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初春,我回了一趟故乡。
春天娃娃脸。刚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嫩暖的阳光宛如一根根细小的金针,在广阔的原野,缝制出一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斑斓画图。途中,天色陡然暗下来,闷湿的空气里迅疾铺展一张银灰色的巨网。随着巨网越收越紧,地面开始跳动一条条鳞光闪闪的“小鱼”,那是雨的精灵。
我看见,车窗外的山峦、田埂、菜地、果园、溪畔,越来越多的斗笠闪现。它们像青绿的浮萍,在雨雾里徐徐漂移;像圆润的蘑菇,释放出山野素朴清新的气息;像一串欢快的音符,在大地的五线谱上奏响。这些斗笠,伴随着我愉悦的心情回到故乡。
中午在一位亲戚家用餐。我随便走走,到处看看,在杂品间里邂逅一顶旧斗笠,与途中所见过的斗笠不太一样。
在乡下,与一顶旧斗笠邂逅,这真是一个有趣命题,亦是一个生动隐喻。
就好像,在某栋老宅,与一扇呈现裂帛般沧桑纹路的窗棂邂逅;在某处沙滩,与一枚凝固过往时光的石头邂逅;在某个山坡,与一头反刍青春的老牛邂逅;在某条河流的汊湾,与一尾来回游动、心事重重的鲇鱼邂逅。就好像,与生命的某个部分,生活的某個情节,人生的某个阶段邂逅。就好像,我与自己落寞苍凉的影子邂逅。
斗笠,乃乡下常见物品。多为圆锥形尖顶,下面平铺开直径约1米的扇面。细细的篾丝,织成密集的蜂窝状六角小孔,上下两层,中间夹着箬叶,覆以油纸。因既能避雨又可遮阳,挂于墙壁尚有装饰之美,故深受农人喜爱。家家户户,拥有数顶乃至十余顶斗笠不足为奇。
这次,我邂逅的并非平常斗笠。其尖顶为另类的三角形,模样特别小巧玲珑。薄而透明的油纸上,还夹进了纸花,是一只轻盈的蓝蝴蝶依恋于一朵红艳的牡丹旁,翩翩起舞。红蓝相间,煞是好看。粗拙夸张的线条、大气张扬的色调,加上揉入了制作者缱绻的情愫,赋予纸花活泼的生命,也让斗笠整个儿灵动起来。
斗笠历经岁月淘洗,尖顶与边角皆有破损,颜色亦显得有些黯淡。它静静地躺在我亲戚家的一处不显眼角落,新娘一样的矜持神态与羞涩表情,让我久久地流连。
我仿佛望见如水的月光下,我的亲戚两口子默契欢愉的织笠场景:
男的弓蜷着脊背,熟练地将青竹砍成竹片,接着劈开四重,再破成两三毫米宽的篾条。晶亮的汗珠打在篾条上,画出一道道黄白的印痕……
女的端坐着,脚踩篾搭子,揉捏着不停颤动的篾条。细小的篾条在她手中跳跃、旋转;微淡的竹香在缭绕、升腾;绸缎一样的柔软月色,将农家小院轻轻覆盖……
在乡下,与一顶旧斗笠邂逅,其实是与渐行渐远的民间手工技艺亲密接触;是与竹笋拔节时的呼吸、竹叶起舞时的浅笑、竹尖挑落星辰时的呐喊、竹片从空中撒落时的弧线、竹篾随着篾搭子调皮游走的姿态渐渐走近;是对青竹蜕变为斗笠这一段童话历程的深刻体验。
这顶旧斗笠是这么熟识,这么亲切,恍若我常常吟唱的一支民谣,常常念出的一句梦呓。
它像爷爷敲打过我的那顶斗笠吗?
依稀记得:有一年初冬,爷爷背着装满干木耳、炒花生、杨梅干、橙皮等山货的包裹,翻越陡峭的七溪岭来看我。瘦弱高挑的爷爷,恰似头上戴的破旧斗笠,风掠过便要吹走的样子。我贪婪地从爷爷包裹里抓了一大把杨梅干,因捏得过紧,好几粒散发清香的杨梅干从指缝里溜走。爷爷遂恼怒地摘下斗笠,用边角敲击一骨碌钻进方桌下的我的小脑壳。奇怪的是,我一点不感觉疼痛,反而有种微痒,跟阳光抚摸肌肤一个样。
爷爷所戴的斗笠也有漂亮的纸花哩,不过,我忘记了是什么图形。他一直戴着那顶略显宽大的斗笠,每年都要跨越七溪岭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来看我。后来他进入葳蕤草木高高耸起的坟茔,也像一顶斗笠的另一个世界,永远沉睡。我有时梦见爷爷的斗笠,醒来时泪流满面。
它像三姐最珍爱的那顶斗笠吧?
儿时家境拮据。父亲经常带着我与四个姐姐上山采蕨、下田捉泥鳅,偶尔会去钓鱼。所有的劳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也是一种“打牙祭”的特别方式。
有一次,我感冒发高烧,口干舌燥,特想吃鱼汤。于是父亲唤上二姐、三姐步行十多公里到一座水库钓鱼。那天风急雨大,三姐戴的斗笠吹落水面。她手忙脚乱想用钓竿去捞,差点滑入深水。多亏岸边一木桩挡住,三姐才捡了一条命。
回想那次喝的鱼汤,特别鲜美。这种融入亲情的鱼汤,是如今任何酒家的鱼宴所无法媲美的。
三姐最珍爱的斗笠,同我这次在乡下邂逅的斗笠一样精致。我拿在手里,就像拿着时光这株特别的植物。饱满的汁液虽已流失,鲜艳的外表虽不重现,但茎脉分明,最本质的特征犹在。回忆,在很多时候固然忧伤,却美丽着当下,以及明天的明天。
亲戚请我全家吃完午饭,见我对旧斗笠爱不释手,遂爽快相赠。
于是,我欣欣然戴上旧斗笠。就在想,这顶旧斗笠,又像爷爷祖屋的燕巢。燕子年年岁岁游历四方,岁岁年年皆要重回故地撒娇。翅膀飞得再远,祖屋燕巢的深情目光,也会将它紧紧拉回。
这顶旧斗笠,还像大自然的喇叭。它收集了蛙鼓、鸟歌、虫鸣,还有爷爷轻微的呵斥与三姐尖利的呼救声。一切天籁之音,所有时光深处的回声,尽收其中。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段 明
春天娃娃脸。刚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嫩暖的阳光宛如一根根细小的金针,在广阔的原野,缝制出一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斑斓画图。途中,天色陡然暗下来,闷湿的空气里迅疾铺展一张银灰色的巨网。随着巨网越收越紧,地面开始跳动一条条鳞光闪闪的“小鱼”,那是雨的精灵。
我看见,车窗外的山峦、田埂、菜地、果园、溪畔,越来越多的斗笠闪现。它们像青绿的浮萍,在雨雾里徐徐漂移;像圆润的蘑菇,释放出山野素朴清新的气息;像一串欢快的音符,在大地的五线谱上奏响。这些斗笠,伴随着我愉悦的心情回到故乡。
中午在一位亲戚家用餐。我随便走走,到处看看,在杂品间里邂逅一顶旧斗笠,与途中所见过的斗笠不太一样。
在乡下,与一顶旧斗笠邂逅,这真是一个有趣命题,亦是一个生动隐喻。
就好像,在某栋老宅,与一扇呈现裂帛般沧桑纹路的窗棂邂逅;在某处沙滩,与一枚凝固过往时光的石头邂逅;在某个山坡,与一头反刍青春的老牛邂逅;在某条河流的汊湾,与一尾来回游动、心事重重的鲇鱼邂逅。就好像,与生命的某个部分,生活的某個情节,人生的某个阶段邂逅。就好像,我与自己落寞苍凉的影子邂逅。
斗笠,乃乡下常见物品。多为圆锥形尖顶,下面平铺开直径约1米的扇面。细细的篾丝,织成密集的蜂窝状六角小孔,上下两层,中间夹着箬叶,覆以油纸。因既能避雨又可遮阳,挂于墙壁尚有装饰之美,故深受农人喜爱。家家户户,拥有数顶乃至十余顶斗笠不足为奇。
这次,我邂逅的并非平常斗笠。其尖顶为另类的三角形,模样特别小巧玲珑。薄而透明的油纸上,还夹进了纸花,是一只轻盈的蓝蝴蝶依恋于一朵红艳的牡丹旁,翩翩起舞。红蓝相间,煞是好看。粗拙夸张的线条、大气张扬的色调,加上揉入了制作者缱绻的情愫,赋予纸花活泼的生命,也让斗笠整个儿灵动起来。
斗笠历经岁月淘洗,尖顶与边角皆有破损,颜色亦显得有些黯淡。它静静地躺在我亲戚家的一处不显眼角落,新娘一样的矜持神态与羞涩表情,让我久久地流连。
我仿佛望见如水的月光下,我的亲戚两口子默契欢愉的织笠场景:
男的弓蜷着脊背,熟练地将青竹砍成竹片,接着劈开四重,再破成两三毫米宽的篾条。晶亮的汗珠打在篾条上,画出一道道黄白的印痕……
女的端坐着,脚踩篾搭子,揉捏着不停颤动的篾条。细小的篾条在她手中跳跃、旋转;微淡的竹香在缭绕、升腾;绸缎一样的柔软月色,将农家小院轻轻覆盖……
在乡下,与一顶旧斗笠邂逅,其实是与渐行渐远的民间手工技艺亲密接触;是与竹笋拔节时的呼吸、竹叶起舞时的浅笑、竹尖挑落星辰时的呐喊、竹片从空中撒落时的弧线、竹篾随着篾搭子调皮游走的姿态渐渐走近;是对青竹蜕变为斗笠这一段童话历程的深刻体验。
这顶旧斗笠是这么熟识,这么亲切,恍若我常常吟唱的一支民谣,常常念出的一句梦呓。
它像爷爷敲打过我的那顶斗笠吗?
依稀记得:有一年初冬,爷爷背着装满干木耳、炒花生、杨梅干、橙皮等山货的包裹,翻越陡峭的七溪岭来看我。瘦弱高挑的爷爷,恰似头上戴的破旧斗笠,风掠过便要吹走的样子。我贪婪地从爷爷包裹里抓了一大把杨梅干,因捏得过紧,好几粒散发清香的杨梅干从指缝里溜走。爷爷遂恼怒地摘下斗笠,用边角敲击一骨碌钻进方桌下的我的小脑壳。奇怪的是,我一点不感觉疼痛,反而有种微痒,跟阳光抚摸肌肤一个样。
爷爷所戴的斗笠也有漂亮的纸花哩,不过,我忘记了是什么图形。他一直戴着那顶略显宽大的斗笠,每年都要跨越七溪岭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来看我。后来他进入葳蕤草木高高耸起的坟茔,也像一顶斗笠的另一个世界,永远沉睡。我有时梦见爷爷的斗笠,醒来时泪流满面。
它像三姐最珍爱的那顶斗笠吧?
儿时家境拮据。父亲经常带着我与四个姐姐上山采蕨、下田捉泥鳅,偶尔会去钓鱼。所有的劳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也是一种“打牙祭”的特别方式。
有一次,我感冒发高烧,口干舌燥,特想吃鱼汤。于是父亲唤上二姐、三姐步行十多公里到一座水库钓鱼。那天风急雨大,三姐戴的斗笠吹落水面。她手忙脚乱想用钓竿去捞,差点滑入深水。多亏岸边一木桩挡住,三姐才捡了一条命。
回想那次喝的鱼汤,特别鲜美。这种融入亲情的鱼汤,是如今任何酒家的鱼宴所无法媲美的。
三姐最珍爱的斗笠,同我这次在乡下邂逅的斗笠一样精致。我拿在手里,就像拿着时光这株特别的植物。饱满的汁液虽已流失,鲜艳的外表虽不重现,但茎脉分明,最本质的特征犹在。回忆,在很多时候固然忧伤,却美丽着当下,以及明天的明天。
亲戚请我全家吃完午饭,见我对旧斗笠爱不释手,遂爽快相赠。
于是,我欣欣然戴上旧斗笠。就在想,这顶旧斗笠,又像爷爷祖屋的燕巢。燕子年年岁岁游历四方,岁岁年年皆要重回故地撒娇。翅膀飞得再远,祖屋燕巢的深情目光,也会将它紧紧拉回。
这顶旧斗笠,还像大自然的喇叭。它收集了蛙鼓、鸟歌、虫鸣,还有爷爷轻微的呵斥与三姐尖利的呼救声。一切天籁之音,所有时光深处的回声,尽收其中。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