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大家庭,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与程度,当华夏民族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担当的责任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社会、时代与民族的主题。如果仍旧停留在模仿学习的阶段,如果一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则只能原地踏步,无法迈向质的飞跃与突破。唯有创新,改革才能深入,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能发展,民族才能进步,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也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特性,决定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最后都归结于文化实力的竞争。因此,文化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强弱。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块基石与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崇尚创新、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群众文化自建国以来发展至今,不仅具备了创新的条件与元素。也进入了创新突破的临界点与新阶段。
一、普及与提高的互动,为群文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国民文盲率高,教育程度低下,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群文工作,都是以普及为主。然后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如今,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落实,国民文化程度及内在素质的不断提升,群文工作的重心,应由过去的普及为主转向提高为主。既为提高,便面临着旧有模式的突破及勇于创新的探索。
二、大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为群文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近年来地、市级群众艺术馆纷纷更名为文化馆为标志,大文化的环境与氛围逐渐形成。群众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具备了社会审美教育功能及独立的文化价值。在大文化的概念与框架下,群众文化不再简单地归并为业余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范畴之列,这就要求群众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兼具专业、高雅的特性。因此,群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与挑战。
三、新机制的不断建立,是群文创新的重要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雏形,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逐渐配套,群众文化的服务功能正以各种不同的渠道与方式。覆盖到广大民众身上。利用相关配套设施及新型服务机制,新的群众文化理念与行为方式,便能有效地传播开来,普及、施惠于民。
既然创新已成为群众文化向前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必经之路。那么群众文化该如何创新。群文工作者又该怎样勇于进取、大胆开拓、不辱使命呢?
(一)加强群文人才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的创新,得靠广大群文工作者来施行。如果没有一支思想先进、业务过硬的人才队伍,创新便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各级文化馆(站)要吸引、汇聚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艺人才,形成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
群文工作者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我:应该懂得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发挥引导作用:要具有创新的自觉意识,以一种开放的态势,主动“出击”,寻找行之有效的创新亮点。
(二)与时俱进,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具有求新、求异、求变等特点。群文工作者应及时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比如过去的辅导培训,仅限于视唱练耳、舞蹈基础、书法绘画等大众化的普通项目,而民众的审美观念、趣味爱好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群文工作者把握群众文化的时代特色,增设新的培训项目。比如厦门市文化馆近年来就增设了瑜珈、模特、话剧、合唱、主持人、芭蕾舞、踢踏舞、影视表演、马妮形体训练等培训课程,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市民的爱好与需求。
(三)寻找创新点,深入挖潜
广大民众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激情与潜能,群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永远存于民间。创新的契机与切入点十分重要,群文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情况,把握关键,找准亮点,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深入挖潜,推陈出新。
比如最近在闽南地区活跃并唱响的新圩女合唱团,就是厦门市文化馆推出的一个创新亮点。2009年4月,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成立了一支乡村女子合唱团,团员均来自农村,平均年龄35岁,大多不识乐谱,也较少接触音乐。但她们天然纯朴,具有民间音乐的天赋与潜力,以当地的闽南语方言演唱,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极具重要意义(台湾的主要方言为闽南语)。于是,厦门市文化馆派员深入乡村,认真辅导,帮助排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这群质朴的新圩嫂子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一举夺得厦门市第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金奖、福建省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优秀演出奖等多个奖项。2010年7月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又在来自世界各地的3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民谣组银奖。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新圩女合唱团就被打造为享有盛誉的中国大陆第一支闽南语乡村女子合唱团。
四、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群文品牌
品牌具有示范效应,能够以点带面地提高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
打造品牌,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每一地市,都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群文活动。哪些可以打造成精品,作为“招牌”带动本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这得需要群文工作者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睛等实际情况,认真调研,综合论证,准确认定。一旦确立,并非简单的“拿来”,而应挖掘其内在价值,注入新时代的理念,将继承与创新融为一体。
近几年来,厦门市根据本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及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打造了不少群众文化品牌。全市性的群文品牌主要有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厦门,金门两岸中秋博饼大赛、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等:区级的主要有海沧区的保生慈济文化节,思明区的郑成功文化节,集美区的端午龙舟节,同安区的北辰山文化节、孔子文化节,湖里区的福德文化节,翔安区的池王爷文化节……这些群文品牌的创新、确立与开展,有力地提升了厦门这座东南沿海特区城市的文化品位,推动了当地群众文化的大规模向前发展,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功不可没。
五、发展群文产业,兼顾经济效益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其经费来源,不能等、靠、要,如果仅仅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思维会越来越僵化,路子会越走越窄。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宽思路。闯出新路——在某些方面可适当考虑经济增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比如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便可挖掘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创新打造,开发成具有人文价值的旅游项目。在厦门,中秋节比春节更为热闹,这里流行着 一种全民性的博饼活动。相传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率军驻扎厦门岛。中秋期间,士兵深深思念已被清军占领的故乡,部将洪旭便发明了一种通过掷骰子获取月饼的博饼游戏,以转移、缓解他们的思乡之苦。博饼,作为厦门独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相沿至今。近年来,厦门市对中秋博饼这一民俗活动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旅游经济的一大亮点。每年中秋节的节前节后,外地的游客。本地的居民,都投入到这一全民性的博饼活动之中,抛掷骰子的清脆响声。便此起彼伏地回荡在厦门的大街小巷。
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工艺产品,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市场潜质,进行一番新的文化包装。会更具规模与市场效应。
比如厦门市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漆线雕,近年来便完成了从传统工艺到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转型。目前,厦门市已有数家漆线雕制作公司,生产的大量产品,不仅通过各种渠道广为销售,还入选为独特的国宾礼品。其中的蔡氏漆线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漆线雕向文化产业过渡,除承续传统工艺外,更注入了厦门的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时代内涵。
群众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仅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也使商品的消费者,对当地的文化底蕴具有更深的了解,对传播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重视科学技术。纳入群文范畴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与突破,都对群众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比如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对群众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便不可估量。形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内容的革新,形式与内容,二者相互推动。群文工作者面对新的科学技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要善于接纳,主动吸收,加以利用,尽可能地为群众文化服务。
而当前,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当数网络。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此言一点也不为过。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网民4.2亿,如此庞大的网络群体,无疑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
群众文化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创新,可施展的手段、发挥的空间多多:
1.建立网站,宣传群众文化
可开设群文网站,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方面的宣传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在线形式,置于网站,便于查阅,一目了然。
2.及时更新信息
网站既有固定的长期保留的群文内容,也新的作品、动态、活动、资料等相关信息,随时更新,及时传递给广大网民。
3.与网民互动
可在群文网站增设论坛、QQ群、博客等功能,及时倾听群众的意见与呼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比如地区性的群众文化艺术节,便可广泛征求本地百姓意见,让他们献言献策、参与其中。网民年轻人居多,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接受新生事物快,进取心强,在互动中,可将新颖、时尚、个性等要素纳入其中。
4.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正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可发挥、创新的空间极大。既可全程利用网络,从报名、辅导到考试、结业,形成网络“一条龙”的培训服务:也可部分利用,如在网上给学员布置、批改作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等。只要群文工作者认真钻研,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便能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使网络培训的规模逐渐扩大。并走向成熟。
5.与群文产业挂钩
网络购物正在兴起,且发展迅猛,群文网站也可参照借鉴,将本地旅游资源、工艺产品、民俗品牌等通过网络推向市场。
七、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群众文化的宣传,活动的开展,品牌的打造,研究与探讨等诸多方面,不要局限于业余与群文机构,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组合、取长补短、求新务实。比如宣传方面,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网络、电信、墙报、板报、传单等形式均可利用;广场、节庆等各种群文演出,既可整合厂矿、企业、学校、部队、社区的宣传团体,也可将专业剧团纳入其中:群文研究与探讨,群文品牌的确定,既可与专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也可听取社会广大民众的意见……一句话,群文要创新,必须敞开大门,吸纳、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资源,为“我”所用。
群文创新,既是时代赋予群众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一项有待深入研究、探讨的新型课题。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在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减少失误,特别是不能出现失败。为此,群文创新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质量兼顾,供求平衡
群文创新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数量。比如群文品牌的打造,过多过滥,便起不到良好的示范效应:而项目太少,又不可能带动大片,适度适中尤为重要。群文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明确广大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设新的培训项目。打造新的群文品牌。如果盲目行动,供求失衡,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群文活动便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与效果。
(二)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群文产业。只有推向市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才算成功。但如果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比如开发的产品低劣庸俗,或以“钱”为标准衡量一切,便是舍本逐末,不仅达不到宣传本地特色文化的目的,反而弄坏名声,带来负面效应。
群众文化工作,说到底,应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这是群众文化在创新过程中,不得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
群众文化。群文工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新生事物,关注各种文化形式,挖掘多种民间文化资源,只有兼收并蓄,提炼打造,去粗取精,方能推陈出新。
(四)注重城乡统筹
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消灭三大差别之一的城乡差别,毋庸讳言,这一差别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所加大。群文要发展要创新,群文工作者首先要正视这一现实,将缩小城乡文化差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文化资金、文化政策应有意识地向农村倾斜。逐步整合城乡资源:要加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工程”,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应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决策,为广大农民兄弟出主意、想办法,为有条件的乡村牵线搭桥。吸引外资外商及民营企业的文化“扶贫”,投资兴建相应的文化项目,培育新的农村文化市场,弥平城乡文化差异。
(五)不断扬弃
群文的基础在民间、在大众,所谓群文创新,不仅要继承,更要有所创造。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未来的群众文化,应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毫不犹豫地舍弃封建糟粕。比如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申报工作,就总体而言,的确发掘、抢救了一大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但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没有加以严格的甄别,不少封建糟粕沉渣浮起,死灰复燃。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封建迷信、乌烟瘴气、负面影响居多的所谓“非遗”项目,应坚决摒弃:哪怕具有真正价值的优秀“非遗”项目,也要进行相应的重新打造,在保留合理内核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化、法制化、民主化的创新特色与时代特征。
总之,群文创新具有试验、先导、探索等特性,在具体施行过程中,我们既要充满勇气与信心,又要采取认真审慎的态度,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广采博纳,坚持原则,把握尺度,减少失误,稳步前进,不做则已,一做即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也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特性,决定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最后都归结于文化实力的竞争。因此,文化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强弱。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块基石与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崇尚创新、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群众文化自建国以来发展至今,不仅具备了创新的条件与元素。也进入了创新突破的临界点与新阶段。
一、普及与提高的互动,为群文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国民文盲率高,教育程度低下,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群文工作,都是以普及为主。然后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如今,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落实,国民文化程度及内在素质的不断提升,群文工作的重心,应由过去的普及为主转向提高为主。既为提高,便面临着旧有模式的突破及勇于创新的探索。
二、大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为群文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近年来地、市级群众艺术馆纷纷更名为文化馆为标志,大文化的环境与氛围逐渐形成。群众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具备了社会审美教育功能及独立的文化价值。在大文化的概念与框架下,群众文化不再简单地归并为业余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范畴之列,这就要求群众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兼具专业、高雅的特性。因此,群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与挑战。
三、新机制的不断建立,是群文创新的重要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雏形,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逐渐配套,群众文化的服务功能正以各种不同的渠道与方式。覆盖到广大民众身上。利用相关配套设施及新型服务机制,新的群众文化理念与行为方式,便能有效地传播开来,普及、施惠于民。
既然创新已成为群众文化向前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必经之路。那么群众文化该如何创新。群文工作者又该怎样勇于进取、大胆开拓、不辱使命呢?
(一)加强群文人才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的创新,得靠广大群文工作者来施行。如果没有一支思想先进、业务过硬的人才队伍,创新便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各级文化馆(站)要吸引、汇聚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艺人才,形成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
群文工作者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我:应该懂得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发挥引导作用:要具有创新的自觉意识,以一种开放的态势,主动“出击”,寻找行之有效的创新亮点。
(二)与时俱进,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具有求新、求异、求变等特点。群文工作者应及时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比如过去的辅导培训,仅限于视唱练耳、舞蹈基础、书法绘画等大众化的普通项目,而民众的审美观念、趣味爱好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群文工作者把握群众文化的时代特色,增设新的培训项目。比如厦门市文化馆近年来就增设了瑜珈、模特、话剧、合唱、主持人、芭蕾舞、踢踏舞、影视表演、马妮形体训练等培训课程,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市民的爱好与需求。
(三)寻找创新点,深入挖潜
广大民众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激情与潜能,群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永远存于民间。创新的契机与切入点十分重要,群文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情况,把握关键,找准亮点,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深入挖潜,推陈出新。
比如最近在闽南地区活跃并唱响的新圩女合唱团,就是厦门市文化馆推出的一个创新亮点。2009年4月,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成立了一支乡村女子合唱团,团员均来自农村,平均年龄35岁,大多不识乐谱,也较少接触音乐。但她们天然纯朴,具有民间音乐的天赋与潜力,以当地的闽南语方言演唱,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极具重要意义(台湾的主要方言为闽南语)。于是,厦门市文化馆派员深入乡村,认真辅导,帮助排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这群质朴的新圩嫂子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一举夺得厦门市第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金奖、福建省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优秀演出奖等多个奖项。2010年7月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又在来自世界各地的3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民谣组银奖。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新圩女合唱团就被打造为享有盛誉的中国大陆第一支闽南语乡村女子合唱团。
四、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群文品牌
品牌具有示范效应,能够以点带面地提高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
打造品牌,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每一地市,都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群文活动。哪些可以打造成精品,作为“招牌”带动本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这得需要群文工作者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睛等实际情况,认真调研,综合论证,准确认定。一旦确立,并非简单的“拿来”,而应挖掘其内在价值,注入新时代的理念,将继承与创新融为一体。
近几年来,厦门市根据本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及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打造了不少群众文化品牌。全市性的群文品牌主要有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厦门,金门两岸中秋博饼大赛、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等:区级的主要有海沧区的保生慈济文化节,思明区的郑成功文化节,集美区的端午龙舟节,同安区的北辰山文化节、孔子文化节,湖里区的福德文化节,翔安区的池王爷文化节……这些群文品牌的创新、确立与开展,有力地提升了厦门这座东南沿海特区城市的文化品位,推动了当地群众文化的大规模向前发展,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功不可没。
五、发展群文产业,兼顾经济效益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其经费来源,不能等、靠、要,如果仅仅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思维会越来越僵化,路子会越走越窄。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宽思路。闯出新路——在某些方面可适当考虑经济增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比如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便可挖掘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创新打造,开发成具有人文价值的旅游项目。在厦门,中秋节比春节更为热闹,这里流行着 一种全民性的博饼活动。相传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率军驻扎厦门岛。中秋期间,士兵深深思念已被清军占领的故乡,部将洪旭便发明了一种通过掷骰子获取月饼的博饼游戏,以转移、缓解他们的思乡之苦。博饼,作为厦门独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相沿至今。近年来,厦门市对中秋博饼这一民俗活动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旅游经济的一大亮点。每年中秋节的节前节后,外地的游客。本地的居民,都投入到这一全民性的博饼活动之中,抛掷骰子的清脆响声。便此起彼伏地回荡在厦门的大街小巷。
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工艺产品,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市场潜质,进行一番新的文化包装。会更具规模与市场效应。
比如厦门市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漆线雕,近年来便完成了从传统工艺到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转型。目前,厦门市已有数家漆线雕制作公司,生产的大量产品,不仅通过各种渠道广为销售,还入选为独特的国宾礼品。其中的蔡氏漆线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漆线雕向文化产业过渡,除承续传统工艺外,更注入了厦门的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时代内涵。
群众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仅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也使商品的消费者,对当地的文化底蕴具有更深的了解,对传播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重视科学技术。纳入群文范畴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与突破,都对群众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比如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对群众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便不可估量。形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内容的革新,形式与内容,二者相互推动。群文工作者面对新的科学技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要善于接纳,主动吸收,加以利用,尽可能地为群众文化服务。
而当前,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当数网络。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此言一点也不为过。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网民4.2亿,如此庞大的网络群体,无疑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
群众文化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创新,可施展的手段、发挥的空间多多:
1.建立网站,宣传群众文化
可开设群文网站,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方面的宣传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在线形式,置于网站,便于查阅,一目了然。
2.及时更新信息
网站既有固定的长期保留的群文内容,也新的作品、动态、活动、资料等相关信息,随时更新,及时传递给广大网民。
3.与网民互动
可在群文网站增设论坛、QQ群、博客等功能,及时倾听群众的意见与呼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比如地区性的群众文化艺术节,便可广泛征求本地百姓意见,让他们献言献策、参与其中。网民年轻人居多,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接受新生事物快,进取心强,在互动中,可将新颖、时尚、个性等要素纳入其中。
4.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正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可发挥、创新的空间极大。既可全程利用网络,从报名、辅导到考试、结业,形成网络“一条龙”的培训服务:也可部分利用,如在网上给学员布置、批改作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等。只要群文工作者认真钻研,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便能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使网络培训的规模逐渐扩大。并走向成熟。
5.与群文产业挂钩
网络购物正在兴起,且发展迅猛,群文网站也可参照借鉴,将本地旅游资源、工艺产品、民俗品牌等通过网络推向市场。
七、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群众文化的宣传,活动的开展,品牌的打造,研究与探讨等诸多方面,不要局限于业余与群文机构,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组合、取长补短、求新务实。比如宣传方面,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网络、电信、墙报、板报、传单等形式均可利用;广场、节庆等各种群文演出,既可整合厂矿、企业、学校、部队、社区的宣传团体,也可将专业剧团纳入其中:群文研究与探讨,群文品牌的确定,既可与专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也可听取社会广大民众的意见……一句话,群文要创新,必须敞开大门,吸纳、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资源,为“我”所用。
群文创新,既是时代赋予群众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一项有待深入研究、探讨的新型课题。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在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减少失误,特别是不能出现失败。为此,群文创新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质量兼顾,供求平衡
群文创新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数量。比如群文品牌的打造,过多过滥,便起不到良好的示范效应:而项目太少,又不可能带动大片,适度适中尤为重要。群文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明确广大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设新的培训项目。打造新的群文品牌。如果盲目行动,供求失衡,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群文活动便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与效果。
(二)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群文产业。只有推向市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才算成功。但如果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比如开发的产品低劣庸俗,或以“钱”为标准衡量一切,便是舍本逐末,不仅达不到宣传本地特色文化的目的,反而弄坏名声,带来负面效应。
群众文化工作,说到底,应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这是群众文化在创新过程中,不得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
群众文化。群文工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新生事物,关注各种文化形式,挖掘多种民间文化资源,只有兼收并蓄,提炼打造,去粗取精,方能推陈出新。
(四)注重城乡统筹
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消灭三大差别之一的城乡差别,毋庸讳言,这一差别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所加大。群文要发展要创新,群文工作者首先要正视这一现实,将缩小城乡文化差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文化资金、文化政策应有意识地向农村倾斜。逐步整合城乡资源:要加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工程”,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应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决策,为广大农民兄弟出主意、想办法,为有条件的乡村牵线搭桥。吸引外资外商及民营企业的文化“扶贫”,投资兴建相应的文化项目,培育新的农村文化市场,弥平城乡文化差异。
(五)不断扬弃
群文的基础在民间、在大众,所谓群文创新,不仅要继承,更要有所创造。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未来的群众文化,应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毫不犹豫地舍弃封建糟粕。比如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申报工作,就总体而言,的确发掘、抢救了一大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但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没有加以严格的甄别,不少封建糟粕沉渣浮起,死灰复燃。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封建迷信、乌烟瘴气、负面影响居多的所谓“非遗”项目,应坚决摒弃:哪怕具有真正价值的优秀“非遗”项目,也要进行相应的重新打造,在保留合理内核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化、法制化、民主化的创新特色与时代特征。
总之,群文创新具有试验、先导、探索等特性,在具体施行过程中,我们既要充满勇气与信心,又要采取认真审慎的态度,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广采博纳,坚持原则,把握尺度,减少失误,稳步前进,不做则已,一做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