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步‘时习’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见《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过了,再在适当的时候去实习它,践行它,不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去“时习”,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觉得每次“时习”都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不断获得新收获的过程。我的具体做法是如下四步骤:
  第一步:教学生“时习”课文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尤其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即教学生透过字面,理解词语深蕴的含义。清代刘大櫆说得好:“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之远。”(见《论文偶记》)“谓之远”其实就是言简意丰,言尽而意不尽。例如:我教完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就让学生“时习”:该文举事实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然后启示人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里就包含着作者“不说出”的意思。这“状元宰相的文章”借代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学生只有领悟到这种底蕴,才算真正把握文章的含义。恰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东西统统抛掉。”进而掌握阅读文章的要领。
  第二步:引导学生默想文章写了哪些段落内容。文章的段落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写作目的。任何人写文章都有一个目的。一篇文章,或是为了宣传某一思想,或是为了表彰某一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播某一项知识。我们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表达的意思”(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4页)。
  以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该文是一篇追悼五位烈士的纪念文章,虽然材料涉及的人物比较多,又很零碎,但作者以悼念烈士这根线贯穿全文五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以十分沉痛的语句表明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照时间的线索展开记叙,回忆了烈士们遇害的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文章的情况,并着重写与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显示他的耿直忠诚的性格。这一部分最后记柔石带来冯铿,略写对冯铿的印象。第三部分,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谈到白莽、柔石被捕,过渡到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叙述柔石等青年革命者被捕经过、狱中情况和最后的牺牲,这是一条线索;另一条是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揭露了反动派的残酷卑鄙,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慨和对烈士们的沉痛哀悼。第五部分,以强烈的抒情语句抒发自己的悲愤,与开头紧密呼应,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了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学生在默想时只有达到了这种程度,才算完成了“时习”的第二步骤。这也弥补了学生知识零散、不系统的缺陷,进而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时习”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写文章,把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生活反映出来,总要依靠各种各样的表达方法。如施东向在《义理、考据和辞章》中说的:“好的内容要求有好的形式,拙劣的辞章必然使内容受到损害。”由此看出表达方法的重要性,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独立“时习”课文的“辞章”。学生通过表达方法的分析去理解文章内容是进一步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因而,让学生独立“时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抒情可以直接感受作者对所写的人或物的爱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可以从中直接了解作者的意思,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文章中心意思。议论文中的记叙、描写和抒情等都是为文章观点服务的,要体会到它们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说明文中的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都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服务的。在“时习”其他表现手法时,也要引导学生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自己检查、订正的能力和习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步:教学生掌握“时习”之法。学生“时习课文”,一要知道:“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蜜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来。”(英国哲学家培根语,见《唐仲英奖学金年刊》2001年第1期)“时习”课文时,应当像蜜蜂那样,把“采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以便使所学过的知识逐步深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如明末的陆桴亭在《思辨录》中所说的:“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如炊火,悟到时如火候。炊火可以着力,火候着力不得,只久久纯熟,待其自至。”二要知道:从多角度“时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犹如进入某建筑物,登堂入室是目的,至于从哪个门进去,则完全有选择的自由”(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语,见《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美国商界最佳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认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能力,而取决于你是否愿意换一个角度来看你所熟悉的事物。”(见洪兵的《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历史上那些科学与艺术天才首要的思维策略即在于他们能以多种角度考虑问题。达·芬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他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所遭遇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他们觉得,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以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随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不同视角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旨在找到与传统方法不符的细节,以便发现一个全新的视角。此种方法用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孔乙己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他自命清高、好吃懒做、迂腐而又麻木不仁的思想行为作了批判。若要让学生加深领悟这一内容,只要多种角度分析一个动词“排”就可以了。
  《孔乙己》一文中,在写孔乙己到店里喝酒时有一句话:“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其中的“排”字应如何理解?这个“排”字用得好应从两个角度来分析:①从孔乙己這个旧知识分子斯文的角度;②从他的钱来得不容易,因而显得很郑重的角度。
  “排”字生动形象地、有力地揭示了旧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的斯文特点。所以,尽管长衫又脏又破,孔乙己也老是穿在身上,以显示自己是读书人;平时说话也是满口之乎者也,以表现他读书人的特点;就连平时的动作行为——教小伙计“茴”字的写法也表现了他读书人的特点,这就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旧教育制度对人的毒害。
  孔乙己因为穷到了讨饭的地步,有时为了还债,又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所以他的钱来得不易,他对钱也就必然珍重,甚至唯恐多给了人家,而此句中的“排”字正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这一点。只有这样去“时习”课文,才能实现预期目的。
  总之,“时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弥补“教”时之不足,也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入门的金钥匙,正像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所说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见《孟子·离娄下》)他还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见《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木工以及专做车轮或车厢的人能够把制作的规矩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能使别人一定具有高明的技巧。由此可见,能力要通过“时习”获得。所以我们教师在教给学生必要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多实践,多实习,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独有”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沈阳出版社,1998年6月版。
  2.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6.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唐仲英奖学金年刊》,2001年第1期。
  8.陆桴亭《思辨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
  10.洪兵《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1.鲁迅《孔乙己》,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孟轲《孟子》,沈阳出版社,1998年6月版。
其他文献
本文对指数分布下的无失效数据,把失效率的先验分布取为均匀分布得到失效率的估计.并利用Bayes和多层Bayes估计,根据最小二乘法给出参数的估计,并进而得到可靠度的估计值.最
1989~1990年从四川达县地区分离的63株流行性伤寒沙门氏菌中,55株(87.3%)为多重耐药菌,仅对头孢呋肟、丁胺卡那霉素和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多重耐药的类型以SMKMABPCCP
【正】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殷代的书写材料以甲骨为主,辅以竹木和青铜。我们认为,在殷代,使用广泛的书写材料是简牍。而且,至少在武丁时期之前就已有简牍的存在。下面试就这
20世纪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仅在医学领域就有天花、白喉等一些曾在历史上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被基本消灭,或得到不同程度的控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中,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形式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却低了,很多人评论现在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那真是一种表演,雕琢之意太浓,是作秀,不真实,学生学不到什么。我们在追求精彩的同时,不要让一些形式的、虚假的东西来充斥课堂,让语文在精彩的同时留住真实的美丽。  一、课堂表演并非舞台表演  大诗人、哲学家尼采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当然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少不了表演,它
陆机《文赋》之后,刘勰、钟嵘等鸿篇巨制未出现之前,沈约在当时的文学批评理论上承上启下,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辞宗”.历代诗评家多从声律论的角度对沈约加以评论,很少有人
作家兼文艺理论家谢冕教授曾经说过:“书籍不仅给你以服务的能力,生存的动力,同时还铸造你的灵魂,改造你的人生。可以说,通过书籍你可以获得整个世界。”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籍的重要作用。看出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把读书当成最为重要的事情去做,当成每天必修的功课,培养起好读书、乐读书的好习惯。  但是,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时代,仅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学生可用来进行阅读的方式非常多,比如网络
有人说,文本解读有多精彩,课堂教学就会有多精彩。的确,文本把握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应该是全面地解读文本,正确地把握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文本,与孩子一路同行。    一、瞻课标,顾学生,落实训练点    解读文本时既要考虑课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思考《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其年段目标,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