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东乡语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成为一种濒危民族语言。本文在分析东乡语面临的问题基础上,就如何适应并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拯救濒危民族语言的措施和办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东乡族 濒危语言保护 新媒体
作为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东乡民族语言传承了其所独有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和社会功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东乡民族所使用的东乡语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成为了一种濒危的民族语言,出现了汉语借词比例快速增长、语言转用加快、代际断层显著和语言传播环境萎缩等方面的问题。而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影响,并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东乡语使用现状
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东乡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东乡语是由成吉思汗西征带回的中亚一带的“撒尔塔人”(以突厥为主,还有波斯和阿拉伯人)接受当时的“官方语言”——蒙古语而形成的,保留了中世纪蒙古语的一些特点以及突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中的一些成分,并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有比较明显的突厥语底层印记。
2014年11月,甘肃省东乡县东乡族语言文字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启动,完成了约2430分钟(40.5小时)的视频资料,约3030分钟(50.5小时)音频资料,2280张图片资料,371份调查问卷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对东乡语言这一濒危语言进行的专项普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专家组关于濒危语言鉴定问题给出的9条参考指标,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活力分为6个层级的标准。根据实际普查数据对照专家组标准来看,东乡语的语言活力属于第3级,即“活力降低,已经显露濒危特征的语言”。
二、新媒体对东乡语发展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通常是主体语言扩展的原动力。尽管濒危语言的消失没有特定的影响范围,但是主体语言通过新媒体和新领域的广泛和深入使用,使得新媒体的发展对濒危语言的发展和演进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东乡语近期发展态势来看,新媒体对其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汉语借词比例快速增长、语言转用加快、代际断层显著和语言传播环境萎缩这四个方面。
(一)漢语借词比例攀升
经济的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媒体传播环境,使得东乡人与外界的接触更为密切,渴望接触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以外的广阔世界。大量基于汉语普通话表达的新鲜事物迅速被接受并不断融入东乡人的生产生活,这就使得他们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表达,但由于东乡语言固有词汇和语言发展机制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得不借助汉语对其语言进行完善,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汉语借词出现。
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采用音译、音译加注和半音译、半意译三种方式。汉语借词是除同源词之外东乡语中数量较多的词,新生事物几乎均用汉语借词表达。在新媒体发展之前,汉语借词比例不到20%,而2001年出版的《东乡语汉语词典》共收词条10800个,其中汉语借词就已经达到了34%,而随着之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自身需要,东乡语吸收汉语借词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今比例已急速上升到超过45%。
(二)语言转用情况显著
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人放弃使用母语而转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的现象称之为语言转用。东乡族60岁以上老人,生活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不会主动去使用新媒体,对外界了解有限,多数人会熟练的使用东乡语,甚至不会使用汉语,语言转用不明显。东乡族20-45岁群体广泛的与外界接触,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更能够与媒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汉语使用熟练,强于东乡语应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转用特征。
(三)代际断层影响语言活力
随着手机、网络、公共区域移动传媒的覆盖,大部分东乡族家庭中使用东乡语的父母辈、曾祖父母辈,他们对本族语言的认识发生变化,认为其交流场合有限,更希望他们的子孙能够与不同文化交流,以适应升学、外出工作的需要,本族语言也不再作为孩子们在家庭中学习的母语。最年轻的语言使用者就父母辈甚至曾祖父母辈,在这一阶段,父母可能对孩子讲本族语言,但是不需要用本族语言回应,再向下一阶段演进,孩子渐渐只能听懂个别本族语言甚至完全不懂。由于受外界影响使得东乡人对本族语言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代际之间语言传承出现断层,使得本族语言受到冲击,认同感逐步降低,交际活力缺失。
(四)语言传播环境被缩小
新媒体的交互性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两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能够畅所欲言并及时得到反馈。由于互动中主体语言和本民族语言的地位不均衡,在角色转换中会对本民族语言形成挤压作用,使得东乡语的使用场合被不断缩小、频率逐渐降低。
三、如何借助新媒体保护濒危民族语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全世界约6000种语言中,96%种语言的使用者只占到世界人口的4%,预计约半数种类的语言可能在21世纪末消亡。面对这一情况,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建立多层次语言培训社区、传播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提高语言记录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区域性语言项目平衡双语教学等方法推动濒危民族语言的培育和保护,实现与新媒体发展对民族语言消亡产生的消极作用形成对冲,并在新媒体视角下为濒危语言保护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多层次的语言基础培训社区
新媒体打破了媒介壁垒,使信息资源得以高效传播,面向的受众划分也更为细致。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优势和资源共享的特点,实现在以乡镇为单位的民族聚居区中建立多层次的语言基础培训社区,从而达到帮助濒危民族语言培育传播环境这一目的。该社区可以提供濒危民族语言的基础培训,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本族群众设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和目标,并根据群众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个体需求选择培训内容,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交际、民俗文化、民族文学艺术、常规宗教活动、语言讨论研究等不同方面,从而达到在不同的层面提高濒危民族语言认知水平的培训目标。
语言基础培训社区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泛的民族语言学习场所,将不同培训内容制作成详细的内容计划和流媒体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以通过语言基础虚拟社区和新媒体网络实现交互和共享,可以不受地域、场所的限制;也可以选择与培训社区的教师和其它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方式提升语言使用的能力。保护濒危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社区课程、语言教师、学习资源、教学方法与技术也应当随之变化并实现持续性发展。
(二)传播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语言承载着文化,而文化渗透在语言中,两者不可割裂,相辅相成。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东乡族主要的口头文学如民歌、叙事诗、传说、故事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东乡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的作品,用民族语言进行演绎和艺术作品加工,实现声音、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等综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成为一种保护濒危民族语言的有效形式。如东乡族传统叙述长诗《米拉尕黑》,描述了英俊的小伙子米拉尕黑历经千难万险,战胜强盗,与未婚妻找到一处乐土,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故事,其中丰富的语料和文化价值使之成为极具亲和力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媒介。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其拍摄成数字艺术作品,并借助新媒体的网络和传播优势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送,一方面更容易使本族群众更能产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以主体语言和民族语言同时进行的双语特色专题的形式介绍东乡族特色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和宗教建筑等,不但为身处不同地域的人们搭建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同时还可以平衡主体语言和民族语言的交流地位,减少主题语言对濒危民族语言的挤压作用,拓展东乡语使用范围,提高民族群众的使用频度。
(三)提高语言记录的数量与质量
作为一种濒危民族语言,东乡语由于没有文字使得其记载、保存和传承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同时为其文化的延续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而通过大量使用流媒体技术,对东乡族语言进行记录形成内容知识库并实现实时共享,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文字缺失给语言和文化的传承的不确定性。这种方式可以快捷、广泛的记录语言稍纵即逝的细节特征,极大的降低了濒危民族语言传承和保存的成本,并为民族语言研究和保护提供了详细的调查采集数据,为民族语言文献材料的积累提供了有效补充。利用新媒体对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記录、存档,保证语言记录的数量,还有利于进一步的注释、分析、研究濒危民族语言。在提高语言记录数量的同时,使用高清视频、音频技术,记录和保存语音和图像信息,最终达到评价濒危语言记录有效性的最好一级指标(5级),即有综合语法和词典,有广泛的长篇语料,有丰富的语言资料长流不断,有大量注释过的高质量的音像材料。
(四)建立区域性语言项目平衡双语教学
开设双语课程从而保证主体语言与民族语言平衡发展是大多数民族区域的语言政策。而在东乡地区也进行了类似的双语课程实践,如那勒寺小学开展了借助东乡语学习汉语的双语教学实验,以期达到平衡两种语言发展的目的。而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语言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使建立面向项目的民族区域课程教学体系帮助进一步平衡双语发展成为了可能。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制作基于新媒体的阶段性教学计划和内容,形成本地语言专家、双语教师、课程顾问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发掘民族语言在语音、构词、语法、句法上的特点,编写面向项目的课程教学阶段活动目标,内容包括课程教材、配套媒体素材及周边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借助新媒体平台鼓励民族语言资料的出版,进一步公布民族语言材料,为濒危民族语言创造多元传播环境,优化原始资料的共享和研究,提高双语教学活跃和有效程度,从应用和保护的角度为濒危民族语言注入交流的活力。双语制对民族语言发展的影响深远,并且多语言现象并不一定导致语言消亡,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多语言共存现象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各个民族和对语言多样性的认可,可以使语言更好呈现出表达与创造的活力。
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民族独有的智慧,而每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意味着又缺少了一样理解人类语言结构模式、功能以及世界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证据,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是全人类的损失。我们应当认识到,做好我国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不仅对民族发展、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在加强民族区域合作、建设包容性知识社会、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提供全民优质教育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就是保护人类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极为深远。源远流长的东乡族语言文化,留给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不管是古老的诗歌,绚丽的民俗,还是悠扬的经声,都需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使东乡民族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包萨仁.借词暗藏的效用探析——以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4).
[2] 马永峰.马兆熙.东乡语保护与研究思考[J].民族论坛.2015(3).
[3] 许鲜明.白碧波 .美国语言协作研究研习会及其对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4] 敏春芳.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东乡民族的语言转用[J].西北民族研究,2013(4).
[5] 曹建华.陈其斌.东乡族双语使用与教学的人类学调查与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11(10)
[6] 李智.殷微.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发展趋势及选题特点[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
[7] 余志鸿.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J].民族语文,1994(1)
[8] 孙宏开,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 国际专家会议: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保护规划.
[10] 玉溪师范学院濒危语言研究中心翻译组.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特设专家组.巴黎:2003.3.10-12.
关键词:东乡族 濒危语言保护 新媒体
作为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东乡民族语言传承了其所独有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和社会功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东乡民族所使用的东乡语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成为了一种濒危的民族语言,出现了汉语借词比例快速增长、语言转用加快、代际断层显著和语言传播环境萎缩等方面的问题。而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影响,并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东乡语使用现状
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东乡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东乡语是由成吉思汗西征带回的中亚一带的“撒尔塔人”(以突厥为主,还有波斯和阿拉伯人)接受当时的“官方语言”——蒙古语而形成的,保留了中世纪蒙古语的一些特点以及突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中的一些成分,并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有比较明显的突厥语底层印记。
2014年11月,甘肃省东乡县东乡族语言文字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启动,完成了约2430分钟(40.5小时)的视频资料,约3030分钟(50.5小时)音频资料,2280张图片资料,371份调查问卷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对东乡语言这一濒危语言进行的专项普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专家组关于濒危语言鉴定问题给出的9条参考指标,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活力分为6个层级的标准。根据实际普查数据对照专家组标准来看,东乡语的语言活力属于第3级,即“活力降低,已经显露濒危特征的语言”。
二、新媒体对东乡语发展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通常是主体语言扩展的原动力。尽管濒危语言的消失没有特定的影响范围,但是主体语言通过新媒体和新领域的广泛和深入使用,使得新媒体的发展对濒危语言的发展和演进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东乡语近期发展态势来看,新媒体对其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汉语借词比例快速增长、语言转用加快、代际断层显著和语言传播环境萎缩这四个方面。
(一)漢语借词比例攀升
经济的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媒体传播环境,使得东乡人与外界的接触更为密切,渴望接触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以外的广阔世界。大量基于汉语普通话表达的新鲜事物迅速被接受并不断融入东乡人的生产生活,这就使得他们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表达,但由于东乡语言固有词汇和语言发展机制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得不借助汉语对其语言进行完善,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汉语借词出现。
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采用音译、音译加注和半音译、半意译三种方式。汉语借词是除同源词之外东乡语中数量较多的词,新生事物几乎均用汉语借词表达。在新媒体发展之前,汉语借词比例不到20%,而2001年出版的《东乡语汉语词典》共收词条10800个,其中汉语借词就已经达到了34%,而随着之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自身需要,东乡语吸收汉语借词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今比例已急速上升到超过45%。
(二)语言转用情况显著
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人放弃使用母语而转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的现象称之为语言转用。东乡族60岁以上老人,生活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不会主动去使用新媒体,对外界了解有限,多数人会熟练的使用东乡语,甚至不会使用汉语,语言转用不明显。东乡族20-45岁群体广泛的与外界接触,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更能够与媒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汉语使用熟练,强于东乡语应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转用特征。
(三)代际断层影响语言活力
随着手机、网络、公共区域移动传媒的覆盖,大部分东乡族家庭中使用东乡语的父母辈、曾祖父母辈,他们对本族语言的认识发生变化,认为其交流场合有限,更希望他们的子孙能够与不同文化交流,以适应升学、外出工作的需要,本族语言也不再作为孩子们在家庭中学习的母语。最年轻的语言使用者就父母辈甚至曾祖父母辈,在这一阶段,父母可能对孩子讲本族语言,但是不需要用本族语言回应,再向下一阶段演进,孩子渐渐只能听懂个别本族语言甚至完全不懂。由于受外界影响使得东乡人对本族语言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代际之间语言传承出现断层,使得本族语言受到冲击,认同感逐步降低,交际活力缺失。
(四)语言传播环境被缩小
新媒体的交互性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两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能够畅所欲言并及时得到反馈。由于互动中主体语言和本民族语言的地位不均衡,在角色转换中会对本民族语言形成挤压作用,使得东乡语的使用场合被不断缩小、频率逐渐降低。
三、如何借助新媒体保护濒危民族语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全世界约6000种语言中,96%种语言的使用者只占到世界人口的4%,预计约半数种类的语言可能在21世纪末消亡。面对这一情况,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建立多层次语言培训社区、传播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提高语言记录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区域性语言项目平衡双语教学等方法推动濒危民族语言的培育和保护,实现与新媒体发展对民族语言消亡产生的消极作用形成对冲,并在新媒体视角下为濒危语言保护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多层次的语言基础培训社区
新媒体打破了媒介壁垒,使信息资源得以高效传播,面向的受众划分也更为细致。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优势和资源共享的特点,实现在以乡镇为单位的民族聚居区中建立多层次的语言基础培训社区,从而达到帮助濒危民族语言培育传播环境这一目的。该社区可以提供濒危民族语言的基础培训,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本族群众设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和目标,并根据群众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个体需求选择培训内容,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交际、民俗文化、民族文学艺术、常规宗教活动、语言讨论研究等不同方面,从而达到在不同的层面提高濒危民族语言认知水平的培训目标。
语言基础培训社区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泛的民族语言学习场所,将不同培训内容制作成详细的内容计划和流媒体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以通过语言基础虚拟社区和新媒体网络实现交互和共享,可以不受地域、场所的限制;也可以选择与培训社区的教师和其它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方式提升语言使用的能力。保护濒危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社区课程、语言教师、学习资源、教学方法与技术也应当随之变化并实现持续性发展。
(二)传播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语言承载着文化,而文化渗透在语言中,两者不可割裂,相辅相成。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东乡族主要的口头文学如民歌、叙事诗、传说、故事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东乡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的作品,用民族语言进行演绎和艺术作品加工,实现声音、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等综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成为一种保护濒危民族语言的有效形式。如东乡族传统叙述长诗《米拉尕黑》,描述了英俊的小伙子米拉尕黑历经千难万险,战胜强盗,与未婚妻找到一处乐土,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故事,其中丰富的语料和文化价值使之成为极具亲和力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媒介。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其拍摄成数字艺术作品,并借助新媒体的网络和传播优势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送,一方面更容易使本族群众更能产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以主体语言和民族语言同时进行的双语特色专题的形式介绍东乡族特色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和宗教建筑等,不但为身处不同地域的人们搭建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同时还可以平衡主体语言和民族语言的交流地位,减少主题语言对濒危民族语言的挤压作用,拓展东乡语使用范围,提高民族群众的使用频度。
(三)提高语言记录的数量与质量
作为一种濒危民族语言,东乡语由于没有文字使得其记载、保存和传承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同时为其文化的延续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而通过大量使用流媒体技术,对东乡族语言进行记录形成内容知识库并实现实时共享,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文字缺失给语言和文化的传承的不确定性。这种方式可以快捷、广泛的记录语言稍纵即逝的细节特征,极大的降低了濒危民族语言传承和保存的成本,并为民族语言研究和保护提供了详细的调查采集数据,为民族语言文献材料的积累提供了有效补充。利用新媒体对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記录、存档,保证语言记录的数量,还有利于进一步的注释、分析、研究濒危民族语言。在提高语言记录数量的同时,使用高清视频、音频技术,记录和保存语音和图像信息,最终达到评价濒危语言记录有效性的最好一级指标(5级),即有综合语法和词典,有广泛的长篇语料,有丰富的语言资料长流不断,有大量注释过的高质量的音像材料。
(四)建立区域性语言项目平衡双语教学
开设双语课程从而保证主体语言与民族语言平衡发展是大多数民族区域的语言政策。而在东乡地区也进行了类似的双语课程实践,如那勒寺小学开展了借助东乡语学习汉语的双语教学实验,以期达到平衡两种语言发展的目的。而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语言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使建立面向项目的民族区域课程教学体系帮助进一步平衡双语发展成为了可能。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制作基于新媒体的阶段性教学计划和内容,形成本地语言专家、双语教师、课程顾问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发掘民族语言在语音、构词、语法、句法上的特点,编写面向项目的课程教学阶段活动目标,内容包括课程教材、配套媒体素材及周边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借助新媒体平台鼓励民族语言资料的出版,进一步公布民族语言材料,为濒危民族语言创造多元传播环境,优化原始资料的共享和研究,提高双语教学活跃和有效程度,从应用和保护的角度为濒危民族语言注入交流的活力。双语制对民族语言发展的影响深远,并且多语言现象并不一定导致语言消亡,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多语言共存现象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各个民族和对语言多样性的认可,可以使语言更好呈现出表达与创造的活力。
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民族独有的智慧,而每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意味着又缺少了一样理解人类语言结构模式、功能以及世界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证据,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是全人类的损失。我们应当认识到,做好我国濒危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不仅对民族发展、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在加强民族区域合作、建设包容性知识社会、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提供全民优质教育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就是保护人类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极为深远。源远流长的东乡族语言文化,留给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不管是古老的诗歌,绚丽的民俗,还是悠扬的经声,都需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使东乡民族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包萨仁.借词暗藏的效用探析——以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4).
[2] 马永峰.马兆熙.东乡语保护与研究思考[J].民族论坛.2015(3).
[3] 许鲜明.白碧波 .美国语言协作研究研习会及其对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4] 敏春芳.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东乡民族的语言转用[J].西北民族研究,2013(4).
[5] 曹建华.陈其斌.东乡族双语使用与教学的人类学调查与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11(10)
[6] 李智.殷微.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发展趋势及选题特点[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
[7] 余志鸿.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J].民族语文,1994(1)
[8] 孙宏开,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 国际专家会议: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保护规划.
[10] 玉溪师范学院濒危语言研究中心翻译组.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特设专家组.巴黎:2003.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