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因材施教,让全班学生在保有共性的同时凸显个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始终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与同伴、与教师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进而让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切实感知地理学习的乐趣和魅力,进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发展需求;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059
引言
分层教学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班级学生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向上攀登”,真正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取更多的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推进教学发展时,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切实为学生将来探究和学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选择人性化的分层组织方式,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意识,而自主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致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如探究能力、感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有意识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学习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和评价,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真正促进班级学生个性学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相关知识时,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具有较强,并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总结的意识;B层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学习水平始终徘徊于中段,学习状态具有波动性;C层次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相对欠佳,知识转化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分组后,要始终秉承“均匀搭配”的具体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多个探究小组,并鼓励不同小组的学生共同发展、彼此推动。接着,教师要根据各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为其设定差异化的课堂探究目标,如让C层次的学生探究中国地理区域的不同类型,并将最终的探究结果以文本的形式反馈给其他层次的学生;让B层次的学生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划分我国的地理区域;让A层次的学生以C、B两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探究成果为线索综合探究我国南北方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多方面的差异。最后,教师要以不同层次学生探究结果中的偏差部分和遗漏部分为线索,开展有目的性的个性化指导,并鼓励各层次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完善和补充,进而推动班级学生始终处于“向上攀爬”“向前迈进”的良性状态。
二、实施差异化的分层教学策略,挖掘学生个体潜力。
初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复杂性,学生要想扎实地掌握初中地理知识,既要有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有发散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故而,初中地理教师在落实教学工作时,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运用个性化、多元化的分层教学策略,满足班级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探究需求,挖掘学生的个体潜力,从而全面性、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将“游戏探究法”与“问题引导法”充分融合,推动各个层次学生稳步发展。在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先将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核心知识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发布到班级交流群,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在课下开展轮廓性认知,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所知、所感、所想和兴趣爱好挖掘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外信息或新鲜资讯,以视频、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并带进课堂。
在课上,教师可以开展“地理知识分享大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良性竞争和认知冲突中提升个人实力、挖掘个人潜力。教师则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学习能力。在与低层次学生交流时,教师要以基础性问题为出发点,降低该层次学生的探究难度,使其能够在个人展示中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信心。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表现为其“评星”,并根据星星的数量选出该次游戏活动的优胜者,予以其进步奖和适当奖励。
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应从地理成绩、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提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中等生为主,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中等生是班级学生的大多数,以中等生为主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教学有效性。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这也是分层教學模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手段。
例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困生,教师可要求他们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分布范围与增长情况,掌握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资源环境和科学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提高他们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对于中等生,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本人口和人种知识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分析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总结和人口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于学优生,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拓展思维广度,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大陆板块都是东西走向而不是南北走向?为什么农业和工业都是先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学优生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同纬度地区气候接近、便于农业技术传播等知识也有了初步了解。
结语
总之,“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张妮妮.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发展需求;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059
引言
分层教学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班级学生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向上攀登”,真正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取更多的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推进教学发展时,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切实为学生将来探究和学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选择人性化的分层组织方式,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意识,而自主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致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如探究能力、感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有意识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学习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和评价,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真正促进班级学生个性学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相关知识时,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具有较强,并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总结的意识;B层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学习水平始终徘徊于中段,学习状态具有波动性;C层次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相对欠佳,知识转化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分组后,要始终秉承“均匀搭配”的具体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多个探究小组,并鼓励不同小组的学生共同发展、彼此推动。接着,教师要根据各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为其设定差异化的课堂探究目标,如让C层次的学生探究中国地理区域的不同类型,并将最终的探究结果以文本的形式反馈给其他层次的学生;让B层次的学生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划分我国的地理区域;让A层次的学生以C、B两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探究成果为线索综合探究我国南北方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多方面的差异。最后,教师要以不同层次学生探究结果中的偏差部分和遗漏部分为线索,开展有目的性的个性化指导,并鼓励各层次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完善和补充,进而推动班级学生始终处于“向上攀爬”“向前迈进”的良性状态。
二、实施差异化的分层教学策略,挖掘学生个体潜力。
初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复杂性,学生要想扎实地掌握初中地理知识,既要有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有发散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故而,初中地理教师在落实教学工作时,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运用个性化、多元化的分层教学策略,满足班级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探究需求,挖掘学生的个体潜力,从而全面性、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将“游戏探究法”与“问题引导法”充分融合,推动各个层次学生稳步发展。在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先将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核心知识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发布到班级交流群,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在课下开展轮廓性认知,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所知、所感、所想和兴趣爱好挖掘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外信息或新鲜资讯,以视频、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并带进课堂。
在课上,教师可以开展“地理知识分享大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良性竞争和认知冲突中提升个人实力、挖掘个人潜力。教师则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学习能力。在与低层次学生交流时,教师要以基础性问题为出发点,降低该层次学生的探究难度,使其能够在个人展示中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信心。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表现为其“评星”,并根据星星的数量选出该次游戏活动的优胜者,予以其进步奖和适当奖励。
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应从地理成绩、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提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中等生为主,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中等生是班级学生的大多数,以中等生为主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教学有效性。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这也是分层教學模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手段。
例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困生,教师可要求他们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分布范围与增长情况,掌握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资源环境和科学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提高他们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对于中等生,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本人口和人种知识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分析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总结和人口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于学优生,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拓展思维广度,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大陆板块都是东西走向而不是南北走向?为什么农业和工业都是先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学优生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同纬度地区气候接近、便于农业技术传播等知识也有了初步了解。
结语
总之,“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张妮妮.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