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但不可否认,在实践中它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困境之一:经典诵读教学目标模糊化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经典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初衷是为了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涵养品德、陶冶性情。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師在课堂上往往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文字词义的识记、篇章段落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概括等技术层面上,而对阅读教学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尚未引起普遍重视。经典诵读教学目标的模糊,导致教师常常把经典诵读教学当作技术课,学生误以为对经典作品的赏析仍是一般意义上的识记。
困境之二:经典诵读形式化
在当下的实际教学中,考试指挥棒仍然在无形中指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时间出现这样的情况: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教师不讲;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学生不学;在考试和作业的重压下,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和多余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经典诵读教学流于形式。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虽有众多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彰显对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视,但似乎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困境之三:教师的文化底蕴承载力欠缺
教师文化底蕴的深浅和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典作品的教学效果。然而,就目前而言,众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即使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或许连中国四大名著都尚未看完,更别提广泛涉猎中外典籍,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了。如此这般的学生做语文教师,怎能担当经典作品的教学工作,又如何在经典诵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困境之四:不少学生排斥经典诵读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影响了传统的阅读态度。电子读图所带来的听觉和视觉快感,使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大众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盛行,学生案头上仅有的图书也多半是漫画、休闲时尚类的书籍,而那些高雅严肃的经典作品则被束之高阁,甚至弃之不理。即使部分学生有诵读经典作品的兴趣爱好,也很难抵挡得住无形的诱惑。
突破当前经典诵读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创设诵读经典作品的社会、家庭、学校氛围,转变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态度,已是刻不容缓。
一、在“终身教育观”的时代背景下,重温经典魅力
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壁垒,拓展到全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终身教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的背景下,重温经典魅力、诵读名著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锁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世纪之交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尚未明确提出对经典诵读的教学评价问题。课程目标的模糊和教学评价机制的缺乏,势必造成教学的任意性和随意性,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南必须对此予以进一步明确,并不断加以完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教师是经典诵读教学的关键因素。为此,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更多地从学生的薄弱环节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自觉弘扬人类精神文明的价值观,正确指导学生的经典诵读。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应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有意识地为学生做出榜样,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学校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家园,营造和呵护有经典诵读氛围的校园环境,应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一方面,要规划校园的自然环境,在设计上要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出校园和谐、安静的意境。另一方面,要营造校园的人文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诵读经典作品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
学习经典作品,是对其语言、结构、内容、精神的提炼和感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当阅读对象为初中学生时,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更是有着一定的难度。教师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地努力探索。
(责 编 木 子)
困境之一:经典诵读教学目标模糊化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经典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初衷是为了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涵养品德、陶冶性情。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師在课堂上往往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文字词义的识记、篇章段落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概括等技术层面上,而对阅读教学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尚未引起普遍重视。经典诵读教学目标的模糊,导致教师常常把经典诵读教学当作技术课,学生误以为对经典作品的赏析仍是一般意义上的识记。
困境之二:经典诵读形式化
在当下的实际教学中,考试指挥棒仍然在无形中指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时间出现这样的情况: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教师不讲;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学生不学;在考试和作业的重压下,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和多余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经典诵读教学流于形式。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虽有众多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彰显对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视,但似乎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困境之三:教师的文化底蕴承载力欠缺
教师文化底蕴的深浅和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典作品的教学效果。然而,就目前而言,众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即使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或许连中国四大名著都尚未看完,更别提广泛涉猎中外典籍,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了。如此这般的学生做语文教师,怎能担当经典作品的教学工作,又如何在经典诵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困境之四:不少学生排斥经典诵读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影响了传统的阅读态度。电子读图所带来的听觉和视觉快感,使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大众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盛行,学生案头上仅有的图书也多半是漫画、休闲时尚类的书籍,而那些高雅严肃的经典作品则被束之高阁,甚至弃之不理。即使部分学生有诵读经典作品的兴趣爱好,也很难抵挡得住无形的诱惑。
突破当前经典诵读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创设诵读经典作品的社会、家庭、学校氛围,转变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态度,已是刻不容缓。
一、在“终身教育观”的时代背景下,重温经典魅力
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壁垒,拓展到全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终身教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的背景下,重温经典魅力、诵读名著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锁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世纪之交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尚未明确提出对经典诵读的教学评价问题。课程目标的模糊和教学评价机制的缺乏,势必造成教学的任意性和随意性,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南必须对此予以进一步明确,并不断加以完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教师是经典诵读教学的关键因素。为此,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更多地从学生的薄弱环节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自觉弘扬人类精神文明的价值观,正确指导学生的经典诵读。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应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有意识地为学生做出榜样,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学校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家园,营造和呵护有经典诵读氛围的校园环境,应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一方面,要规划校园的自然环境,在设计上要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出校园和谐、安静的意境。另一方面,要营造校园的人文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诵读经典作品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
学习经典作品,是对其语言、结构、内容、精神的提炼和感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当阅读对象为初中学生时,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更是有着一定的难度。教师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地努力探索。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