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战略管理与规划是建立一所“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看,高校的发展深受计划(plan)、策略(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概念(perspective)“5P”理论的影响。文章以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三所长期居区域发展顶峰的三所高校为例,运用“5P”模型在战略管理理论中对其发展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促使高校继续向“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指标和因素。
〔关键词〕战略管理; 世界一流大学; 战略规划; 5P理论; 大学排名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2-0125-07
2020年是对第一批“双一流”高校建设进行评估的年份,如何衡量是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目前尚无“世界一流大学”的确切定义,但对此仍有一些共识。起源于欧美的大学排名系统逐渐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甚至是一个大学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标准和参照因素,使得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过去20多年中,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工作或者是“卓越计划”,据不完整统计,目前世界上有26个国家和地区已明确提出55个类似的建设工程。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先后提出了“211”“985”和“双一流”大学的教育计划。虽然这几年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提高,但事实上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明显差距,不得不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大学排行的出现给予了清晰的指标导向,但由于东西方环境、教育基础、教育模式等的不同,我国大学也不可一味按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来调整自身指标建设。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中国特色发展战略就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本文欲通过描述性方法和对比性研究,来分析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以更好地实现建设“双一流”的目标计划。
本研究选取代表中国发展顶端的知名高校,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等条件,最终以长期位于区域排名第一的三所高校——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为例,运用战略管理5P理论对其发展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对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发展保障等战略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三所高校发展成为区域排名第一的共同因素和发展路径。这样既能结合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和中国特色环境的要求与趋势,也能有效地洞察中国大学如何根据自身发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最终为中国建立“双一流”大学的发展和制定战略计划提供借鉴。
一、 文献回顾
当前,关于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以及内涵、特点、制定原则和方针等方面,通常是根据国别或案例进行的分析。为了全面展示大学战略规划研究的脉络与谱系,我们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进展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和内涵研究方,Deem等人认为欧洲和亚洲对“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追逐各不相同,所以战略规划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他们认为亚洲国家更注重大学排名,而忽视了一味地效仿欧洲等国家大学策略是否合适本国发展[1]。Altbach认为亚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严重依赖政府资助和中央计划,更加功利性的针对国际排名系统上几个权重高指标投放资源[2] 。Zhao还提到西方大学在制定大学策略时更加注重创造一个知识自主和可持续创新的环境[3]。Taylor,Braddock,William和Pietrucha则认为制定大学策略时还应关注其他指标因素,例如,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人均GDP和语言因素等[4-6]。Soh提到在制定大学策略时,指标不能单独看,要放在一个整体中[7]。Weng等人还关注到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大学制定策略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因地制宜[8]。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度与实施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关注大学在战略规划中的特殊性和因地制宜性。例如,Minnaar认为大学战略的变化和本校的文化变迁有直接关系[9]。Bradley的研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并非每所高校的战略规划都是一样的,大学应注意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10]。Davis等人认为大学的各级管理人员在确保大学的生产力、效率、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包括学术中层和非学术中层[11]。Wooldridge, Schmid和Floyd也同样认为在制定和实施大学战略规划时,中层管理视角是研究组织的一个必要观察点,也是构建和更新功能相关联的过程[12]。De Boer,Goedegebuure和Meek的观点则更加具体和细化,他们认为,大学的战略规划制定并非局限于顶层管理者,如校长级,而是向下延伸到其组成部分部分:学院、部门、学校和研究机构等[13]。
(二) 国内研究进展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和内涵研究方面,林勇等人[14]认为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学校长远且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制定策略时需体现和谐的理念,彰显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赵立莹[15]认为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本校的管理绩效和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16]。别敦荣也赞同这一观点,但他详细提出了大学战略规划的內容,包括大学的发展思路、如何制定,以及发展愿景、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秦琼[17]用对中国大陆开放大学战略规划文本中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和重大行动进行分类编码、聚类分析,发现走向一流是中国大陆开放大学建设的美好愿景,提质增效、注重内涵是中国大陆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引领发展是中国大陆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路径,从而进一步厘清了中国大陆开放大学的建设思路。全守杰、王运来[18]的研究选取了3所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香港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它们的战略规划,以期揭示其中的逻辑规律,为内地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王鹏[19]从澳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经验中,研究了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和编写程序等,并通过对规划的文本分析,为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相应的参照和启示。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度与实施研究方面,丁俊军等[20]在研究中使用了SWOT分析理论,一一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再从分析结果中确定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早期,陈廷柱等[21]从绩效导向分析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对面临环境、高校特色、发展时序、拥有资源等进行多维分析,从而区分高校战略规划的一般效能和具体效能。刘丽伟和邹缘[22]在研究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时,通过系统论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的战略规划应基于企业战略规划理论和实施程序,分别制定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确保战略规划具体任务的落实。张静[23]把整合研究理论引入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发展中,分析规划实施受阻的原因,探求影响规划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从规划文本、实施资源和信息交流等方面来解决问题,但其关注点比单一。在崔亚楠[24]的研究中心,通过对2010—2017学年战略规划领域的归纳和整理,试图探讨这一领域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未来发展和研究趋势的预测,以期有的放矢的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这一研究领域提供思路和借鉴。
(三) “5P”战略理论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术语,强调全面统筹战局;“战略管理”是从全局视角对组织发展目标、环境发展目标、项目落实、举措制定和评估环节的动态过程进行全局考察[25],后广泛應用于企业管理领域。1983年,乔治·凯勒出版了一本书《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Academic Strategy: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这本书的出版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引入战略管理理念的开端[26]173。
著名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明茨伯格(H.Mintzberg) 教授,在市场营销管理学中四要素(4p)的基础上,提出了“5P”理论[27],即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是通过五个基本规范要素来准确定义的:计划(plan)、策略(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战略概念(perspective)。
计划(Plan)指的是具有意识性、预测性和组织性的行为过程,它指的是为了解决一个企业或其他组织如何在改变现有战略状态下快速达到未来的战略位置这个问题。战略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为企业或其他组织成员提供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渠道,包括用于处理特定实际情况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属于行动之前的概念。计策(Ploy)是指战略不仅仅是行动之前的计划,还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成为行动过程中的手段和策略,一种在竞争博弈中威胁和战胜竞争对手的工具。模式(Pattern)是指战略可以体现为企业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和现实结果,而不仅仅是行动前的计划或手段。即无论企业是否事先制定了战略,只要有具体的经营行为,就有事实上的战略。定位(Position)是指战略是一个组织在其所处环境中的位置,对企业而言就是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把战略作为一种定位,就是通过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观念(Perspective)是指战略表达了企业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企业对环境的价值取向和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看法,进而反映了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价值观念。
(四) 研究述评
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在研究过程中经验性研究相对较多,学理性研究相对较少;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特别是这些研究缺乏比较性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国际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大陆的发展战略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来说,缺乏经验,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高校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规划的优势和经验,从而避免闭门造车。而在近7年的战略规划研究中,这类文章相对比较缺乏,一方面没有相关的介绍文章,另一方面有关文章借鉴的意义较弱,提不出有针对的建议。第二,就国内比较研究来看,一些大学通过制定自身的战略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但也有一些大学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甚至还没有意识到战略的重要性。如果可以兼顾纵向历史比较与横向同类学校比较,剖析这些发展起来的大学究竟是否有战略规划,不仅可以进一步明晰规划的意义,也可以推动大陆高校战略规划的实践,而这种比较研究目前看来是比较缺乏的。
鉴于此,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三所区内排名第一的大学相关发展战略等问题。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对高校策略研究还是比较研究的普遍化推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三所高校的战略管理现状
大学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期限各不相同。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确定合理的时间跨度,分为1~3年的中短期规划,5~8年的中长期规划,以及10年以上的远期规划。在这次收集的文本中,澳门大学是远景规划,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都是中长期规划,详见表1。
根据战略规划文件的不同内容类型,其组成要素也就会有所差异。我们根据已完成的战略规划文件做出整理(详见表2),可以清楚的看到,文本的主要元素通常包括: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目标(goals)和一些战略性的行动(initiate)。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三所大学的战略规划基本都具备环境分析、使命、愿景、战略目标的要素设置。每所学校的战略规划虽然都涵盖了5P理论中的五大要素,但每所学校的要素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并且排名更高的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其要素也更详细,如添加了评估指标等。
澳门大学是三所大学中排名最低的一所,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所涉及的要素也相对较少。而在战略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大学的规划(2009—2014年)中,每一项策略措施所需要的完成的项目都非常详细和清楚。例如,为了改善目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将进一步改变大学的财政管理战略,为高级行政人员提供指导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财政管理能力。 对应到战略管理理论5P模型中,每个高校都应该首先对自己的定位(Position)进行分析,包括内外部环境等要素;分析自己的环境后,对自身的发展有一种正确的认知(Perspective);再根据原本的模式(Pattern)调整,制定自己的计划(Plan);然后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市场竞争和自我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形成自我发展的一种计策(Ploy)。
三、 基于5P理论视角下三所高校
的战略对比大学与企业一样,都处在一定的行业环境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将战略“5P”理论用于高等教育分析,详见表3。基于“5P”模型对大学进行分析,有助于决策者对学校的发展有一个整体且全面的认识,为其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思路及方向。
(一) 计划(Plan)
从计划(Plan)层面上看,清华大学战略计划是可持续的,根据我国五年计划纲要制订而成,是一项宏观的、全局性的方针政策,是国家全局建设的一项方针。香港大学则立足国际,其战略制定目的在于提高国际地位和形象,但制定的战略计划仍然是5年为周期。澳门大学的发展战略计划相对来说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文件。它不仅制定了5年的中长期计划,也制定了10年的远景规划,澳门大学致力于将每年的工作项目和中期规划、远景规划相互衔接,共促发展。
(二) 计策(Ploy)
从计策层面来看,清华大学仍然是最宏觀的,其战略规划是与中国发展相辅相成的。其关注焦点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和全球战略等方面。清华大学的战略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国家经济和区域发展,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
相对而言,香港大学比较注重国际地位与形象,主要为了提升学术水平、服务社群、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推进研究创新、促进知识交流。由于香港大学的学社建设比较早且体系完整,所以其关注点并未在学科建设,反而比较关注于知识本身,对知识的创新和交流,以及保持自己的世界大学引领地位。
相对于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发展起步较晚,属于后发型大学,侧重于准确描述愿景、使命、核心企业价值和发展目标,其长期发展规划策略充分借鉴了欧美著名多所大学的长期战略发展计划,与其他的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一致。
(三) 模式(Pattern)
清华大学的发展模式是全面且有条理的严格按照战略规划实施的。在环境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统筹、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都有完备的服务保障体系。
香港大学则是透过渐进式检讨业务流程,并作出适当精简或淘汰,提升港大的运作效能,以及更有效善用资源。
澳门大学在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根据公开、包容和互动的基本原则,流程规范。制定和执行战略发展计划,要求全校师生提出意见,并在官方网站上刊登《澳门大学十年发展规划》《澳门大学十年发展策略》等学年工作报告,以便监督。
(四) 定位(Position)
清华大学于1985年首次确定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发展目标,并逐步调整确定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学校办学方向定位,以及“三年一次、分三步走”的大学总体发展策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
香港大学则担当一个独特的角色,而其贡献绝不限于香港特区。香港大学本就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以巩固本身于高等教育界的领导地位,继续实现其抱负与使命。香港大学可以将东西方文化融和结合,并可成为中国内地及区内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桥梁。凭借其地位及声誉,港大可发挥策略作用,对中国及区内的经济、科学、基建、教育、社会及文化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澳门大学立足区域,制定策略是充分考虑大湾区建设,根据“地区思考、个体行动”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原则,制定了体现学校特点的发展策略规划。在规划中,围绕着澳门大学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了目标和战略,使规划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从而使澳门大学的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计划过程相协调。
(五) 观念(Perspective)
清华大学把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视为一个整体,制定了《清华大学全球战略》(以下简称《全球战略》),是清华大学整体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全球战略》最终确定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了清华大学的全球国际化教育办学管理水平。
香港大学不仅仅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激发思考的学习环境,同时关注知识创新与学生主动性两个方面。香港大学不单是要求教师在学术上取得骄人的成就,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来激发他们的求知和对学习的兴趣,致力于教育、学习和研究的环节紧密相连。
澳门大学以促进教学、学术研究与管理提升及协同发展为中心,建立亚洲最大规模的宿舍式书院制度,具备“四位一体”的研究型教育创新模式[28]。澳门大学关注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培养毕业生为国家及社会,使其成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内地及国际社会提供服务。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5P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三所高校进行战略管理比较,分析三所学校战略管理之异同,发现迈向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路径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战略规划具有针对性。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行动是否具有针对性。第二,战略规划要突出重点。每个学校发展不同,站位不同,突出的重点一定要取决于自身发展定位。第三,战略上注意保障资源。项目实施要求资源支持和保证。因此,在提出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有可操纵性的策略方案时,必须提出相应的资源支持。外部资源吸引与获取,内部资源配置和整合,应与战略目标及策略措施密切相匹配,提出清晰的思想和措施,这是战略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第四,战略行动权变和调整。规划是大学战略管理运作的基础,也是学校成员行动的基础,因此必须保持高稳定。规划一经通过,即可在大学中获得“法律地位”。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主要是针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是综合多方面且具有不确定性,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一所大学在制定自身战略规划时,需要参照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策略调整。
〔关键词〕战略管理; 世界一流大学; 战略规划; 5P理论; 大学排名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2-0125-07
2020年是对第一批“双一流”高校建设进行评估的年份,如何衡量是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目前尚无“世界一流大学”的确切定义,但对此仍有一些共识。起源于欧美的大学排名系统逐渐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甚至是一个大学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标准和参照因素,使得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过去20多年中,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工作或者是“卓越计划”,据不完整统计,目前世界上有26个国家和地区已明确提出55个类似的建设工程。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先后提出了“211”“985”和“双一流”大学的教育计划。虽然这几年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提高,但事实上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明显差距,不得不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大学排行的出现给予了清晰的指标导向,但由于东西方环境、教育基础、教育模式等的不同,我国大学也不可一味按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来调整自身指标建设。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中国特色发展战略就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本文欲通过描述性方法和对比性研究,来分析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以更好地实现建设“双一流”的目标计划。
本研究选取代表中国发展顶端的知名高校,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等条件,最终以长期位于区域排名第一的三所高校——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为例,运用战略管理5P理论对其发展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对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发展保障等战略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三所高校发展成为区域排名第一的共同因素和发展路径。这样既能结合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和中国特色环境的要求与趋势,也能有效地洞察中国大学如何根据自身发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最终为中国建立“双一流”大学的发展和制定战略计划提供借鉴。
一、 文献回顾
当前,关于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以及内涵、特点、制定原则和方针等方面,通常是根据国别或案例进行的分析。为了全面展示大学战略规划研究的脉络与谱系,我们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进展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和内涵研究方,Deem等人认为欧洲和亚洲对“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追逐各不相同,所以战略规划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他们认为亚洲国家更注重大学排名,而忽视了一味地效仿欧洲等国家大学策略是否合适本国发展[1]。Altbach认为亚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严重依赖政府资助和中央计划,更加功利性的针对国际排名系统上几个权重高指标投放资源[2] 。Zhao还提到西方大学在制定大学策略时更加注重创造一个知识自主和可持续创新的环境[3]。Taylor,Braddock,William和Pietrucha则认为制定大学策略时还应关注其他指标因素,例如,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人均GDP和语言因素等[4-6]。Soh提到在制定大学策略时,指标不能单独看,要放在一个整体中[7]。Weng等人还关注到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大学制定策略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因地制宜[8]。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度与实施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关注大学在战略规划中的特殊性和因地制宜性。例如,Minnaar认为大学战略的变化和本校的文化变迁有直接关系[9]。Bradley的研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并非每所高校的战略规划都是一样的,大学应注意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10]。Davis等人认为大学的各级管理人员在确保大学的生产力、效率、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包括学术中层和非学术中层[11]。Wooldridge, Schmid和Floyd也同样认为在制定和实施大学战略规划时,中层管理视角是研究组织的一个必要观察点,也是构建和更新功能相关联的过程[12]。De Boer,Goedegebuure和Meek的观点则更加具体和细化,他们认为,大学的战略规划制定并非局限于顶层管理者,如校长级,而是向下延伸到其组成部分部分:学院、部门、学校和研究机构等[13]。
(二) 国内研究进展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和内涵研究方面,林勇等人[14]认为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学校长远且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制定策略时需体现和谐的理念,彰显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赵立莹[15]认为大学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本校的管理绩效和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16]。别敦荣也赞同这一观点,但他详细提出了大学战略规划的內容,包括大学的发展思路、如何制定,以及发展愿景、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秦琼[17]用对中国大陆开放大学战略规划文本中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和重大行动进行分类编码、聚类分析,发现走向一流是中国大陆开放大学建设的美好愿景,提质增效、注重内涵是中国大陆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引领发展是中国大陆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路径,从而进一步厘清了中国大陆开放大学的建设思路。全守杰、王运来[18]的研究选取了3所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香港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它们的战略规划,以期揭示其中的逻辑规律,为内地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王鹏[19]从澳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经验中,研究了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和编写程序等,并通过对规划的文本分析,为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相应的参照和启示。 在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度与实施研究方面,丁俊军等[20]在研究中使用了SWOT分析理论,一一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再从分析结果中确定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早期,陈廷柱等[21]从绩效导向分析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对面临环境、高校特色、发展时序、拥有资源等进行多维分析,从而区分高校战略规划的一般效能和具体效能。刘丽伟和邹缘[22]在研究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时,通过系统论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的战略规划应基于企业战略规划理论和实施程序,分别制定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确保战略规划具体任务的落实。张静[23]把整合研究理论引入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发展中,分析规划实施受阻的原因,探求影响规划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从规划文本、实施资源和信息交流等方面来解决问题,但其关注点比单一。在崔亚楠[24]的研究中心,通过对2010—2017学年战略规划领域的归纳和整理,试图探讨这一领域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未来发展和研究趋势的预测,以期有的放矢的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这一研究领域提供思路和借鉴。
(三) “5P”战略理论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术语,强调全面统筹战局;“战略管理”是从全局视角对组织发展目标、环境发展目标、项目落实、举措制定和评估环节的动态过程进行全局考察[25],后广泛應用于企业管理领域。1983年,乔治·凯勒出版了一本书《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Academic Strategy: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这本书的出版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引入战略管理理念的开端[26]173。
著名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明茨伯格(H.Mintzberg) 教授,在市场营销管理学中四要素(4p)的基础上,提出了“5P”理论[27],即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是通过五个基本规范要素来准确定义的:计划(plan)、策略(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战略概念(perspective)。
计划(Plan)指的是具有意识性、预测性和组织性的行为过程,它指的是为了解决一个企业或其他组织如何在改变现有战略状态下快速达到未来的战略位置这个问题。战略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为企业或其他组织成员提供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渠道,包括用于处理特定实际情况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属于行动之前的概念。计策(Ploy)是指战略不仅仅是行动之前的计划,还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成为行动过程中的手段和策略,一种在竞争博弈中威胁和战胜竞争对手的工具。模式(Pattern)是指战略可以体现为企业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和现实结果,而不仅仅是行动前的计划或手段。即无论企业是否事先制定了战略,只要有具体的经营行为,就有事实上的战略。定位(Position)是指战略是一个组织在其所处环境中的位置,对企业而言就是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把战略作为一种定位,就是通过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观念(Perspective)是指战略表达了企业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企业对环境的价值取向和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看法,进而反映了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价值观念。
(四) 研究述评
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在研究过程中经验性研究相对较多,学理性研究相对较少;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特别是这些研究缺乏比较性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国际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大陆的发展战略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来说,缺乏经验,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高校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规划的优势和经验,从而避免闭门造车。而在近7年的战略规划研究中,这类文章相对比较缺乏,一方面没有相关的介绍文章,另一方面有关文章借鉴的意义较弱,提不出有针对的建议。第二,就国内比较研究来看,一些大学通过制定自身的战略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但也有一些大学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甚至还没有意识到战略的重要性。如果可以兼顾纵向历史比较与横向同类学校比较,剖析这些发展起来的大学究竟是否有战略规划,不仅可以进一步明晰规划的意义,也可以推动大陆高校战略规划的实践,而这种比较研究目前看来是比较缺乏的。
鉴于此,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三所区内排名第一的大学相关发展战略等问题。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对高校策略研究还是比较研究的普遍化推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三所高校的战略管理现状
大学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期限各不相同。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确定合理的时间跨度,分为1~3年的中短期规划,5~8年的中长期规划,以及10年以上的远期规划。在这次收集的文本中,澳门大学是远景规划,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都是中长期规划,详见表1。
根据战略规划文件的不同内容类型,其组成要素也就会有所差异。我们根据已完成的战略规划文件做出整理(详见表2),可以清楚的看到,文本的主要元素通常包括: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目标(goals)和一些战略性的行动(initiate)。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三所大学的战略规划基本都具备环境分析、使命、愿景、战略目标的要素设置。每所学校的战略规划虽然都涵盖了5P理论中的五大要素,但每所学校的要素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并且排名更高的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其要素也更详细,如添加了评估指标等。
澳门大学是三所大学中排名最低的一所,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所涉及的要素也相对较少。而在战略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大学的规划(2009—2014年)中,每一项策略措施所需要的完成的项目都非常详细和清楚。例如,为了改善目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将进一步改变大学的财政管理战略,为高级行政人员提供指导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财政管理能力。 对应到战略管理理论5P模型中,每个高校都应该首先对自己的定位(Position)进行分析,包括内外部环境等要素;分析自己的环境后,对自身的发展有一种正确的认知(Perspective);再根据原本的模式(Pattern)调整,制定自己的计划(Plan);然后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市场竞争和自我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形成自我发展的一种计策(Ploy)。
三、 基于5P理论视角下三所高校
的战略对比大学与企业一样,都处在一定的行业环境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将战略“5P”理论用于高等教育分析,详见表3。基于“5P”模型对大学进行分析,有助于决策者对学校的发展有一个整体且全面的认识,为其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思路及方向。
(一) 计划(Plan)
从计划(Plan)层面上看,清华大学战略计划是可持续的,根据我国五年计划纲要制订而成,是一项宏观的、全局性的方针政策,是国家全局建设的一项方针。香港大学则立足国际,其战略制定目的在于提高国际地位和形象,但制定的战略计划仍然是5年为周期。澳门大学的发展战略计划相对来说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文件。它不仅制定了5年的中长期计划,也制定了10年的远景规划,澳门大学致力于将每年的工作项目和中期规划、远景规划相互衔接,共促发展。
(二) 计策(Ploy)
从计策层面来看,清华大学仍然是最宏觀的,其战略规划是与中国发展相辅相成的。其关注焦点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和全球战略等方面。清华大学的战略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国家经济和区域发展,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
相对而言,香港大学比较注重国际地位与形象,主要为了提升学术水平、服务社群、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推进研究创新、促进知识交流。由于香港大学的学社建设比较早且体系完整,所以其关注点并未在学科建设,反而比较关注于知识本身,对知识的创新和交流,以及保持自己的世界大学引领地位。
相对于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发展起步较晚,属于后发型大学,侧重于准确描述愿景、使命、核心企业价值和发展目标,其长期发展规划策略充分借鉴了欧美著名多所大学的长期战略发展计划,与其他的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一致。
(三) 模式(Pattern)
清华大学的发展模式是全面且有条理的严格按照战略规划实施的。在环境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统筹、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都有完备的服务保障体系。
香港大学则是透过渐进式检讨业务流程,并作出适当精简或淘汰,提升港大的运作效能,以及更有效善用资源。
澳门大学在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根据公开、包容和互动的基本原则,流程规范。制定和执行战略发展计划,要求全校师生提出意见,并在官方网站上刊登《澳门大学十年发展规划》《澳门大学十年发展策略》等学年工作报告,以便监督。
(四) 定位(Position)
清华大学于1985年首次确定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发展目标,并逐步调整确定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学校办学方向定位,以及“三年一次、分三步走”的大学总体发展策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
香港大学则担当一个独特的角色,而其贡献绝不限于香港特区。香港大学本就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以巩固本身于高等教育界的领导地位,继续实现其抱负与使命。香港大学可以将东西方文化融和结合,并可成为中国内地及区内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桥梁。凭借其地位及声誉,港大可发挥策略作用,对中国及区内的经济、科学、基建、教育、社会及文化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澳门大学立足区域,制定策略是充分考虑大湾区建设,根据“地区思考、个体行动”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原则,制定了体现学校特点的发展策略规划。在规划中,围绕着澳门大学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了目标和战略,使规划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从而使澳门大学的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计划过程相协调。
(五) 观念(Perspective)
清华大学把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视为一个整体,制定了《清华大学全球战略》(以下简称《全球战略》),是清华大学整体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全球战略》最终确定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了清华大学的全球国际化教育办学管理水平。
香港大学不仅仅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激发思考的学习环境,同时关注知识创新与学生主动性两个方面。香港大学不单是要求教师在学术上取得骄人的成就,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来激发他们的求知和对学习的兴趣,致力于教育、学习和研究的环节紧密相连。
澳门大学以促进教学、学术研究与管理提升及协同发展为中心,建立亚洲最大规模的宿舍式书院制度,具备“四位一体”的研究型教育创新模式[28]。澳门大学关注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培养毕业生为国家及社会,使其成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内地及国际社会提供服务。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5P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三所高校进行战略管理比较,分析三所学校战略管理之异同,发现迈向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路径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战略规划具有针对性。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行动是否具有针对性。第二,战略规划要突出重点。每个学校发展不同,站位不同,突出的重点一定要取决于自身发展定位。第三,战略上注意保障资源。项目实施要求资源支持和保证。因此,在提出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有可操纵性的策略方案时,必须提出相应的资源支持。外部资源吸引与获取,内部资源配置和整合,应与战略目标及策略措施密切相匹配,提出清晰的思想和措施,这是战略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第四,战略行动权变和调整。规划是大学战略管理运作的基础,也是学校成员行动的基础,因此必须保持高稳定。规划一经通过,即可在大学中获得“法律地位”。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主要是针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是综合多方面且具有不确定性,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一所大学在制定自身战略规划时,需要参照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策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