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数学;探讨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应用数学!
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 捕捉生活素材 探讨生活问题 回归生活空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从以下几方面,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上下、左右、前后位置时,可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问:你的前面一位同学是谁、后面一位同学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你在这组中从前往后数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是第几个,我们班在二 (5)的下面,二(5)班在我班上面;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等等。又例如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教学《 厘米、毫米的认识》在课的开始,我用幻灯出示学生用过的铅笔、螺丝钉、粉笔的实物图,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画面:看了这张图,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面对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实物图,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想知道这些实物的长度一定要用尺量。”有的说:“要量出这些物体的长度必须先学会用尺量的方法。”还有的说:“知道了这些物体的长度,可以求出铅笔比粉笔长多少?螺丝钉比粉笔短多少……由此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可爱的小动物、兔子运萝卜、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因此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學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结合生活气息设计一个个有趣的例题,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探究。
三、探讨生活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让一年级学生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尝试的。 例如:我在教学教材第75页第7题时,了解到全班学生都做过值日生。我就对学生说:“今天,小明和小青值日。”然后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四人合作讨论:看着这幅插图你们想知道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想知道两人一共擦了多少张桌子?”有的学生说:“我们四人想知道小明比小青多擦几张?”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想知道小青比小明少擦多少张桌子?”……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示在黑板上,并奖给提出问题的小组一朵小红花。这样既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肯定,又唤起全班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然后老师再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效果较好。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以现实生活为载体,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例如,在教学:“数据与整理”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班上同学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幸运52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 捕捉生活素材 探讨生活问题 回归生活空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从以下几方面,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上下、左右、前后位置时,可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问:你的前面一位同学是谁、后面一位同学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你在这组中从前往后数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是第几个,我们班在二 (5)的下面,二(5)班在我班上面;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等等。又例如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教学《 厘米、毫米的认识》在课的开始,我用幻灯出示学生用过的铅笔、螺丝钉、粉笔的实物图,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画面:看了这张图,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面对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实物图,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想知道这些实物的长度一定要用尺量。”有的说:“要量出这些物体的长度必须先学会用尺量的方法。”还有的说:“知道了这些物体的长度,可以求出铅笔比粉笔长多少?螺丝钉比粉笔短多少……由此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可爱的小动物、兔子运萝卜、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因此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學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结合生活气息设计一个个有趣的例题,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探究。
三、探讨生活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让一年级学生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尝试的。 例如:我在教学教材第75页第7题时,了解到全班学生都做过值日生。我就对学生说:“今天,小明和小青值日。”然后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四人合作讨论:看着这幅插图你们想知道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想知道两人一共擦了多少张桌子?”有的学生说:“我们四人想知道小明比小青多擦几张?”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想知道小青比小明少擦多少张桌子?”……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示在黑板上,并奖给提出问题的小组一朵小红花。这样既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肯定,又唤起全班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然后老师再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效果较好。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以现实生活为载体,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例如,在教学:“数据与整理”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班上同学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幸运52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