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却生存不易,信贷尤其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声誉顾虑和报酬刺激是恶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声誉顾虑;报酬刺激;中小微企业
一、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恶化
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多数企业在三年内倒闭,小微企业的境况更差。全国一项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则表明,90%以上的受调查民营中小微企业表示,实际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从2003年至2009年,金融机构信贷量在增长,但是实际上用于中小微企业的投放量占比却越来越小。银行不愿意贷给对贷款如饥似渴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这个理论上的大客户与商业银行无法实现顺利对接。
中小微企业信贷困境形成和恶化的原因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声誉顾虑和报酬刺激是恶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声誉顾虑恶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职业经理人如果关注别人怎样评定他们的能力并据此做出判断,他们往往选择跟风。
假设市场上存在几家银行,它们的信贷投资决策者设为A、B、C……这些决策者可能是水平极高的,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风险、收益的预测,从而做出正确判断,也有可能是缺乏能力的。所有对他们的评价和能力方面的信息都是不确定的。在决定是否对某家公司投放贷款的时候,A先根据自己掌握的该家公司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的信息进行决策。B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同时还要兼顾A的决策举动。由于B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这次决策的最终后果,他不敢冒风险采取和A相悖的决策行为。在看到B的这种举动时,原本不能肯定自己能力的A也因为B的跟进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如果这种行为被推广,显然对于整个信贷市场来说是无效率的。因为如果第一个决策者的决策是无效率的、错误的话,后来的所有的决策者就都选择了错误的决策。但是,同时,后面的决策者可以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得自己即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出现不好的后果也不会受到责备或是太大损失。对于先做出决策的那个决策者,如果有人跟风,那么自己也更有信心,这样,即使最后的结果出现了不良贷款等不好的后果,也可以以信贷市场本就瞬息万变、运气不佳、不可抗力等理由逃避责任,即出现“共同承担责备效应”。
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越关注自己的声誉,越容易忽略私有信息,越多关注他人决策行为,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自己的声誉。即使信贷投资失败,罚不责众,在高度竞争与保护的环境下,也可使主管机关给予较轻的处罚,使最差劲的银行也能生存。作为决策者,他要做的就是要使银行的所有者实现满意程度最大化。在对自己掌握的信息不确定时,跟随其他银行进行决策,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以客观理由逃避责任;若是因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做出与大多数决策者不同的行为出现了不良后果,银行的所有者就会追究决策者的责任,也会降低决策者的声誉。基于此,决策者一般会选择跟随大型商业银行或其信任的银行,而不管它们的信贷决策是否正确。大型商业银行倾向于放贷给大企业,拒绝中小微企业的申贷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投放贷款出现危险时,很可能会基于自己的声誉顾虑而逃避监管,尽量延迟暴露其风险状态,其他银行并不知情。由于声誉考虑,其他决策者还是非理性地跟随,这样就造成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拒贷,而其他商业银行紧跟其后,也向中小微企业拒贷。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机制追求“零风险”与“双百”的方针,更加剧了信贷人员对于丧失声誉的恐惧。大多数基层信贷员只考虑两个问题—“要不要放这笔款”和“这笔款是否能收回”,这往往促使银行更加倾向于模仿同业。
另一方面,一般中小微企业在逐步扩大规模的过程中,管理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聘请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市场上关于管理层人员的能力的信息是不确定的,声誉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经理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信贷融资成为企业融资潮流时,基于声誉顾虑,一些企业经理人很可能会跟随大多数经理人的选择,放弃其他更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而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这种行为很容易就会陷入恶性循环里,致使中小微企业信贷越来越困难。
三、报酬刺激恶化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难
如果银行的信贷投资决策者的报酬数量依赖于同其他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比较后的表现,那么这些决策者的激励将被扭曲,他们的投资行为也将以一种不合理的投资方式开始和结尾。考虑这样一群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他们的收益以彼此之间的相对表现来决定,即对于每一个决策者来说,其他人为参照物,每个决策者的报酬随自己表现的提高而增加,随参照决策者的表现的提高而减少。这样的话,银行的决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参照其他决策者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基于报酬刺激,其投资决策也与其非常相似。
根据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人员的绩效薪酬主要根据当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来确定。在我国信贷市场,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考核主要是负向考核,即对形成不良贷款的实行处罚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因此,银行一般都倾向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因为大企业财务状况明了,信用良好,形成不良贷款的几率小。而中小微企业,财务状况不明,很多企业生命很短,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较大。银行决策者基于报酬的诱惑,会尽量规避不良贷款,拒绝中小微企业的申贷。决策者们彼此参照,使群体的行为逐渐趋同,恶化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难。
虽然,银行决策者們可能会因为业绩持平而只能获得基本水平的报酬,但是与因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使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等实际损失而使自己的报酬受损相比,决策者们宁愿获得平均水平的报酬而不愿意承担损失。而且,大企业贷款期限更长,贷款额更大,决策者们得到的绩效薪酬也就更多。故此,基于报酬刺激,决策者们也会选择向中小微企业拒贷,中小微企业信贷处境进一步恶化。 企业经理人的报酬也是与其他经理人的表现相比较而确定。选择企业融资方式时,经理人基于报酬刺激,和企业贷款的紧急性、短期性等特点,经理人一般会选择跟随一些较大企业或是某些信得过的企业的经理人的选择,盲目跟风,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全然不顾使企业所有者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管理原则。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也会加剧。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
中小微企业信贷一般是小额贷款,笔数多、户数多,工作强度大,风险度高,这就要求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采取适当的用人机制,才能有效促进业务的发展。采用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理人负向激励,促使其保持优于平均水平的业绩,以保证不会被银行淘汰,避免经理人基于声誉顾虑而拒绝中小微企业信贷要求。
中国民生银行关于考核退出规定,客户经理季度考核未达标、且工作态度及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的,经分行考核委员会审批,提前一个月告知后,予以解除劳动合同。民生银行通过建立经理人退出机制,负向激励经理人不断提高个人业绩,以逃避被退出的境地。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考评系统不够完善,科学性不足;银行内部员工职位考核与绩效评价执行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绩效与努力不一致,薪酬与绩效评估结果的依存度低,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效果。有效的考评体系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所需的人力信息和数据,保证加薪、晋升、调职和降级、培训安排等活动具有公平性,鼓舞员工士气;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使员工为获得薪酬目标,进行自我对比优化;能够鼓励低效率员工自动离职,降低银行人力成本。所以,逐步完善银行绩效考核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银行浙江省金华分行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其中的团队人员绩效考核内容按照中小微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和岗位的不同而定,依据“平衡记分卡”进行指标设计,每个岗位均设有关键性指标和定性指标,从而实现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化、规模化。
综上,声誉顾虑和报酬刺激进一步恶化了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境,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可以通过建立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办法加以控制和解决该难题。相信,随着我国中小微企信贷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这个难题一定会解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M.马尔霍特拉,扬尼·陈,A.克里斯库奥洛,等.扩展融资渠道—适合微型及中小型企业的范例及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4~14.
[2]董志勇.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124.
[3]朱光顺.对银行贷款业务中“羊群效应”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7,(8):56.
[4]童灿,郑传均.近10年来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实证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46~48.
[5]周鹏峰.近九成小微企业愿高成本融资[N].上海证券报,2012-04-19(3).
[6]叶蓓,祝建军.经理人声誉顾虑与企业投资羊群效应实证检验[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3):3~5.
[7]张雪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羊群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0,(5):34~39.
[8]冯祈善,胡栗源.我国银行贷款现状的行为金融学解释[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8):35~36.
[9]胡君晖.行为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632):100~101.
[10]王林雁.中小型企业银行信贷行为羊群效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5):183~184.
[11]趙艳红.银行偏心贷款引起“羊群效应”[J].理财杂志.2005,(11):12~15.
[12]沈玉星,刘鸿宇.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行为金融学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6):1313~14.
关键词:声誉顾虑;报酬刺激;中小微企业
一、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恶化
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多数企业在三年内倒闭,小微企业的境况更差。全国一项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则表明,90%以上的受调查民营中小微企业表示,实际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从2003年至2009年,金融机构信贷量在增长,但是实际上用于中小微企业的投放量占比却越来越小。银行不愿意贷给对贷款如饥似渴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这个理论上的大客户与商业银行无法实现顺利对接。
中小微企业信贷困境形成和恶化的原因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声誉顾虑和报酬刺激是恶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声誉顾虑恶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职业经理人如果关注别人怎样评定他们的能力并据此做出判断,他们往往选择跟风。
假设市场上存在几家银行,它们的信贷投资决策者设为A、B、C……这些决策者可能是水平极高的,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风险、收益的预测,从而做出正确判断,也有可能是缺乏能力的。所有对他们的评价和能力方面的信息都是不确定的。在决定是否对某家公司投放贷款的时候,A先根据自己掌握的该家公司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的信息进行决策。B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同时还要兼顾A的决策举动。由于B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这次决策的最终后果,他不敢冒风险采取和A相悖的决策行为。在看到B的这种举动时,原本不能肯定自己能力的A也因为B的跟进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如果这种行为被推广,显然对于整个信贷市场来说是无效率的。因为如果第一个决策者的决策是无效率的、错误的话,后来的所有的决策者就都选择了错误的决策。但是,同时,后面的决策者可以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得自己即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出现不好的后果也不会受到责备或是太大损失。对于先做出决策的那个决策者,如果有人跟风,那么自己也更有信心,这样,即使最后的结果出现了不良贷款等不好的后果,也可以以信贷市场本就瞬息万变、运气不佳、不可抗力等理由逃避责任,即出现“共同承担责备效应”。
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越关注自己的声誉,越容易忽略私有信息,越多关注他人决策行为,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自己的声誉。即使信贷投资失败,罚不责众,在高度竞争与保护的环境下,也可使主管机关给予较轻的处罚,使最差劲的银行也能生存。作为决策者,他要做的就是要使银行的所有者实现满意程度最大化。在对自己掌握的信息不确定时,跟随其他银行进行决策,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以客观理由逃避责任;若是因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做出与大多数决策者不同的行为出现了不良后果,银行的所有者就会追究决策者的责任,也会降低决策者的声誉。基于此,决策者一般会选择跟随大型商业银行或其信任的银行,而不管它们的信贷决策是否正确。大型商业银行倾向于放贷给大企业,拒绝中小微企业的申贷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投放贷款出现危险时,很可能会基于自己的声誉顾虑而逃避监管,尽量延迟暴露其风险状态,其他银行并不知情。由于声誉考虑,其他决策者还是非理性地跟随,这样就造成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拒贷,而其他商业银行紧跟其后,也向中小微企业拒贷。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机制追求“零风险”与“双百”的方针,更加剧了信贷人员对于丧失声誉的恐惧。大多数基层信贷员只考虑两个问题—“要不要放这笔款”和“这笔款是否能收回”,这往往促使银行更加倾向于模仿同业。
另一方面,一般中小微企业在逐步扩大规模的过程中,管理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聘请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市场上关于管理层人员的能力的信息是不确定的,声誉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经理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信贷融资成为企业融资潮流时,基于声誉顾虑,一些企业经理人很可能会跟随大多数经理人的选择,放弃其他更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而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这种行为很容易就会陷入恶性循环里,致使中小微企业信贷越来越困难。
三、报酬刺激恶化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难
如果银行的信贷投资决策者的报酬数量依赖于同其他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比较后的表现,那么这些决策者的激励将被扭曲,他们的投资行为也将以一种不合理的投资方式开始和结尾。考虑这样一群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他们的收益以彼此之间的相对表现来决定,即对于每一个决策者来说,其他人为参照物,每个决策者的报酬随自己表现的提高而增加,随参照决策者的表现的提高而减少。这样的话,银行的决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参照其他决策者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基于报酬刺激,其投资决策也与其非常相似。
根据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人员的绩效薪酬主要根据当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来确定。在我国信贷市场,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考核主要是负向考核,即对形成不良贷款的实行处罚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因此,银行一般都倾向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因为大企业财务状况明了,信用良好,形成不良贷款的几率小。而中小微企业,财务状况不明,很多企业生命很短,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较大。银行决策者基于报酬的诱惑,会尽量规避不良贷款,拒绝中小微企业的申贷。决策者们彼此参照,使群体的行为逐渐趋同,恶化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难。
虽然,银行决策者們可能会因为业绩持平而只能获得基本水平的报酬,但是与因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使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等实际损失而使自己的报酬受损相比,决策者们宁愿获得平均水平的报酬而不愿意承担损失。而且,大企业贷款期限更长,贷款额更大,决策者们得到的绩效薪酬也就更多。故此,基于报酬刺激,决策者们也会选择向中小微企业拒贷,中小微企业信贷处境进一步恶化。 企业经理人的报酬也是与其他经理人的表现相比较而确定。选择企业融资方式时,经理人基于报酬刺激,和企业贷款的紧急性、短期性等特点,经理人一般会选择跟随一些较大企业或是某些信得过的企业的经理人的选择,盲目跟风,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全然不顾使企业所有者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管理原则。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也会加剧。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
中小微企业信贷一般是小额贷款,笔数多、户数多,工作强度大,风险度高,这就要求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采取适当的用人机制,才能有效促进业务的发展。采用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理人负向激励,促使其保持优于平均水平的业绩,以保证不会被银行淘汰,避免经理人基于声誉顾虑而拒绝中小微企业信贷要求。
中国民生银行关于考核退出规定,客户经理季度考核未达标、且工作态度及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的,经分行考核委员会审批,提前一个月告知后,予以解除劳动合同。民生银行通过建立经理人退出机制,负向激励经理人不断提高个人业绩,以逃避被退出的境地。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考评系统不够完善,科学性不足;银行内部员工职位考核与绩效评价执行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绩效与努力不一致,薪酬与绩效评估结果的依存度低,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效果。有效的考评体系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所需的人力信息和数据,保证加薪、晋升、调职和降级、培训安排等活动具有公平性,鼓舞员工士气;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使员工为获得薪酬目标,进行自我对比优化;能够鼓励低效率员工自动离职,降低银行人力成本。所以,逐步完善银行绩效考核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银行浙江省金华分行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其中的团队人员绩效考核内容按照中小微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和岗位的不同而定,依据“平衡记分卡”进行指标设计,每个岗位均设有关键性指标和定性指标,从而实现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化、规模化。
综上,声誉顾虑和报酬刺激进一步恶化了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境,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可以通过建立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办法加以控制和解决该难题。相信,随着我国中小微企信贷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这个难题一定会解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M.马尔霍特拉,扬尼·陈,A.克里斯库奥洛,等.扩展融资渠道—适合微型及中小型企业的范例及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4~14.
[2]董志勇.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124.
[3]朱光顺.对银行贷款业务中“羊群效应”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7,(8):56.
[4]童灿,郑传均.近10年来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实证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46~48.
[5]周鹏峰.近九成小微企业愿高成本融资[N].上海证券报,2012-04-19(3).
[6]叶蓓,祝建军.经理人声誉顾虑与企业投资羊群效应实证检验[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3):3~5.
[7]张雪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羊群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0,(5):34~39.
[8]冯祈善,胡栗源.我国银行贷款现状的行为金融学解释[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8):35~36.
[9]胡君晖.行为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632):100~101.
[10]王林雁.中小型企业银行信贷行为羊群效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5):183~184.
[11]趙艳红.银行偏心贷款引起“羊群效应”[J].理财杂志.2005,(11):12~15.
[12]沈玉星,刘鸿宇.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行为金融学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6):1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