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培养的重要阵地。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呢?
一、创设愉悦氛围,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促进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求知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楚新知识的迫切愿望,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氛围。所以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玻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进而引出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出示课题后,我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我追问,看了课题,你非常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些什么样的玻璃,有什么特点?”“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地说:“那就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深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又及时地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生。
(二)创设“实践”情境,产生自主探究兴趣。
教学活动中,实践——思维是不可分的,实践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实践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紧紧联系起来。创设“实践”情境,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后,学生体味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便组织学生运用观察事物,搜集素材,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去调查采访家乡的人情风俗,自然风光及家乡的变化,要求他们写一篇反映可爱家乡的作文。学生在调查采访中,亲自目睹了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事实,亲身体验了家乡父老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领略了家乡山水的自然之美,便“动情而词发”,《我爱家乡》的肺腑之言跃然而生。
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产生了研究语文的兴趣,而且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
(三)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一个“美”的情境,不但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而且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得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挖掘教材内容,就不难发现语言美的重要特征。
从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北国《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双龙洞》到西北吐鲁番盆地的《葡萄沟》,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蒙古《草原》,从天空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到大海琳琅满目的《珊瑚》……哪一篇不令人心醉,哪一课不令人神往,在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震撼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语文的情感。
二、创设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诱发良好的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发言,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所谓教学民主,就是教师不搞“一刀切”“不唯我独尊”,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针对差异,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情感。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差异有先天的,更多的是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在不同程度上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当优生回答问题正确或有了新发现时,我在表扬的同时,还要提高要求;中等生回答问题只要有点正确,我首先充分肯定,不足之处委婉指出;对于潜能生,即使回答错了,我不但不训斥,还要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坐下,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喜爱。这些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二)体现主体,引导参与,诱发良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以成功的快慰克服消极的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情感。
如教学《詹天佑》时,我根据课文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一段的内容,设计了可操作的教具,让学生为全班同学操作和介绍,然后激发学生:“你对他的操作和介绍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问题考考他!”顿时,学生纷纷质疑,台上的学生一一解答,甚至出现了台上学生解答不了,众人共同帮助的可喜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既能达到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三、创设质疑氛围,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应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了教学秩序。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然后,创设质疑问难的氛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民主、质疑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一、创设愉悦氛围,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促进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求知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楚新知识的迫切愿望,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氛围。所以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玻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进而引出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出示课题后,我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我追问,看了课题,你非常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些什么样的玻璃,有什么特点?”“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地说:“那就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深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又及时地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生。
(二)创设“实践”情境,产生自主探究兴趣。
教学活动中,实践——思维是不可分的,实践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实践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紧紧联系起来。创设“实践”情境,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后,学生体味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便组织学生运用观察事物,搜集素材,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去调查采访家乡的人情风俗,自然风光及家乡的变化,要求他们写一篇反映可爱家乡的作文。学生在调查采访中,亲自目睹了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事实,亲身体验了家乡父老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领略了家乡山水的自然之美,便“动情而词发”,《我爱家乡》的肺腑之言跃然而生。
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产生了研究语文的兴趣,而且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
(三)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一个“美”的情境,不但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而且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得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挖掘教材内容,就不难发现语言美的重要特征。
从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北国《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双龙洞》到西北吐鲁番盆地的《葡萄沟》,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蒙古《草原》,从天空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到大海琳琅满目的《珊瑚》……哪一篇不令人心醉,哪一课不令人神往,在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震撼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语文的情感。
二、创设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诱发良好的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发言,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所谓教学民主,就是教师不搞“一刀切”“不唯我独尊”,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针对差异,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情感。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差异有先天的,更多的是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在不同程度上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当优生回答问题正确或有了新发现时,我在表扬的同时,还要提高要求;中等生回答问题只要有点正确,我首先充分肯定,不足之处委婉指出;对于潜能生,即使回答错了,我不但不训斥,还要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坐下,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喜爱。这些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二)体现主体,引导参与,诱发良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以成功的快慰克服消极的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情感。
如教学《詹天佑》时,我根据课文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一段的内容,设计了可操作的教具,让学生为全班同学操作和介绍,然后激发学生:“你对他的操作和介绍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问题考考他!”顿时,学生纷纷质疑,台上的学生一一解答,甚至出现了台上学生解答不了,众人共同帮助的可喜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既能达到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三、创设质疑氛围,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应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了教学秩序。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然后,创设质疑问难的氛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民主、质疑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