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教多学”的教学设计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要加强课前预习、课堂精心设计、课后精留作业,要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学设计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以目标为导向性地教、培养发散思维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恪守"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老师只机械地去教,强制灌输,而不关注学生的兴趣,一定会事倍功半;假如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让学生每天都盼望着上语文课,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师要重视课件的制作
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较强,他们对课文的语言之美和结构、思路的奇妙之处可能感受不深,但对直观性较强的图画形式却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应注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吸引力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必然在下面昏昏欲睡。如果能穿插一些活动,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男女生朗读竞赛;对于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对《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模仿核舟中的人物摆动作。活动形式多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到课堂上了。
三、教师要预先准备一些轻松幽默的俏皮话,用来调节课堂气氛
使用一些这样的话可以有效化解课堂中的沉闷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有些老师天生幽默,课堂幽默招手即来,但对于平时不善幽默的老师来说,这样做就是在备课阶段必需的了。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笔者经常强调,仅凭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限地教,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采取措施,把这一目标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阶段中,从以下几个环节努力。
1.课前充分预习
学生如果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具体扎实的预习,许多基础的东西已经在课外消化,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提升拓展,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那么课堂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基础知识,导致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但这里又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许多教师往往是在上完前一篇课文后,在下课时随便说一句“把下一课预习一下”就走出教室。这样布置预习作业丝毫没有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朗读课文以及方法,要学会哪些词语、了解课文的哪些内容、摘抄精彩片段等。这样的预习要求既便于学生操作,又便于老师检查监督。当然,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如此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提前做好准备。
2.课堂精心设计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45分钟的课堂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现在初中阶段每周排6节语文课,去掉两节作文课,阅读教学仅有4课时,按进度大约要上完两篇课文。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惜时如金,充分利用。要在备课时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不能太多,太多则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进度无法完成;②问题不能太难、太深,要让学生觉得能够完成,否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③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积极思考;④问题要有延伸性,要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土壤中。
3.课后精留作业
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成果巩固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实现“多学”目标的重要渠道。作业的布置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延伸性、训练性。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把知识迁移为能力,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类文阅读训练,也可以布置对课文延伸理解的问题,比如学完了《孔乙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之后”为题为课文续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布置一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作业,比如学完了《隆中对》,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诸葛亮的对联、诗歌、故事等。学完了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拍摄自然景物,然后配上恰当的古诗词名句。这些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不论怎样,都会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传统的教案重在对文本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综上所述,“少教多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备课思路有了很大革新,因此,教案书写也要有全新的方法。在写教案时要淡化对知识的分析,对知识不能限定答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要扩充学生活动的内容,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增强方法的指导。要注意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土壤中,要能体现出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标。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学设计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以目标为导向性地教、培养发散思维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恪守"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老师只机械地去教,强制灌输,而不关注学生的兴趣,一定会事倍功半;假如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让学生每天都盼望着上语文课,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师要重视课件的制作
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较强,他们对课文的语言之美和结构、思路的奇妙之处可能感受不深,但对直观性较强的图画形式却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应注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吸引力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必然在下面昏昏欲睡。如果能穿插一些活动,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男女生朗读竞赛;对于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对《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模仿核舟中的人物摆动作。活动形式多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到课堂上了。
三、教师要预先准备一些轻松幽默的俏皮话,用来调节课堂气氛
使用一些这样的话可以有效化解课堂中的沉闷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有些老师天生幽默,课堂幽默招手即来,但对于平时不善幽默的老师来说,这样做就是在备课阶段必需的了。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笔者经常强调,仅凭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限地教,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采取措施,把这一目标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阶段中,从以下几个环节努力。
1.课前充分预习
学生如果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具体扎实的预习,许多基础的东西已经在课外消化,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提升拓展,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那么课堂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基础知识,导致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但这里又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许多教师往往是在上完前一篇课文后,在下课时随便说一句“把下一课预习一下”就走出教室。这样布置预习作业丝毫没有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朗读课文以及方法,要学会哪些词语、了解课文的哪些内容、摘抄精彩片段等。这样的预习要求既便于学生操作,又便于老师检查监督。当然,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如此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提前做好准备。
2.课堂精心设计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45分钟的课堂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现在初中阶段每周排6节语文课,去掉两节作文课,阅读教学仅有4课时,按进度大约要上完两篇课文。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惜时如金,充分利用。要在备课时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不能太多,太多则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进度无法完成;②问题不能太难、太深,要让学生觉得能够完成,否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③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积极思考;④问题要有延伸性,要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土壤中。
3.课后精留作业
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成果巩固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实现“多学”目标的重要渠道。作业的布置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延伸性、训练性。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把知识迁移为能力,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类文阅读训练,也可以布置对课文延伸理解的问题,比如学完了《孔乙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之后”为题为课文续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布置一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作业,比如学完了《隆中对》,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诸葛亮的对联、诗歌、故事等。学完了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拍摄自然景物,然后配上恰当的古诗词名句。这些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不论怎样,都会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传统的教案重在对文本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综上所述,“少教多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备课思路有了很大革新,因此,教案书写也要有全新的方法。在写教案时要淡化对知识的分析,对知识不能限定答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要扩充学生活动的内容,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增强方法的指导。要注意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土壤中,要能体现出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