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可分为认知类和非认知类两类。本文以小学生扔作业本现象为切入点,围绕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生在礼仪、心理健康、沟通能力等方面素养培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小学生;核心素养;非认知类;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该报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提出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 一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关于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有国家称为“关键素养”或“综合能力”)的定义及其构成,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就国外而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核心素养”是个体实现“成功生活”(Successful Life)与建设“健全社会”(Well-functioning Society)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美国经济学家Frank Levy和Richard Murnane则认为,核心素养包括“作为终身学习基础的阅读和数学技能,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有效地开展工作的能力,情绪智力及相关的与人良好合作的能力,熟悉通信技术”等[2]。在国内,张娜认为,核心素养是包含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3]。而辛涛将核心素养分为认知类核心素养和非认知类核心素养②,前者包括数学、语言、科学等学科知识素养,而非认知类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道德素养、自主性、实践能力等[4]。
本文依据辛涛的分类法,从个案切入, 反思在培养学生礼仪、心理、沟通能力等非认知类核心素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策略。
一、个案描述
一天,三年级小朋友浩然在跟妈妈讨论语文作业的时候,忽然往床上一躺,眼里隐约有闪闪泪花,说不想写作业了。再三追问之下,才述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自己作为组长收集同学们的作业时,好多同学都将作业本往他身上丢,害得自己每每都要去捡。他很不高兴。曾经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汇报过,但老师口头答应管管但看不见实际行动,甚至有科任老师回应说“丢就丢呗”。他觉得非常委屈。这一天,碰巧自己的语文作业有几处做错了,所以感觉学习特别讨厌。
询问小朋友们扔作业本的原因,有的说“没有为什么,就顺手丢过去了”;有的说“赶着去干别的,就丢过去了”;有的说“隔得远,不想走过去,丢过去快”;有的说“看别人扔也扔了”……
二、个案分析与反思
交作业本是每一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行为之一。上述个案中的部分学生采取“扔”的形式完成,细究之下,隐含多方面的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非认知类核心素养待提升
从扔作业本的小朋友角度看,他们的礼仪、同理心以及反思等素养尚有欠缺。这些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已的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还没有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从收作业的小朋友角度看,浩然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不良情绪纾解能力等方面尚存在不足。第一,浩然显然还不具备独自处理这类复杂事件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他才将处理的主动权交给老师,第二,浩然在争取老师协助解决问题的努力中,还不善于持续沟通。第三,浩然对自身不良情绪的纾解能力欠佳。在同学扔作业本的当场,他没有表明态度,而是自己生闷气,导致不良情绪长期郁结于心。
(二)从教师角度,缺乏培育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清醒意识
个案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听到浩然同学的投诉后,都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未深入思考应该怎么引导。在知识课堂依然霸占教育主阵地的当下,教师对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欠缺的集体“失明”,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三)类似事件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
与个案类似的小事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比比皆是。看似极为平常,若仔细考量,这类小事件可能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一方面,就行为不礼貌的学生来说,如果平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这些不良小节行为可能伴随终生。“扔本子”折射出来的,是学生自身行为的不礼貌,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在其他人眼中就成为一个不懂“礼”的人。
另一方面,就收作业的小学生来说,首先,委屈心理得不到疏导,轻则可能造成学习兴趣丧失,重则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中,浩然由于情绪无法得到纾解,造成后续对语文作业的抵制,这实质上是一种情绪迁移。如果这时得不到干预,语文学习可能就会落后。小学阶段因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对学生个体来说后果严重。其次,尝试沟通未获支持的经历,可能导致学生减少与教师沟通的愿望,从长远看,既无助于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无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小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日常行为问题,及时捕捉教育时机
在培育小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干预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要有随时随地培养学生这类素养的意识,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布置“耳线”“眼线”,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及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借助集体“会诊”,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把各种问题消失于萌芽之中。上述个案中,如果这一场景重现,多半教师都会发现问题所在,欠缺的正是教师有对问题行为和教育时机的敏感意识。 (二)以关键能力为引导,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
在培养小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时,建议以实践智慧的几个关键能力——总体善的能力、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整合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5]为抓 手,适时、酌情加以引导。把握总体善的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做决策时,要超脱当下的个人和当下的事件,从整体、从长远的角度着眼。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是指要在事件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下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整合能力,是指在情境中整合知识、情感、志向、意愿和态度等因素,将知识和生活相整合来学习的能力。此外,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以适应复杂而具体的情境。
在引导过程中,需注意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可私下谈话加以提醒;有的学生比较调皮,私下提醒不解决问题时,可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办法,如公开批评或检讨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其目的都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其外显问题行为得到改进,培育其品格和能力,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有效利用课程手段,培育品格能力
课程是学校影响学生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良好礼仪、健康心理和沟通表达能力是最基础的核心素养。为此,小学可开发系列课程来改进学生外在行为,引导内在积极心理,培养关键能力。如礼仪课程可培育学生礼仪素养,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心理课程可导引学生化解不良情绪,培育学生健康心理;沟通和表达能力训练课程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自信心。
1.训练学生良好礼仪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开始礼仪训练较为有效。教师可将平时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行为分类汇总,然后分别设计课程。可搜集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常遇到的情况,如扔本子、下课乱跑、不讲卫生、坐座位上抖腿等,设计行走坐卧礼仪、用餐礼仪等课程,让学生意识到这些日常行为都反映着个人礼仪修养,正确行为应该如何。如此,学生的文明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2.培育健康积极心理
小学阶段的孩子面对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心理不成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学校可尝试结合学生自身经历或感受,构建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归类并消解可能的消极情绪,如跟同学闹矛盾、被老师批评、做错事后的情绪等,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3.提升沟通表达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重要。个案中浩然同学想与老师沟通并获得支持,想要与同组同学沟通不要“扔本子”,显然都没成功。构建的方法,可以结合学生日常活动来设计。比如想要寻求教师帮助,该如何描述事情的经过及自身感受,如何争取老师支持,设计系列课程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去思考如何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能独立面对生活。在小学阶段重视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培育,将使小学生能对人与工具、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感知,具备独立思考、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作为启蒙者的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中所担负的责任尤为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6-09-14(9).
[2]Levy, F.,
关 键 词 小学生;核心素养;非认知类;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该报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提出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 一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关于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有国家称为“关键素养”或“综合能力”)的定义及其构成,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就国外而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核心素养”是个体实现“成功生活”(Successful Life)与建设“健全社会”(Well-functioning Society)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美国经济学家Frank Levy和Richard Murnane则认为,核心素养包括“作为终身学习基础的阅读和数学技能,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有效地开展工作的能力,情绪智力及相关的与人良好合作的能力,熟悉通信技术”等[2]。在国内,张娜认为,核心素养是包含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3]。而辛涛将核心素养分为认知类核心素养和非认知类核心素养②,前者包括数学、语言、科学等学科知识素养,而非认知类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道德素养、自主性、实践能力等[4]。
本文依据辛涛的分类法,从个案切入, 反思在培养学生礼仪、心理、沟通能力等非认知类核心素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策略。
一、个案描述
一天,三年级小朋友浩然在跟妈妈讨论语文作业的时候,忽然往床上一躺,眼里隐约有闪闪泪花,说不想写作业了。再三追问之下,才述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自己作为组长收集同学们的作业时,好多同学都将作业本往他身上丢,害得自己每每都要去捡。他很不高兴。曾经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汇报过,但老师口头答应管管但看不见实际行动,甚至有科任老师回应说“丢就丢呗”。他觉得非常委屈。这一天,碰巧自己的语文作业有几处做错了,所以感觉学习特别讨厌。
询问小朋友们扔作业本的原因,有的说“没有为什么,就顺手丢过去了”;有的说“赶着去干别的,就丢过去了”;有的说“隔得远,不想走过去,丢过去快”;有的说“看别人扔也扔了”……
二、个案分析与反思
交作业本是每一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行为之一。上述个案中的部分学生采取“扔”的形式完成,细究之下,隐含多方面的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非认知类核心素养待提升
从扔作业本的小朋友角度看,他们的礼仪、同理心以及反思等素养尚有欠缺。这些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已的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还没有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从收作业的小朋友角度看,浩然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不良情绪纾解能力等方面尚存在不足。第一,浩然显然还不具备独自处理这类复杂事件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他才将处理的主动权交给老师,第二,浩然在争取老师协助解决问题的努力中,还不善于持续沟通。第三,浩然对自身不良情绪的纾解能力欠佳。在同学扔作业本的当场,他没有表明态度,而是自己生闷气,导致不良情绪长期郁结于心。
(二)从教师角度,缺乏培育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清醒意识
个案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听到浩然同学的投诉后,都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未深入思考应该怎么引导。在知识课堂依然霸占教育主阵地的当下,教师对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欠缺的集体“失明”,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三)类似事件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
与个案类似的小事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比比皆是。看似极为平常,若仔细考量,这类小事件可能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一方面,就行为不礼貌的学生来说,如果平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这些不良小节行为可能伴随终生。“扔本子”折射出来的,是学生自身行为的不礼貌,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在其他人眼中就成为一个不懂“礼”的人。
另一方面,就收作业的小学生来说,首先,委屈心理得不到疏导,轻则可能造成学习兴趣丧失,重则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中,浩然由于情绪无法得到纾解,造成后续对语文作业的抵制,这实质上是一种情绪迁移。如果这时得不到干预,语文学习可能就会落后。小学阶段因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对学生个体来说后果严重。其次,尝试沟通未获支持的经历,可能导致学生减少与教师沟通的愿望,从长远看,既无助于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无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小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日常行为问题,及时捕捉教育时机
在培育小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干预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要有随时随地培养学生这类素养的意识,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布置“耳线”“眼线”,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及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借助集体“会诊”,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把各种问题消失于萌芽之中。上述个案中,如果这一场景重现,多半教师都会发现问题所在,欠缺的正是教师有对问题行为和教育时机的敏感意识。 (二)以关键能力为引导,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
在培养小学生非认知类核心素养时,建议以实践智慧的几个关键能力——总体善的能力、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整合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5]为抓 手,适时、酌情加以引导。把握总体善的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做决策时,要超脱当下的个人和当下的事件,从整体、从长远的角度着眼。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是指要在事件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下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整合能力,是指在情境中整合知识、情感、志向、意愿和态度等因素,将知识和生活相整合来学习的能力。此外,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以适应复杂而具体的情境。
在引导过程中,需注意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可私下谈话加以提醒;有的学生比较调皮,私下提醒不解决问题时,可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办法,如公开批评或检讨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其目的都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其外显问题行为得到改进,培育其品格和能力,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有效利用课程手段,培育品格能力
课程是学校影响学生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良好礼仪、健康心理和沟通表达能力是最基础的核心素养。为此,小学可开发系列课程来改进学生外在行为,引导内在积极心理,培养关键能力。如礼仪课程可培育学生礼仪素养,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心理课程可导引学生化解不良情绪,培育学生健康心理;沟通和表达能力训练课程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自信心。
1.训练学生良好礼仪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开始礼仪训练较为有效。教师可将平时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行为分类汇总,然后分别设计课程。可搜集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常遇到的情况,如扔本子、下课乱跑、不讲卫生、坐座位上抖腿等,设计行走坐卧礼仪、用餐礼仪等课程,让学生意识到这些日常行为都反映着个人礼仪修养,正确行为应该如何。如此,学生的文明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2.培育健康积极心理
小学阶段的孩子面对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心理不成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学校可尝试结合学生自身经历或感受,构建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归类并消解可能的消极情绪,如跟同学闹矛盾、被老师批评、做错事后的情绪等,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3.提升沟通表达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重要。个案中浩然同学想与老师沟通并获得支持,想要与同组同学沟通不要“扔本子”,显然都没成功。构建的方法,可以结合学生日常活动来设计。比如想要寻求教师帮助,该如何描述事情的经过及自身感受,如何争取老师支持,设计系列课程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去思考如何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能独立面对生活。在小学阶段重视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培育,将使小学生能对人与工具、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感知,具备独立思考、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作为启蒙者的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中所担负的责任尤为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6-09-14(9).
[2]Levy,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