感受长调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置身和布克赛尔,你最不犯愁听不到的就是长调,你不用张着耳朵去找长调,你只需等着,长调飘着荡着拐着弯地都能找到你的耳朵。草原上放羊的人不用说是在唱长调,敖包前送别的人不用说也在唱长调,朋友的聚会上有长调,赛马赛骆驼的盛会上有长调,夜半在街道上摇摇晃晃找不到路的醉汉嘴里像搅拌汤一样呼噜着的还是长调,还有在生活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仪式上,你碰到长调就更多啦。因为没有长调的仪式总是不隆重的,没有长调的酒会总是不像样的,没有长调也许还不如没有酒。这样的场合长调不到场,就像一个人家请不来客人是一个样。长调、酒、哈达通常是这种场合的3个必请的贵客,而长调歌手一旦到场了,另2个贵客也会转而服侍左右,因为在这一刻,歌手会享受到敬酒献哈达的尊贵礼遇。
所以,一个外人,只要在这里待上几天,耳朵里都会灌满长调,整个身体的体腔里也会盛满长调,以至于离开后,心里也回荡开了长调,一不小心,长调还可能从嘴里溢出来一句两句。
一个和布克赛尔的蒙古人,在他们的生活里,想一段日子不唱长调,不听长调,那几乎就是天大的难题,除非他远走异乡,不当蒙古人。原因很简单,要生活,就要唱长调听长调,长调是生活的影子,有生活就有长调,长调是另一套生活。可以简单的数一数,哪些生活没有被长调所歌唱,所颂赞呢,从劳动放牧到生活起居,从美好山水到故乡家园,从历史文化到风情习俗,从爱恨情仇到婚丧嫁娶,英雄的功业,喇嘛的荣耀,天上的白云,圈里的牲畜,山坡上的苹果,荒滩里的野猪,全都面面俱到,歌无巨细。妇女生小孩,断脐带有断脐带的歌,剪胎毛有剪胎毛的歌,而对于牲畜下羔子生崽子,也在讴歌之列。而马丢了到处找马,马找到找不到,长调也都是可以歌唱一番的。
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各种聚会上,通常都要祭酒献歌舞,什么场合,什么时机,该献什么都有着严格的规矩。而給长官、喇嘛、父母、姑嫂、兄弟姐妹、朋友亲戚也是各有各的长调。这么多限制放在一起,要献得正确无误,有点像拿着螺杆找螺帽,不能失之毫厘,只能严丝合缝,否则,献歌也会献出麻烦。如果献错了次序时机,唱错了曲调内容,轻则遭人耻笑,重则导致口角甚至斗殴,因为火气盛的人会觉得受到了轻慢或侮辱。
我认为的长调起源
一个牧人骑着马独自上路,他要经过的地方是草原、荒滩,还要翻山越岭,路途上没有村庄,没有人家,只有无尽的野草,寂寞的河流,游荡的浮云,还有远处总也走不到的地平线,或总也翻不完的山峦。也许他偶尔也会碰上个把活物,一只在天空中无声滑翔的老鹰,一只在马蹄下仓皇逃窜的野兔,顶多能看见一群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它们一个个埋头草丛,像一件件搁在石头上两头向下耷拉的羊皮袄。他面对的整个世界像是个聋哑人,几声飘忽的羊的咩叫,像是打破了寂寥,更像是聋哑人咿咿啊啊勉强说出的哑语,让寂寥无可救药地更加寂寥。
我相信,蒙古长调就这样诞生了。氏渊是一种曲式,但一首长调和另一首长调却各有各的情绪,就像一匹马与另一匹马驮着各自的主人却各有各的走法。情绪和一首长调诞生的情境密切关联,牧人吟唱时,眼睛看到绿浪翻滚的草地是一种情境,看到飞沙走石的荒滩又是一种情境;走在春天的阳光里是一种感觉,走在冬天的黄昏里又是一种感觉;就是从马头前飞过的鸟不一样,对牧人的情绪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飞过去百灵让牧人的歌声可能兀自高出几个音,而飞过来乌鸦则让牧人的歌声可能无端地下降了八度。一个牧人和一个牧人性格不同,阅历不同,年龄不同,各自当时的心境不同,也直接影响长调的情绪。有人怀着滚烫的思念,马不停蹄地去会情人,有人满腹愁怨地翻山越岭去赴丧事,一个老头想着只有老头才想的心思,一个少妇装着只有少妇才有的情怀,慢性子是慢性子的心绪,急脾气是急脾气的状态。由此,热烈的,忧伤的,轻松的,苍茫的,平静的,流荡的,高亢的,低回的,各种各样情绪、情调、风格的长调又竞相飘荡起来。
当然,这还只是仅就调子产生的情境和歌者本身而言,调子是个口袋,还得看口袋里装什么东西,调子里填什么歌词,词才是歌的内容。在通常意义上说,内容从根本上决定调子的情绪和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古族长调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口袋,天地有多大,这个口袋就有多大,蒙古族的生活有多广阔,这个口袋就有多广阔。因为长调几乎囊括了、覆盖了蒙古族生活的所有方面,大到歌颂天空,小到歌唱饥饿的幼畜。那么,天空的颜色可能就是这首长调的情绪,饥饿的幼畜哀怜的叫声肯定也就融入了另一首长调的旋律。所以蒙古长调因其内容的广大开阔,其曲调的情绪风格也就呈现出丰富茂盛的千姿百态来。自然,要说清这样一个问题,那就又得展开另一个不小的话题。
我见到的长调草滩
我是怀揣着上述见解和追究来到和布克赛尔草原的。我对蒙古长调的喜爱由来已久,对它的追究也由来已久,我来这里就是想印证一个对音乐半瓶子醋的我的这些思考探讨是否成立,是否轻轻地触碰到了长调的根须。我想我触碰到了,和布克赛尔的年老学者,中年歌手,年轻音乐人,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在回答我的刨根式的问题时,所答与我的这些见解狭路相逢,不谋而合,当然是与这些见解中的主要枝干。我来此之前,见解的小树上也只有几根枝干,更多的枝叶是他们給我长上去的,是和布克赛尔长调的民间給我长出来的。
来和布克赛尔印证这些见解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里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曾经有过史诗般的大迁徙,又创造了中国最辉煌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江格尔》,他们该是最能代表蒙古人的蒙古人。因为人们又说这里是民歌的海洋,长调的海洋,而我觉得叫民歌和长调的草原、草海、草滩似乎更合适,因为一个“草”字,既道出了长调的环境,又拽出了长调的根源,还让长凋立马有了质感,同时弥漫开草原的气息,何必十万八千里地把一个不相干的海洋拉过来呢?
在长调的草滩感受长调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置身和布克赛尔,你最不犯愁听不到的就是长调,你不用张着耳朵去找长调,你只需等着,长调飘着荡着拐着弯地都能找到你的耳朵。草原上放羊的人不用说是在唱长调,敖包前送别的人不用说也在唱长调,朋友的聚会上有长调,赛马赛骆驼的盛会上有长调,夜半在街道上摇摇晃晃找不到路的醉汉嘴里像搅拌汤一样呼噜着的还是长调,还有在生活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仪式上,你碰到长调就更多啦。因为没有长调的仪式总是不隆重的,没有长调的酒会总是不像样的,没有长调也许还不如没有酒。这样的场合长调不到场,就像一个人家请不来客人是一个样。长调、酒、哈达通常是这种场合的3个必请的贵客,而长调歌手一旦到场了,另2个贵客也会转而服侍左右,因为在这一刻,歌手会享受到敬酒献哈达的尊贵礼遇。
所以,一个外人,只要在这里待上几天,耳朵里都会灌满长调,整个身体的体腔里也会盛满长调,以至于离开后,心里也回荡开了长调,一不小心,长调还可能从嘴里溢出来一句两句。
一个和布克赛尔的蒙古人,在他们的生活里,想一段日子不唱长调,不听长调,那几乎就是天大的难题,除非他远走异乡,不当蒙古人。原因很简单,要生活,就要唱长调听长调,长调是生活的影子,有生活就有长调,长调是另一套生活。可以简单的数一数,哪些生活没有被长调所歌唱,所颂赞呢,从劳动放牧到生活起居,从美好山水到故乡家园,从历史文化到风情习俗,从爱恨情仇到婚丧嫁娶,英雄的功业,喇嘛的荣耀,天上的白云,圈里的牲畜,山坡上的苹果,荒滩里的野猪,全都面面俱到,歌无巨细。妇女生小孩,断脐带有断脐带的歌,剪胎毛有剪胎毛的歌,而对于牲畜下羔子生崽子,也在讴歌之列。而马丢了到处找马,马找到找不到,长调也都是可以歌唱一番的。
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各种聚会上,通常都要祭酒献歌舞,什么场合,什么时机,该献什么都有着严格的规矩。而給长官、喇嘛、父母、姑嫂、兄弟姐妹、朋友亲戚也是各有各的长调。这么多限制放在一起,要献得正确无误,有点像拿着螺杆找螺帽,不能失之毫厘,只能严丝合缝,否则,献歌也会献出麻烦。如果献错了次序时机,唱错了曲调内容,轻则遭人耻笑,重则导致口角甚至斗殴,因为火气盛的人会觉得受到了轻慢或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