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介绍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原则,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以及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98-02
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1]。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一、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原则
1.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实践性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能力和资格并重是职业教育之核心。高职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显然不能采取学科本位,而应是职业能力本位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导向建构高职教育课程,实现学生与社会、与企业、与具体工作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社会、企业、岗位需要与人的需要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1)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多方参与,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引入行业、企业新职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充实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选取和设计工作、生产中的实例、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实现课堂与行业、职业需求的有效连接和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满足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课程内容取向人本化。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追求。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因此,课程建设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同时,必须多维度设计和编排课程,课程内容需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通过知识、技能、态度的“融合”教育,教导学生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端正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社会角色和特殊性的职业角色。
(3)课程知识设计综合化。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需要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是不可能实现的。高职课程知识的设计,要做到文化学科知识的综合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当然,这种知识设计,不是随意地进行知识“拼盘”,而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合,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通过文化学科知识的综合、专业知识的综合、文化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增强学习效果。
(4)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模块化,就是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要根据专业服务方向和人才规格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做增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1.依据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在对现有课程进行科学组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分期分层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建设规划对课程实施步骤的措施和安排要切实可行,有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措施,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构建多方参与的课程决策机制,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必须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提出职业要求或职业标准。在课程设计决策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教育专家”的职能,更要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部门作为“技术专家”参与进课程设计中[2]。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邀请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从而形成由教师、管理者、用人单位代表及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决策机制,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
3.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化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紧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市场的变化,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等客观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要求出发,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体系合理化,内容科学化,教学灵活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化。
4.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化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合理化。高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编排,使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教学的认知规律;要鼓励教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专业建设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取向,在依托和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过程中,加强学校与市场的广泛接触,把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实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有效连接和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5.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灵活化
在课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开展交际型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加强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即结合实际案例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实践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作用来进行系统设计,构建由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模块组成的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能力、专业技能与能力以及综合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
6.改进学习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但评价本身并不是终点,它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工具。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促进考核方式科学、多样,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做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如日常表现评价、学科学习档案袋评价、课堂纪律评价、持续激励式评价、考试评价、学生满意度调查等。
7.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加强质量管理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开展课程建设评估,提倡教师的自我评价,使教师本人能够有机会讨论和反省自己的工作表现,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达到自主提高;切实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课程评价,诊断出教师施教过程、方法同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诊断出教学方法与目标趋近的匹配性与适应性;诊断出课程结构内容的效率和组织水平等,结合诊断结果,提出课程整改的方向与措施,使课程建设更具职业指向性和实用性。
三、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1.把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内容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二是以技术知识为中心。因此,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要为实践服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3]。在课程建设中,要科学把握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以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整合课程,对理论教学进行合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而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同时,要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
2.把握学习特性与教学策略的契合关系
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在进校学习之初,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或岗位(岗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因此,学习情绪化较强,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高,而对干瘪枯燥的内容则效率低下。高职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特性与教学策略的契合关系,有效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创设適应学生学习特性的职业情境,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课程内容与活动情境实现有效契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文件,2011.
[2]肖飞.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职教通讯,2012,(3).
[3]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2007,(5).
(责任编辑:石 银)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98-02
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1]。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一、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原则
1.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实践性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能力和资格并重是职业教育之核心。高职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显然不能采取学科本位,而应是职业能力本位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导向建构高职教育课程,实现学生与社会、与企业、与具体工作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社会、企业、岗位需要与人的需要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1)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多方参与,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引入行业、企业新职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充实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选取和设计工作、生产中的实例、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实现课堂与行业、职业需求的有效连接和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满足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课程内容取向人本化。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追求。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因此,课程建设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同时,必须多维度设计和编排课程,课程内容需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通过知识、技能、态度的“融合”教育,教导学生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端正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社会角色和特殊性的职业角色。
(3)课程知识设计综合化。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需要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是不可能实现的。高职课程知识的设计,要做到文化学科知识的综合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当然,这种知识设计,不是随意地进行知识“拼盘”,而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合,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通过文化学科知识的综合、专业知识的综合、文化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增强学习效果。
(4)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模块化,就是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要根据专业服务方向和人才规格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做增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1.依据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在对现有课程进行科学组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分期分层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建设规划对课程实施步骤的措施和安排要切实可行,有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措施,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构建多方参与的课程决策机制,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必须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提出职业要求或职业标准。在课程设计决策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教育专家”的职能,更要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部门作为“技术专家”参与进课程设计中[2]。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邀请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从而形成由教师、管理者、用人单位代表及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决策机制,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
3.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化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紧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市场的变化,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等客观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要求出发,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体系合理化,内容科学化,教学灵活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化。
4.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化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合理化。高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编排,使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教学的认知规律;要鼓励教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专业建设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取向,在依托和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过程中,加强学校与市场的广泛接触,把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实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有效连接和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5.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灵活化
在课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开展交际型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加强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即结合实际案例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实践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作用来进行系统设计,构建由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模块组成的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能力、专业技能与能力以及综合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
6.改进学习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但评价本身并不是终点,它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工具。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促进考核方式科学、多样,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做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如日常表现评价、学科学习档案袋评价、课堂纪律评价、持续激励式评价、考试评价、学生满意度调查等。
7.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加强质量管理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开展课程建设评估,提倡教师的自我评价,使教师本人能够有机会讨论和反省自己的工作表现,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达到自主提高;切实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课程评价,诊断出教师施教过程、方法同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诊断出教学方法与目标趋近的匹配性与适应性;诊断出课程结构内容的效率和组织水平等,结合诊断结果,提出课程整改的方向与措施,使课程建设更具职业指向性和实用性。
三、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1.把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内容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二是以技术知识为中心。因此,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要为实践服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3]。在课程建设中,要科学把握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以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整合课程,对理论教学进行合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而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同时,要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
2.把握学习特性与教学策略的契合关系
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在进校学习之初,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或岗位(岗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因此,学习情绪化较强,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高,而对干瘪枯燥的内容则效率低下。高职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特性与教学策略的契合关系,有效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创设適应学生学习特性的职业情境,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课程内容与活动情境实现有效契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文件,2011.
[2]肖飞.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职教通讯,2012,(3).
[3]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2007,(5).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