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不仅对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教师的专业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有专家讲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正如医生诊病,教师要能够准确地诊断分析每个幼儿的游戏发展现状与需求,给予恰当适时的教育。要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在实践中“理”与“技”的综合运用能力。
当前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许多幼儿园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现场一:参观班级环境、观摩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后开展教研,教师们针对环境设计、活动组织与指导进行交流、研讨,各抒己见。
现场二:“走进《指南》,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发言者、分享者、倾听者,我说你听,我质疑、你回应,此起彼伏地对话着,没有一言堂,没有居高临下的评价,教师们从不同的层面表达着对专业知識的理解。
这样的工作场景、这样的研讨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每次的交流、研讨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是否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呢?理论讲的是一般规律,而幼儿教师进行的是具体教学,实施教学的对象是幼儿,教师更关心的是怎么做,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教学技能。而这种立足于教师本身而脱离了教育活动主体来开展的研讨活动往往容易造成“理”与“技”的脱节。那么教研活动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会有多大价值呢?无意间一位专家的点评让我对教研活动有了全新的思考:“教师们的问题,专家不是最好的回答者,答案永远在现场。”可见,走进幼儿游戏活动现场,是解决教师实践问题的最好策略,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最便捷的方法,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在贯彻与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当下,要实现让每一位幼儿主动学习,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只有身处游戏活动现场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诊断、指导、实践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园在实践中开展了“走进游戏活动现场”研讨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另辟新径。
一、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观察幼儿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观察幼儿,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听评活动时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方法、指导策略等,而忽视了活动主体幼儿的反应。在我们开展了“走进游戏活动现场”研讨活动后,教师在进行活动时,不仅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更加关注教育策略下幼儿的反应。教师只有观察、分析幼儿行为,才能更准确地帮助自己判断教育行为的适宜性。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如:一次中班的美术活动,目标是运用同种颜色的深浅搭配进行涂色活动。教师运用色宝宝跳舞的形式演示让幼儿观察加入白色后颜色的深浅变化,然后让幼儿自己选择一种颜色的深浅搭配进行涂色。在幼儿绘画中我们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幼儿能正确运用同种颜色的深浅进行涂色。
走进游戏活动的现场,观察到幼儿的行为引发了教师的思考:教师运用演示法让幼儿直观地看到颜色的变化,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演示法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但为什么幼儿操作的结果并不理想呢?从幼儿的行为中我们发现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同种颜色的深浅,所以在活动中反映出大多数幼儿不会正确选择运用颜色。如何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建构经验呢?教师们经过研讨后认为: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给幼儿,幼儿在操作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运用色卡记录颜色。幼儿在玩色的过程中了解了同种颜色的深浅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幼儿熟悉的物体卡片,如西瓜、菠萝,幼儿可以联系物品的特征进行涂色。教师们在研讨中不仅实现了幼儿是活动主体的转变,而且改变了以说教、演示为方式的传授方法,通过走进现场观察幼儿的行为,教师很轻松地达成了共识。由此我们深刻地领悟到,脱离幼儿而进行的教学研讨只是纸上谈兵,教师只有学会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行为中判断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适宜,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活动方案。
二、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发现幼儿的需求、适时介入指导
《指南》中强调了幼儿的自主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活动必须尊重幼儿的学习意愿,所以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在幼儿活动中发现幼儿的需求、适时介入指导,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走进游戏活动现场,会让教师受益匪浅。
如:建构区中,幼儿用四个薄板积木围起一个正方形做动物的家。幼儿甲说:“这个围墙太矮了,动物会跑出来的。”“是的是的,我们搭一个让动物出不来的家。”乙说。“那我们在这个围墙上再搭一层。”丙说。说着他们开始用单元积木和双倍单元积木加高围墙,但在加高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搭建不稳,总是倒。此时,教师适当地介入指导,会让幼儿的问题迎刃而解。教师问道:“想想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倒呢?”甲看着倒了的围墙说:“因为上面的积木重了。”“因为上面的积木比下面的宽。”乙说。于是幼儿甲把上下积木进行了调换,经过调整后,围墙稳固多了,不倒了。教师只有走进幼儿活动的现场,才能准确地发现幼儿的需求,灵活把握介入活动的时机,进行有效地指导,从中不断丰富指导经验,真正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活动设计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现状,同时灵活运用目标调整难易度,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真正实现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如:中班按规律排序活动,教师提供不同颜色的圆形让幼儿按规律串糖葫芦。串过三串后,幼儿甲说:“老师这个很容易,我一看就知道了。”“我也是。”幼儿积极响应着。显然,单一颜色规律排序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指导很关键。于是教师进一步提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让幼儿尝试,“老师这里还有各种点心也需要按规律来摆放,你们可以帮忙吗?”幼儿的活动热情又一次被激发了出来,加入了摆放点心的行列。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幼儿的活动状态,恰当、适宜地进行指导,灵活调整目标的难易度,避免了盲目性。教师组织活动时,常将重点放在如何设计活动上,而很少考虑根据幼儿的游戏状态灵活调整目标的问题。因此,教师只有走进现场,准确把握幼儿的现状,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出更加符合幼儿的活动方案。 四、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年龄段、不同领域、不同的活动采用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只有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才能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更适宜幼儿的教学方法。
如:小班美术活动绘画涂鸦,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彩笔、绘画纸等材料,然后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彩笔和画纸,你可以先想想畫什么,想好了再画。”这时我们观察到有些幼儿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有的幼儿说:“老师,我不会画。”接着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老师我也不会画!”……以前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教师总认为小班幼儿的能力所限,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教师的指导方法是否恰当适宜。当我们系统了解了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之后,教师明白了小班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没有预定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教师的语言指导方法是不适宜小班幼儿想象发展特点的,因此幼儿才出现“不会画”的表现。针对幼儿的情况,教师改变了语言指导的方法:“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纸和彩笔,请小朋友在纸上大胆地画一画,看看你能画出什么?”幼儿开始拿着笔在纸上随意地画着,一会儿有的幼儿说:“老师我画出了花园。”“老师我在画飞机。”“老师我画的是下雨。”……尽管他们画出的画并不像,只是无目的地画,但幼儿通过看到自己的线条想象出相联系的事物,在画画的过程中活跃了想象。可见,教师要将专业理论转化为指导自身教学实践的技能,只有走进教育现场,和幼儿有效互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了解、认识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并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必须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并注意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防止不关注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境的虚泛评价与无效评价。如教师经常把“你真棒!你最棒!”之类的语言挂在嘴边,没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如何能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才能正确评价幼儿的行为。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成功,在评价时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你在操作中遇到困难了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这样教师不仅关注到幼儿个体差异,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幼儿体会到成功感。
此外,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幼儿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线条运用、构图、色彩、想象等方面多元地评价每个幼儿的作品,肯定每个幼儿做得出色的方面,帮助幼儿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方面,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走进教育现场促使教师在使用评价语言时克服了主观印象、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多侧重于对幼儿的实际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语言运用上多采用建议、商量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使评价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
走进游戏活动现场,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答案永远在现场”,带给我们教师一种全新的思考。教育理论来自于学习,而教育技能的获得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运用,才能得到提升。做专业的教师,就要真正走进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给予更加适宜的指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当前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许多幼儿园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现场一:参观班级环境、观摩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后开展教研,教师们针对环境设计、活动组织与指导进行交流、研讨,各抒己见。
现场二:“走进《指南》,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发言者、分享者、倾听者,我说你听,我质疑、你回应,此起彼伏地对话着,没有一言堂,没有居高临下的评价,教师们从不同的层面表达着对专业知識的理解。
这样的工作场景、这样的研讨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每次的交流、研讨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是否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呢?理论讲的是一般规律,而幼儿教师进行的是具体教学,实施教学的对象是幼儿,教师更关心的是怎么做,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教学技能。而这种立足于教师本身而脱离了教育活动主体来开展的研讨活动往往容易造成“理”与“技”的脱节。那么教研活动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会有多大价值呢?无意间一位专家的点评让我对教研活动有了全新的思考:“教师们的问题,专家不是最好的回答者,答案永远在现场。”可见,走进幼儿游戏活动现场,是解决教师实践问题的最好策略,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最便捷的方法,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在贯彻与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当下,要实现让每一位幼儿主动学习,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只有身处游戏活动现场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诊断、指导、实践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园在实践中开展了“走进游戏活动现场”研讨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另辟新径。
一、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观察幼儿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观察幼儿,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听评活动时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方法、指导策略等,而忽视了活动主体幼儿的反应。在我们开展了“走进游戏活动现场”研讨活动后,教师在进行活动时,不仅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更加关注教育策略下幼儿的反应。教师只有观察、分析幼儿行为,才能更准确地帮助自己判断教育行为的适宜性。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如:一次中班的美术活动,目标是运用同种颜色的深浅搭配进行涂色活动。教师运用色宝宝跳舞的形式演示让幼儿观察加入白色后颜色的深浅变化,然后让幼儿自己选择一种颜色的深浅搭配进行涂色。在幼儿绘画中我们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幼儿能正确运用同种颜色的深浅进行涂色。
走进游戏活动的现场,观察到幼儿的行为引发了教师的思考:教师运用演示法让幼儿直观地看到颜色的变化,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演示法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但为什么幼儿操作的结果并不理想呢?从幼儿的行为中我们发现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同种颜色的深浅,所以在活动中反映出大多数幼儿不会正确选择运用颜色。如何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建构经验呢?教师们经过研讨后认为: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给幼儿,幼儿在操作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运用色卡记录颜色。幼儿在玩色的过程中了解了同种颜色的深浅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幼儿熟悉的物体卡片,如西瓜、菠萝,幼儿可以联系物品的特征进行涂色。教师们在研讨中不仅实现了幼儿是活动主体的转变,而且改变了以说教、演示为方式的传授方法,通过走进现场观察幼儿的行为,教师很轻松地达成了共识。由此我们深刻地领悟到,脱离幼儿而进行的教学研讨只是纸上谈兵,教师只有学会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行为中判断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适宜,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活动方案。
二、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发现幼儿的需求、适时介入指导
《指南》中强调了幼儿的自主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活动必须尊重幼儿的学习意愿,所以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在幼儿活动中发现幼儿的需求、适时介入指导,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走进游戏活动现场,会让教师受益匪浅。
如:建构区中,幼儿用四个薄板积木围起一个正方形做动物的家。幼儿甲说:“这个围墙太矮了,动物会跑出来的。”“是的是的,我们搭一个让动物出不来的家。”乙说。“那我们在这个围墙上再搭一层。”丙说。说着他们开始用单元积木和双倍单元积木加高围墙,但在加高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搭建不稳,总是倒。此时,教师适当地介入指导,会让幼儿的问题迎刃而解。教师问道:“想想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倒呢?”甲看着倒了的围墙说:“因为上面的积木重了。”“因为上面的积木比下面的宽。”乙说。于是幼儿甲把上下积木进行了调换,经过调整后,围墙稳固多了,不倒了。教师只有走进幼儿活动的现场,才能准确地发现幼儿的需求,灵活把握介入活动的时机,进行有效地指导,从中不断丰富指导经验,真正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活动设计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现状,同时灵活运用目标调整难易度,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真正实现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如:中班按规律排序活动,教师提供不同颜色的圆形让幼儿按规律串糖葫芦。串过三串后,幼儿甲说:“老师这个很容易,我一看就知道了。”“我也是。”幼儿积极响应着。显然,单一颜色规律排序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指导很关键。于是教师进一步提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让幼儿尝试,“老师这里还有各种点心也需要按规律来摆放,你们可以帮忙吗?”幼儿的活动热情又一次被激发了出来,加入了摆放点心的行列。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幼儿的活动状态,恰当、适宜地进行指导,灵活调整目标的难易度,避免了盲目性。教师组织活动时,常将重点放在如何设计活动上,而很少考虑根据幼儿的游戏状态灵活调整目标的问题。因此,教师只有走进现场,准确把握幼儿的现状,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出更加符合幼儿的活动方案。 四、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年龄段、不同领域、不同的活动采用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只有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才能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更适宜幼儿的教学方法。
如:小班美术活动绘画涂鸦,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彩笔、绘画纸等材料,然后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彩笔和画纸,你可以先想想畫什么,想好了再画。”这时我们观察到有些幼儿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有的幼儿说:“老师,我不会画。”接着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老师我也不会画!”……以前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教师总认为小班幼儿的能力所限,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教师的指导方法是否恰当适宜。当我们系统了解了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之后,教师明白了小班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没有预定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教师的语言指导方法是不适宜小班幼儿想象发展特点的,因此幼儿才出现“不会画”的表现。针对幼儿的情况,教师改变了语言指导的方法:“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纸和彩笔,请小朋友在纸上大胆地画一画,看看你能画出什么?”幼儿开始拿着笔在纸上随意地画着,一会儿有的幼儿说:“老师我画出了花园。”“老师我在画飞机。”“老师我画的是下雨。”……尽管他们画出的画并不像,只是无目的地画,但幼儿通过看到自己的线条想象出相联系的事物,在画画的过程中活跃了想象。可见,教师要将专业理论转化为指导自身教学实践的技能,只有走进教育现场,和幼儿有效互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学会了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了解、认识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并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必须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并注意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防止不关注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境的虚泛评价与无效评价。如教师经常把“你真棒!你最棒!”之类的语言挂在嘴边,没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如何能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走进游戏活动现场,教师才能正确评价幼儿的行为。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成功,在评价时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你在操作中遇到困难了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这样教师不仅关注到幼儿个体差异,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幼儿体会到成功感。
此外,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幼儿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线条运用、构图、色彩、想象等方面多元地评价每个幼儿的作品,肯定每个幼儿做得出色的方面,帮助幼儿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方面,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走进教育现场促使教师在使用评价语言时克服了主观印象、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多侧重于对幼儿的实际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语言运用上多采用建议、商量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使评价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
走进游戏活动现场,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答案永远在现场”,带给我们教师一种全新的思考。教育理论来自于学习,而教育技能的获得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运用,才能得到提升。做专业的教师,就要真正走进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给予更加适宜的指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