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深居在高原、草原里的牧最为丰硕的季节,他们收获了牛羊,也收获着亲情。这个季节,无论是草原上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还是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结婚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最为盛大的节日。新娘,从甜蜜的长调中走来
蒙古人的婚礼,是展示长调的最好场所,可以把男方、女方、接亲、送亲、哭嫁、迎嫁的各类程序,以长调的形式,演示的淋漓尽致,所以,观摩一场蒙古人的婚礼,无异于参加了一场长调的汇演。
新娘高娃,是位相貌秀丽的蒙古族姑娘,新郎才登?巴力则是魁梧俊朗的蒙古族汉子。婚礼邀请来了许多不同牧区的长调高手,作为传统的民族婚庆,长调的介入,维系着草原最具特色的礼仪。
还没有跨进新郎家的院门,悠扬的长调声就已经缭绕耳畔了。两间屋子拥满了人,依据尊长,顺序落座,都是着各色蒙古袍服的男宾。屋中央的茶几上摆放着水果和糕点,一只牛角杯在歌者手中传递。一曲唱罢敬给老者,受敬者不会推辞,一饮而尽,而后接着再唱。一曲歌罢,酒杯又传给旁边人,以此循环,酒杯和长调始终不会间断,可以通宵达旦。歌词都是每位歌者依据自己的情感随性表达的,不尽相同,曲调也是随意选用的,没有重复,这使得婚礼上的歌唱,极具心理期待的独创性。
新郎进屋向长辈辞行,今夜他将去女方家接亲。三位长者高举牛角杯,三曲送别长调,伴着三杯酒下肚,一身豪气便依附在了新郎艳丽的蒙古长袍上,腰间配之彩带,头顶红缨帽,脚蹬高筒靴,与同样盛装的伴郎、祝颂人、接亲人等一同上马,驾驭彩车、携带礼品,才登?巴力气宇轩昂地策马出门,前往女家娶亲。
虽然夜已渐深,但行至女方家院门口时,依然听到了悠扬的女声长调。早有望风者折进通报消息。
新郎的随从赶紧从车上卸下一箱箱聘礼,推开院门时,新娘的舅舅已手举马鞭,等候门口,轻轻地抽打每一位进入的接亲者。
女方家客厅,十几位年龄不等的妇女围坐在一起,头发花白的老者端坐中间。伴郎端上方糖、茶、饼干让长者品尝,祝颂人向每位女尊者——唱诵一曲接亲的长调民歌,新郎再依次敬酒。一轮敬完,再端上煮熟的大盘羊肉,歌声再起,酒从头再敬。两轮结束,再端上水果、馕饼,开始最后一轮酒歌,三轮唱罢,已是子夜时分了。
最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再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在仪式进行中,长调和酒始终密切相随,直至深夜。
第二天一早,新郎要用各种办法敲开新娘房门,将送给姑娘的礼品用哈达一件件包好,一一递进房间,取得伴娘的同意后,才能进得闺房,将新娘邀请出门,向父母和亲人告别。
早晨告别时的《哭嫁歌》,是长调中最具感染力的。当新嫁娘手端酒杯,向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依依话别时,长调响起,以女声为主,凄切委婉、凝咽悲凉,竟有了生离死别悲怆感。高娃已87岁高龄的老奶奶,一边拥抱着孙女抽泣一边低诵着歌谣,环围的歌者都已是泪迹斑斑,轮到告别母亲时,更是音律低回,忧郁苍凉,不能不使人产生悲叹和忧伤的情绪,高娃搂着母亲,早已泣不成声。新郎则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等着新娘挨个告别完之后,才能进入室内。岳母会将一根蓝色布质的新腰带系在女婿腰间,以示从此将成为顶天立地、养家糊口的男人了。最长者——高娃的奶奶——手端着两碗洁白的鲜奶,回赠给两位新人,在祝福中话别。盖上红盖头,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在长调的旋律中,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返程离去。
当娶亲队伍回到男家后,新郎扶着新娘站立家门口,在长者的主持下,用鲜奶祭拜太阳和祖宗。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以示爱情纯洁,生活兴旺。进入房间后,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大娘给新娘梳头、换装,等待婚宴开始。
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酪食品、糖果烟茶。婚宴开始前,由作为长者的主持人,高声宣读亲戚赠送的礼品,比如大姨妈送绵羊五只,二舅送骆驼一只,三叔送奶牛两头等,这些礼品都不在现场,但已经属于这对新人的财产,可以随时到牧场去领取。宣读完毕,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敬献哈达、恭敬喜酒。喜庆长调成为渲染气氛的最好表达,此起彼伏,委婉悠扬,这时的长调以欢快和苍劲为主,一扫娘家话别的悲凉。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宴席中央会空出一大块空间,三巡过后,这里就成为舞蹈的海洋,在长调的旋律中,男女老幼踊跃登场,与其说在展示自己的舞姿,不如说是呈现欢乐的心情。
把一种艺术门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得如此协调而紧密的,非蒙古族长调莫属了,我们能从他们所表达的各种旋律中找到音乐的真谛,也找到快乐的归属。我想任何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都承担着给人类带来愉悦的责任,长调从蒙古族人的身上找到了回应,就像我从长调的律动中找到了自己的激情一样。
宾客在欢歌曼舞中如醉如痴
维吾尔族婚礼,都要举行一种“尼卡”(证婚)的仪式。新疆由于地区不同,举行的时间和方式也略有不同。南疆有些地区的“尼卡”是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而北疆的有些地区则是在当天举行。这种仪式是在女方家。除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新娘新郎的父母和亲属之外,一般不邀请其他的客人。
为举行“尼卡”仪式,女方家要进行各种准备,除将屋子院内打扫干净外,还要准备馕、馓子、水果、糕点等各种食品,对亲家的人和亲属进行招待。
“尼卡”由阿訇主持,仪式开始后,男女两厢站定。新娘这时要放声大哭,和自己的母亲泪别,表示姑娘对母亲及家人的深厚情感。主持人会分别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是否永远相爱而互不抛弃等。一般要询问三次,新郎则是在第一次询问时就干脆而响亮地回答,表现出对女方的热恋和坚定。而新娘则要到问第三遍时才回答,而且声音很小,羞羞答答,其他人几乎听不到,只有身边的伴娘才听得清楚,而后由伴娘大声代替回答:“愿意”。这时,人们会高兴地笑起来。新娘不愿意马上回答,并不是在犹豫,而是有意在逗逗小伙子,当然也有不好意思和怕羞的缘故。 在回答完问题之后,一位姑娘端出一个精致的托盘,上面摆着一小碗盐水,里面泡着两块小馕。托盘姑娘站在新娘和新郎中间,新郎和新娘当众抢着吃下碗里蘸着盐水的馕。刚才还低垂着头,扭扭捏捏的新娘,在抢碗里的馕时,境况却大不相同,她勇敢而果断,动作敏捷而迅速,这是因为谁先抢到馕,则表示谁最忠于爱情。所以在抢馕时,男女各不示弱,表示他们从此相亲相爱,携手踏上新生活的决心。这个仪式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依布拉欣的圣人,他为人们找到了维持生命的盐。有了盐,人们才得以生存,所以维吾尔族人把盐视为一种珍品,倍加爱惜。而馕又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选择盐和馕作为“尼卡”的一项内容,比喻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尼卡”结束后,男方回家筹备婚礼,下午要组织人马到女方家来娶新娘,隆重而又热闹的婚礼将在男方家举行。
下午新郎穿上结婚的礼服,打扮得英俊潇洒,新娘也装扮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路途近的可步行,路途远的可乘车或骑马。一路上新郎和小伙子们高唱欢乐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兴高采烈地来到新娘家,新娘的女友们得知迎亲的队伍来到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的人进门。新郎和迎亲的人进屋后,新娘早已蒙着面纱等候在那里,新娘的女友们招待接亲来的宾客,并给每位宾客赠手帕等礼物。
当新娘离家出门时,和家人分别,并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这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歌。歌词大意是请多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唱完歌之后,同新郎来迎亲的小伙子便打起手鼓,弹起都塔尔等乐器,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随在后面。
接亲的队伍来到男方家之后,门口早已点燃一堆火,这火是用来避邪的。客人们分别夹起一点火炭,在新娘头上绕三圈。新娘向客人们分送礼品,然后绕火堆转一圈,才可登堂入室进入洞房。
第二天是婚礼的高潮,在男方家举行揭盖头仪式。这一天同样是在欢宴中度过的。女方家的亲戚到男方家去,男方家热情款待,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烤馕、抓饭和羊肉招待客人。宾客们边吃边谈,异常兴奋,小伙子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弹起都塔尔引吭高歌,跳起欢乐的维吾尔族舞蹈。饭后,年长的客人们都告别离去,只有青年男女们留下,等待为新娘揭盖头。
揭盖头时,男女双方的主要客人必须在场。女方客人在左,男方客人在右,同作“都瓦”(祈祷),这时男方有一客人(一般是妙龄少女),突然从人群中跑出来,轻巧敏捷地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新娘的真容显露,整个新房便欢腾起来。欢乐的歌舞开始了,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手鼓和热瓦甫的伴奏下,踩着鼓点,合着乐曲,跳起传统的歌舞,新郎新娘在大家的邀请下,也步入会场,举步轻舞,所有在场的人都纷纷加入,当节奏渐急时,舞者观者情绪更加炽热,喝彩欢呼,此起彼伏,整个新房沸腾了,宾客们在欢歌曼舞中如醉如痴,直至夜阑人静,方尽兴而归。
赛歌会庆贺草原上又一对青年人结合
哈萨克族结婚有一系列程序,主要包括说亲、定亲、送彩礼、出嫁和迎亲。婚礼中最热闹的是男女对唱“加尔加尔”婚礼歌。
举行婚礼时,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新娘子来到男方家时,陪嫁人拉起红色帐布,让新娘走在中间,男方家人出来迎接,女方家人这时将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撒向人群,青年男女和小孩去拾完有喜气的食品。新娘和新郎来到父母的毡房正式举行婚礼,毡房中有一堆火塘,新郎和新娘在火塘前,面对正中向长辈和来宾三鞠躬。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词大意: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唱罢,来宾们席地围坐,这时有一个在胳膊上系有各种颜色的布条,手持嫩树枝或马鞭子的男人走出来,随机应变地唱起风趣幽默的开场歌。新娘的婆婆则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尔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拣“恰什吾”。在欢笑声中,歌手又唱起“揭面纱歌”。歌毕,揭去新娘的面纱,此时的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子的面容。歌手又开唱,歌词都是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的内容。在这天,阿肯们和歌手进行赛歌对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
哈萨克人的婚嫁,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同,不用毛拉主持婚礼,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这种婚礼歌哈萨克语称为“加尔加尔”。它只有一定的曲调而没有固定的唱词,歌词都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编唱。每种歌都反映了不同的内容,也代表了不同人的心情。姑娘在出嫁时,因要离别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心情是悲切的,歌中倾吐了对亲人和故乡的留恋,对新生活的忧虑。如歌中唱道:“我的新房安置在什么地方,那里像不像这里水丰草旺?虽说那里也有亲人,却不像在妈妈跟前那样无忧无挂。我走了,看不见门前的青松和泉水,请亲人们常把我去看望。”
当姑娘来到新天地,小伙子们唱《拜塔夏尔》,即《揭面纱歌》,使她跟亲人见面,表达亲人对姑娘的赞美。歌中唱道:“新娘是个贤淑的姑娘,她的心像金子一样明亮。她是别的部落山上翱翔的雄鹰;她是别的部落湖山邀游的天鹅。啊唔!天生的一对,是我们的榜样,阿吾勒的人会把你请进毡房,你的阿吾勒就像天鹅飞翔……”
接着歌中,还要唱到新娘子怎样料理家务、尊敬公婆、跟邻居和睦相处等内容,然后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
新娘来到婆家,婚礼虽然结束了,但歌声并没有结束,在新婚的夜晚,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赛歌会,以庆贺草原上又有一对青年人的结合。
同骑一马把家回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青年男女,彼此表达爱情的方式非常有趣,通常男子在送给情人的荷包中装一根烧了半截火柴棍,表示爱情之火已将他的心灼伤,女子给意中人的信物中,藏一颗杏仁,表示已将心献给了他。
随后由老人出面提亲定亲,直至完婚。婚礼一般为3天。
决定婚礼顺利进行的人是谁?第一天青年男女都要将本村本年内家中发生不幸的村民请来,将一面手鼓放在他们面前,请他们擦去悲伤的眼泪,为新人祝福,如客人敲响手鼓,即表示同意婚礼如期进行。
第二天,新人所有的亲戚和男女老少都前来祝贺,女客每人带一些面粉,撒在主人身人,以示祝福。
这时户外已响起欢快的手鼓和鹰笛声。青年们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有的扬鞭策马,投入激烈的叨羊赛马。
下午新人们各自着装,按照传统,新郎新娘都要戴有黄白两色绸带的戒指,新郎头上还须缠黄白两色的绸带,直垂到肩。白色象征牛奶,黄色寓意酥油,取二者相融合之意,表示婚姻美满的意愿。新郎骑高头大马,在亲人的拥簇下伴着鹰笛和乐鼓声去迎新娘。沿途不时有年轻人窜出来,往新人身上洒面粉,以示祝贺。当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的门前时,娘家代表迎候,给新郎献上放了牛奶的酥油,让新郎当众喝光,表示接受新娘家的盛情美意和新娘的甜蜜爱情。进屋后,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娘家人设宴招待新郎和迎亲的客人。当晚由阿訇按照惯例主持“尼卡”仪式。之后,两家客人簇拥着新娘新郎来到一间宽敞的屋子通宵娱乐。
第三天,娶亲队伍与新娘父母和娘家客人告别辞行。新娘和新郎同骑一匹马,在亲人的簇拥下回这家。
此时,等候多时的婆婆亲手给儿媳端来两碗放了酥油的牛奶,儿媳须喝光才能下马。新郎新娘踩着新毯或新毛巾进入新房,客人则在新郎家又唱又跳,直到太阳落山才渐渐散去。
蒙古人的婚礼,是展示长调的最好场所,可以把男方、女方、接亲、送亲、哭嫁、迎嫁的各类程序,以长调的形式,演示的淋漓尽致,所以,观摩一场蒙古人的婚礼,无异于参加了一场长调的汇演。
新娘高娃,是位相貌秀丽的蒙古族姑娘,新郎才登?巴力则是魁梧俊朗的蒙古族汉子。婚礼邀请来了许多不同牧区的长调高手,作为传统的民族婚庆,长调的介入,维系着草原最具特色的礼仪。
还没有跨进新郎家的院门,悠扬的长调声就已经缭绕耳畔了。两间屋子拥满了人,依据尊长,顺序落座,都是着各色蒙古袍服的男宾。屋中央的茶几上摆放着水果和糕点,一只牛角杯在歌者手中传递。一曲唱罢敬给老者,受敬者不会推辞,一饮而尽,而后接着再唱。一曲歌罢,酒杯又传给旁边人,以此循环,酒杯和长调始终不会间断,可以通宵达旦。歌词都是每位歌者依据自己的情感随性表达的,不尽相同,曲调也是随意选用的,没有重复,这使得婚礼上的歌唱,极具心理期待的独创性。
新郎进屋向长辈辞行,今夜他将去女方家接亲。三位长者高举牛角杯,三曲送别长调,伴着三杯酒下肚,一身豪气便依附在了新郎艳丽的蒙古长袍上,腰间配之彩带,头顶红缨帽,脚蹬高筒靴,与同样盛装的伴郎、祝颂人、接亲人等一同上马,驾驭彩车、携带礼品,才登?巴力气宇轩昂地策马出门,前往女家娶亲。
虽然夜已渐深,但行至女方家院门口时,依然听到了悠扬的女声长调。早有望风者折进通报消息。
新郎的随从赶紧从车上卸下一箱箱聘礼,推开院门时,新娘的舅舅已手举马鞭,等候门口,轻轻地抽打每一位进入的接亲者。
女方家客厅,十几位年龄不等的妇女围坐在一起,头发花白的老者端坐中间。伴郎端上方糖、茶、饼干让长者品尝,祝颂人向每位女尊者——唱诵一曲接亲的长调民歌,新郎再依次敬酒。一轮敬完,再端上煮熟的大盘羊肉,歌声再起,酒从头再敬。两轮结束,再端上水果、馕饼,开始最后一轮酒歌,三轮唱罢,已是子夜时分了。
最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再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在仪式进行中,长调和酒始终密切相随,直至深夜。
第二天一早,新郎要用各种办法敲开新娘房门,将送给姑娘的礼品用哈达一件件包好,一一递进房间,取得伴娘的同意后,才能进得闺房,将新娘邀请出门,向父母和亲人告别。
早晨告别时的《哭嫁歌》,是长调中最具感染力的。当新嫁娘手端酒杯,向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依依话别时,长调响起,以女声为主,凄切委婉、凝咽悲凉,竟有了生离死别悲怆感。高娃已87岁高龄的老奶奶,一边拥抱着孙女抽泣一边低诵着歌谣,环围的歌者都已是泪迹斑斑,轮到告别母亲时,更是音律低回,忧郁苍凉,不能不使人产生悲叹和忧伤的情绪,高娃搂着母亲,早已泣不成声。新郎则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等着新娘挨个告别完之后,才能进入室内。岳母会将一根蓝色布质的新腰带系在女婿腰间,以示从此将成为顶天立地、养家糊口的男人了。最长者——高娃的奶奶——手端着两碗洁白的鲜奶,回赠给两位新人,在祝福中话别。盖上红盖头,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在长调的旋律中,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返程离去。
当娶亲队伍回到男家后,新郎扶着新娘站立家门口,在长者的主持下,用鲜奶祭拜太阳和祖宗。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以示爱情纯洁,生活兴旺。进入房间后,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大娘给新娘梳头、换装,等待婚宴开始。
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酪食品、糖果烟茶。婚宴开始前,由作为长者的主持人,高声宣读亲戚赠送的礼品,比如大姨妈送绵羊五只,二舅送骆驼一只,三叔送奶牛两头等,这些礼品都不在现场,但已经属于这对新人的财产,可以随时到牧场去领取。宣读完毕,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敬献哈达、恭敬喜酒。喜庆长调成为渲染气氛的最好表达,此起彼伏,委婉悠扬,这时的长调以欢快和苍劲为主,一扫娘家话别的悲凉。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宴席中央会空出一大块空间,三巡过后,这里就成为舞蹈的海洋,在长调的旋律中,男女老幼踊跃登场,与其说在展示自己的舞姿,不如说是呈现欢乐的心情。
把一种艺术门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得如此协调而紧密的,非蒙古族长调莫属了,我们能从他们所表达的各种旋律中找到音乐的真谛,也找到快乐的归属。我想任何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都承担着给人类带来愉悦的责任,长调从蒙古族人的身上找到了回应,就像我从长调的律动中找到了自己的激情一样。
宾客在欢歌曼舞中如醉如痴
维吾尔族婚礼,都要举行一种“尼卡”(证婚)的仪式。新疆由于地区不同,举行的时间和方式也略有不同。南疆有些地区的“尼卡”是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而北疆的有些地区则是在当天举行。这种仪式是在女方家。除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新娘新郎的父母和亲属之外,一般不邀请其他的客人。
为举行“尼卡”仪式,女方家要进行各种准备,除将屋子院内打扫干净外,还要准备馕、馓子、水果、糕点等各种食品,对亲家的人和亲属进行招待。
“尼卡”由阿訇主持,仪式开始后,男女两厢站定。新娘这时要放声大哭,和自己的母亲泪别,表示姑娘对母亲及家人的深厚情感。主持人会分别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是否永远相爱而互不抛弃等。一般要询问三次,新郎则是在第一次询问时就干脆而响亮地回答,表现出对女方的热恋和坚定。而新娘则要到问第三遍时才回答,而且声音很小,羞羞答答,其他人几乎听不到,只有身边的伴娘才听得清楚,而后由伴娘大声代替回答:“愿意”。这时,人们会高兴地笑起来。新娘不愿意马上回答,并不是在犹豫,而是有意在逗逗小伙子,当然也有不好意思和怕羞的缘故。 在回答完问题之后,一位姑娘端出一个精致的托盘,上面摆着一小碗盐水,里面泡着两块小馕。托盘姑娘站在新娘和新郎中间,新郎和新娘当众抢着吃下碗里蘸着盐水的馕。刚才还低垂着头,扭扭捏捏的新娘,在抢碗里的馕时,境况却大不相同,她勇敢而果断,动作敏捷而迅速,这是因为谁先抢到馕,则表示谁最忠于爱情。所以在抢馕时,男女各不示弱,表示他们从此相亲相爱,携手踏上新生活的决心。这个仪式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依布拉欣的圣人,他为人们找到了维持生命的盐。有了盐,人们才得以生存,所以维吾尔族人把盐视为一种珍品,倍加爱惜。而馕又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选择盐和馕作为“尼卡”的一项内容,比喻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尼卡”结束后,男方回家筹备婚礼,下午要组织人马到女方家来娶新娘,隆重而又热闹的婚礼将在男方家举行。
下午新郎穿上结婚的礼服,打扮得英俊潇洒,新娘也装扮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路途近的可步行,路途远的可乘车或骑马。一路上新郎和小伙子们高唱欢乐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兴高采烈地来到新娘家,新娘的女友们得知迎亲的队伍来到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的人进门。新郎和迎亲的人进屋后,新娘早已蒙着面纱等候在那里,新娘的女友们招待接亲来的宾客,并给每位宾客赠手帕等礼物。
当新娘离家出门时,和家人分别,并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这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歌。歌词大意是请多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唱完歌之后,同新郎来迎亲的小伙子便打起手鼓,弹起都塔尔等乐器,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随在后面。
接亲的队伍来到男方家之后,门口早已点燃一堆火,这火是用来避邪的。客人们分别夹起一点火炭,在新娘头上绕三圈。新娘向客人们分送礼品,然后绕火堆转一圈,才可登堂入室进入洞房。
第二天是婚礼的高潮,在男方家举行揭盖头仪式。这一天同样是在欢宴中度过的。女方家的亲戚到男方家去,男方家热情款待,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烤馕、抓饭和羊肉招待客人。宾客们边吃边谈,异常兴奋,小伙子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弹起都塔尔引吭高歌,跳起欢乐的维吾尔族舞蹈。饭后,年长的客人们都告别离去,只有青年男女们留下,等待为新娘揭盖头。
揭盖头时,男女双方的主要客人必须在场。女方客人在左,男方客人在右,同作“都瓦”(祈祷),这时男方有一客人(一般是妙龄少女),突然从人群中跑出来,轻巧敏捷地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新娘的真容显露,整个新房便欢腾起来。欢乐的歌舞开始了,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手鼓和热瓦甫的伴奏下,踩着鼓点,合着乐曲,跳起传统的歌舞,新郎新娘在大家的邀请下,也步入会场,举步轻舞,所有在场的人都纷纷加入,当节奏渐急时,舞者观者情绪更加炽热,喝彩欢呼,此起彼伏,整个新房沸腾了,宾客们在欢歌曼舞中如醉如痴,直至夜阑人静,方尽兴而归。
赛歌会庆贺草原上又一对青年人结合
哈萨克族结婚有一系列程序,主要包括说亲、定亲、送彩礼、出嫁和迎亲。婚礼中最热闹的是男女对唱“加尔加尔”婚礼歌。
举行婚礼时,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新娘子来到男方家时,陪嫁人拉起红色帐布,让新娘走在中间,男方家人出来迎接,女方家人这时将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撒向人群,青年男女和小孩去拾完有喜气的食品。新娘和新郎来到父母的毡房正式举行婚礼,毡房中有一堆火塘,新郎和新娘在火塘前,面对正中向长辈和来宾三鞠躬。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词大意: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唱罢,来宾们席地围坐,这时有一个在胳膊上系有各种颜色的布条,手持嫩树枝或马鞭子的男人走出来,随机应变地唱起风趣幽默的开场歌。新娘的婆婆则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尔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拣“恰什吾”。在欢笑声中,歌手又唱起“揭面纱歌”。歌毕,揭去新娘的面纱,此时的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子的面容。歌手又开唱,歌词都是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的内容。在这天,阿肯们和歌手进行赛歌对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
哈萨克人的婚嫁,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同,不用毛拉主持婚礼,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这种婚礼歌哈萨克语称为“加尔加尔”。它只有一定的曲调而没有固定的唱词,歌词都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编唱。每种歌都反映了不同的内容,也代表了不同人的心情。姑娘在出嫁时,因要离别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心情是悲切的,歌中倾吐了对亲人和故乡的留恋,对新生活的忧虑。如歌中唱道:“我的新房安置在什么地方,那里像不像这里水丰草旺?虽说那里也有亲人,却不像在妈妈跟前那样无忧无挂。我走了,看不见门前的青松和泉水,请亲人们常把我去看望。”
当姑娘来到新天地,小伙子们唱《拜塔夏尔》,即《揭面纱歌》,使她跟亲人见面,表达亲人对姑娘的赞美。歌中唱道:“新娘是个贤淑的姑娘,她的心像金子一样明亮。她是别的部落山上翱翔的雄鹰;她是别的部落湖山邀游的天鹅。啊唔!天生的一对,是我们的榜样,阿吾勒的人会把你请进毡房,你的阿吾勒就像天鹅飞翔……”
接着歌中,还要唱到新娘子怎样料理家务、尊敬公婆、跟邻居和睦相处等内容,然后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
新娘来到婆家,婚礼虽然结束了,但歌声并没有结束,在新婚的夜晚,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赛歌会,以庆贺草原上又有一对青年人的结合。
同骑一马把家回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青年男女,彼此表达爱情的方式非常有趣,通常男子在送给情人的荷包中装一根烧了半截火柴棍,表示爱情之火已将他的心灼伤,女子给意中人的信物中,藏一颗杏仁,表示已将心献给了他。
随后由老人出面提亲定亲,直至完婚。婚礼一般为3天。
决定婚礼顺利进行的人是谁?第一天青年男女都要将本村本年内家中发生不幸的村民请来,将一面手鼓放在他们面前,请他们擦去悲伤的眼泪,为新人祝福,如客人敲响手鼓,即表示同意婚礼如期进行。
第二天,新人所有的亲戚和男女老少都前来祝贺,女客每人带一些面粉,撒在主人身人,以示祝福。
这时户外已响起欢快的手鼓和鹰笛声。青年们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有的扬鞭策马,投入激烈的叨羊赛马。
下午新人们各自着装,按照传统,新郎新娘都要戴有黄白两色绸带的戒指,新郎头上还须缠黄白两色的绸带,直垂到肩。白色象征牛奶,黄色寓意酥油,取二者相融合之意,表示婚姻美满的意愿。新郎骑高头大马,在亲人的拥簇下伴着鹰笛和乐鼓声去迎新娘。沿途不时有年轻人窜出来,往新人身上洒面粉,以示祝贺。当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的门前时,娘家代表迎候,给新郎献上放了牛奶的酥油,让新郎当众喝光,表示接受新娘家的盛情美意和新娘的甜蜜爱情。进屋后,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娘家人设宴招待新郎和迎亲的客人。当晚由阿訇按照惯例主持“尼卡”仪式。之后,两家客人簇拥着新娘新郎来到一间宽敞的屋子通宵娱乐。
第三天,娶亲队伍与新娘父母和娘家客人告别辞行。新娘和新郎同骑一匹马,在亲人的簇拥下回这家。
此时,等候多时的婆婆亲手给儿媳端来两碗放了酥油的牛奶,儿媳须喝光才能下马。新郎新娘踩着新毯或新毛巾进入新房,客人则在新郎家又唱又跳,直到太阳落山才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