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教学阶段,物理教學中往往会遇到学生能力不同的现象,这样教师就要想办法应用合理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法的模式下,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能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路。本文旨在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策略进行探索分析,希望能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分层教学;应用策略;启发思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079
引言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之中的应用。初中物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分层教学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物理学科运用分层教学法,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对课堂教学合理分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分层,让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着相应的发展。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时候,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求这类学生能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根据逻辑推理结果,让学生理解“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些内容。同时,也需要通过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A类同学理解问题。面对B类同学,教师在教学上就可以要求其研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比,能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针对C类同学,教师在教学上就要求其能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明确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在从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理论指导下,每一类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最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导入阶段采用分层教学。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摸索课堂导入的技巧,为学生创设艺术性的开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课堂导入环节同样分成两个难度,分别由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我在课堂的初始阶段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小实验,并播放课件为学生进行演示,然后由学生自主模拟。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观察自己面前的事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面前的事物放大了,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放大镜现象,这种实验现象比较符合正常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将其交给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第二个实验是利用同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远处的事物,会发现凸透镜的成像与现实物体是缩小、倒立的,这种实验现象和正常的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我将其交给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的安排呢?第一个实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让其更好的融入教学活动之中,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善于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的关联性。第二个实验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对非常规实验现象深入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对教学评价合理分层。
分层教学法和初中物理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上进行分层。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的评价也是要存在不同的。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要以《液体的压强》为案例,针对A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批评,防止这类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这样才会让A类同学更加努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面对B类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取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模式,能够让这些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树立自己良好的学习思路和理念。针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这类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耐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价值,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因此,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步伐,认真努力学习。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面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举措。
四、在探究活动中采用分层教学。
验证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方法便是物理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物理探究过程需要观察、实验以及推理等内容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与教师的示范、讲解等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学生更容易将经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轻松、趣味性的氛围下学习。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已经被激起,通过阅读教材发现,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焦距等因素有关。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照相机、投影仪运用凸透镜的例子,即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均是倒立的,前者成像比实际物体小,后者成像比实际物体大;放大镜的成像是正立且放大的。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我向学生进行提问,凸透镜的成像大小与正倒和物体位置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设计了实验来帮助学生探究。
我为学生准备好了明确焦距的凸透镜以及其他的实验器材。我将学生分成了A、B两组。A组学生探究物距大于、等于二倍焦距的实验。B组学生探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的实验。之所以这样分配是因为A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但是实验操作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轻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B组实验的数量比A组多一个,且成像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探究完成之后,我将录制的分组实验视频进行整理,归结出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察与归纳,最终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结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针对不同学生能够应用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同时,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学评价也要进行合理分层。在有效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情况下,让学生面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充满学习的热情和和自信心,不断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堪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7):240.
[2]姚安峰.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数理化学习,2010(12):30-31.
关键词:物理教学;分层教学;应用策略;启发思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079
引言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之中的应用。初中物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分层教学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物理学科运用分层教学法,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对课堂教学合理分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分层,让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着相应的发展。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时候,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求这类学生能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根据逻辑推理结果,让学生理解“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些内容。同时,也需要通过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A类同学理解问题。面对B类同学,教师在教学上就可以要求其研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比,能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针对C类同学,教师在教学上就要求其能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明确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在从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理论指导下,每一类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最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导入阶段采用分层教学。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摸索课堂导入的技巧,为学生创设艺术性的开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课堂导入环节同样分成两个难度,分别由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我在课堂的初始阶段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小实验,并播放课件为学生进行演示,然后由学生自主模拟。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观察自己面前的事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面前的事物放大了,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放大镜现象,这种实验现象比较符合正常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将其交给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第二个实验是利用同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远处的事物,会发现凸透镜的成像与现实物体是缩小、倒立的,这种实验现象和正常的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我将其交给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的安排呢?第一个实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让其更好的融入教学活动之中,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善于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的关联性。第二个实验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对非常规实验现象深入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对教学评价合理分层。
分层教学法和初中物理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上进行分层。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的评价也是要存在不同的。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要以《液体的压强》为案例,针对A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批评,防止这类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这样才会让A类同学更加努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面对B类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取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模式,能够让这些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树立自己良好的学习思路和理念。针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这类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耐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价值,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因此,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步伐,认真努力学习。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面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举措。
四、在探究活动中采用分层教学。
验证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方法便是物理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物理探究过程需要观察、实验以及推理等内容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与教师的示范、讲解等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学生更容易将经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轻松、趣味性的氛围下学习。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已经被激起,通过阅读教材发现,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焦距等因素有关。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照相机、投影仪运用凸透镜的例子,即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均是倒立的,前者成像比实际物体小,后者成像比实际物体大;放大镜的成像是正立且放大的。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我向学生进行提问,凸透镜的成像大小与正倒和物体位置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设计了实验来帮助学生探究。
我为学生准备好了明确焦距的凸透镜以及其他的实验器材。我将学生分成了A、B两组。A组学生探究物距大于、等于二倍焦距的实验。B组学生探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的实验。之所以这样分配是因为A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但是实验操作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轻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B组实验的数量比A组多一个,且成像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探究完成之后,我将录制的分组实验视频进行整理,归结出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察与归纳,最终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结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针对不同学生能够应用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同时,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学评价也要进行合理分层。在有效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情况下,让学生面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充满学习的热情和和自信心,不断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堪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7):240.
[2]姚安峰.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数理化学习,2010(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