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在门玻璃上的孩子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uba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孩六七岁的样子,他尽可能地站在檐底下,把身子紧紧地靠向门玻璃。起先是把手贴在玻璃上,他在做“贴手”这一组动作的时候很生动。
  他把手指头靠上玻璃,他的食指和中指还会在玻璃上向前“走”两步,也就是向下移动一点,把膀子伸直,然后将后掌靠上去,直至伸直每一根手指,密实地将整个手都贴在门玻璃上。两只黑红的手贴在玻璃上且五指张开,手上的每一条指纹都很清晰。小手由黑红渐次变白,再变黑红。这种颜色交替变化是男孩用手在门玻璃上做按下和松开的动作造成的,只是他松开之后,手依然贴在玻璃上没有离开,按得不紧。
  男孩在“贴手”的同时也不时地动脚,将脚向后缩,踩着极细小的步子,像是放学站队时要把身子调整到位。他这样做是因为檐下有一缕阴凉,他要竭力地躲开外面的阳光,好像脚前的地上不是阳光,而是灼人的火。
  阳光真的如火。
  “为什么按我们的玻璃?”
  那天下班,我在封死不动的那半扇玻璃门前蹲下,拉着男孩的手问他。男孩不说话。
  有人在叫他,这像是为他解了围。就在他挣脱我手的当儿男孩向我回一声:“凉!”
  我们银行大厅里有冷气,这冷气打在玻璃上玻璃外面也发凉。是这样呀!
  我让他进屋,男孩没领我的情,他从不进到大厅里来。或许他站在檐下能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街景,或许是他能看到不远处工地上自己的爸妈,或许是他的爸妈能看见他。他依旧靠在门上玩“贴玻璃”。不只是手,还有脸。隔着玻璃看到他变形的脸我会冲他笑,男孩也笑一下,他的牙很白。
  男孩在贴脸的时候还会转,把左脸贴上去,以鼻子为支撑点,再将右脸贴上去。有时他会连续地用脸在门玻璃上连同身子在转,像是要全方位地把街景和我们银行大厅里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男孩不愿与我对视太久,他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兀自做起了“贴手”的游戏。
  男孩上一年级,他的家人是从安徽来的,就在银行外不远处的工地上打工。他们一家就住在工地边上的工棚里,那天喊他的人是男孩的爸爸。男孩的爸爸是瓦工,男孩的妈妈在工地上做饭。男孩天天跟着他爸爸妈妈“上班”,工棚里太热,男孩就在银行门口玩,不乱跑。暑假过后,男孩就要回家念书了。所有这些都是我在“逗”过男孩几次之后,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来的。
  前天中午我下班迟,热极了,街上行人极少。男孩让我一怔,他近乎全身趴在门玻璃上。走近一看,双手下面还按有一个本子,右手上有一支铅笔。天啊,孩子趴在玻璃上站着写字!
  好些日子,那个孩子趴在玻璃上做作业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知道,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他们的城市”,他们不停地建的都是别人的房子,没有他们的家,甚至没有一隅来临时安置他们孩子的书桌。烈日炎炎,在酷热难耐的夏季,但愿那个趴在门玻璃上的孩子所体悟到的一掌清凉里,不会有对这个城市的冷漠和寒心。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9年第11期]
  
  阅读训练
  1.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天啊,孩子趴在玻璃上站着写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男孩不愿与我对视太久,他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兀自做起了“贴手”的游戏。(男孩为什么不愿与我对视太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些日子,那个孩子趴在玻璃上做作业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用墨如泼地描写男孩“贴玻璃”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对男孩情感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切的短语以展示“我”的心路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余音绕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作者的希望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柴晓山 李国辉设计)
其他文献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态要现代化。那么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美术实践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
期刊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讲过一句名言:“语文天生重要。”之所以说语文天生重要,是因为学习语文不仅仅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而且能影响人的内在情感和精神面貌,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语文教学要有一种大语文观念。  不少语文教育家也指出,依据课内课外相配合的语文教学基本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巩固并深化课堂语文教学是促进语文教学向较高层次发展的基本方法之一。《高中语文课程
期刊
课堂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探索和发现的主体,成为课堂上展现风采的主角,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自我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我想以最近上的一堂研究课《鹬蚌相争》为例,来谈谈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来践行“生本课堂”的做法和收获。  一、尝试学习,分层要求  作为教育者,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学生之间因遗传基因、家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追求高效率的优化效果同时,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学科正处在了这个要求的中心。它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潜力在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接受并有效的学习是必要的。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学习有更好的课堂效率来简单分析一下。    一、紧扣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业务水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质及地位,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怀着美好的理想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都希望能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但现实情况是,有时候你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汗水,却收效甚微。“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所有语文老师必须思考
期刊
编者按:又到一年新来到,在此我们回顾盘点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一起来看看2011我们的教育是如何走过的——  关键词之一:绿领巾  10月中旬,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这一事件曝光后,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还特意带了一条绿领带,以示对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声援,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出声音,声讨该校给差生戴绿领巾的行为。   一条小小的绿领巾不足以牵动全社会的
期刊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是独具一格的语言方式,显示清晰可闻口吐珠玑的诱力、行如流水波澜起伏的活力和荡气回肠勾人心魄的魅力,传播知识,传承文明,从而将学生带入广袤无垠的语文知识天地。    一、清晰可闻口吐珠玑的诱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学生沟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亲密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主要是通过教学课堂语言实现的。因此课堂语言是否清
期刊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课堂上师生举手投足、相互对视之间的融洽,互动中的融合,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境界。其实“人文”更多的时候就是弥漫在课堂空间的那种心理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创设人文环境,形成人文课堂,就应在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交往关系,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入手,激
期刊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成功的班级活动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它对学生来说,既可以拓宽视野,获取信息,丰富精神生活,又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更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促使学生交往,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个性。对于班主任来说,既可以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某些学生的长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获得教育的良机,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因此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建设好班级的有效措施之一
期刊
夜阑人静。台灯下,手捧着丁立梅的《乱红》,和着陈悦的曲子《乱红》,轻轻地浅吟低唱。  琴声如银珠落盘,笛声如流水淙淙在琴声的音符里起落。激动的心,跟随着作者的文字跳动,荡气回肠。“笛,多了几分灵动,忧而不怨,愁而不哀,是轻灵灵飞着的一只小粉蝶,广袤的天地间,自有它的好去处。”“陈悦的笛声吹起,一些音符,精灵般地,飞离她的唇,带着满身淡的香。音乐,原也是有味道的,淡的,或者浓的,是香气缠绕。它们化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