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中,原来我校是学生各自报选题,人员分散,学生各自为政,独立操作,这样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此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研究的压力。
【关键词】 指导;学生;分组
I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how do the coach pupils group
Zhang Yan
【Abstract】 I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curriculum’s development, my school is originally the student respective newspaper selected topic, the personnel is scattered, the student does things their own way, independent operation, although like this has exercised student’s independent beginning ability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but this procedure increased student’s burden and the research pressure imperceptibly.
【Key words】 Instruction; Student; Grouping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5条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我校自2000年开始开设这一课程,经过逐步探索,在各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认为学生是这一课程的直接活动者,以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做的比较成功,现就研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分组做一阐释。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中,原来我校是学生各自报选题,人员分散,学生各自为政,独立操作,这样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此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研究的压力。而有些自身研究能力差的学生独自也无法完成课题,所以面对这种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尴尬,我们就尝试在各班进行分组,形成组员结合,互相协助,共同来完成一个小组研究的课题。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发生后,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在自己原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又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进行分组建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经过分组后,小组成员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建构课题结论,从而使各组的课题都能得以完成。
分组具有哪些必要性呢?
其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中进行分组可以实现学生团队的分工合作。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按课题需要进行分组,小组同学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组建小组,小组同学分别承担本组的相应工作:擅长收集资料的同学负责收集资料,擅长电脑的同学负责制作幻灯片,擅长实验的同学进行实验论证,擅长分析的同学负责分析和总结成果。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承担一定的工作,做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各组同学的课题要做完,也需要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互相帮助。所以,在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有分工,也有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作战精神从中便可得以培养。
其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中进行分组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
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需要按学期进行,每学期完成一个课题,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完成课题总共要修够15个学分。而我校学生的平时学业压力比较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少,所以在时间紧缺的情况下,只凭个人力量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无异于一步登天,而小组的力量则充分显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每组的组员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相互督促,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困难,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其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中进行分组可以有利于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课程中的一门课程,要对学生每学期的过程性表现和最终表现做出评价,怎样评价学生才是比较有效的?如果像以前不分组时,教师给每个班的每位学生做评价,就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比较繁琐。我校研究性学习专人教师授课均为平行班,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均为14个班,周课时为7课时,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此做法显然需要改进。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做结题评价时,以组为单位来实施评价的办法则改变了以往评价的不足,既方便教师又方便学生,达到双赢。
小组活动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小组形式参与。要使小组活动真正具有合作性,必须具备五个要素:(a)学生之间清晰明显的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b)经常的小组评价;(c)促进学习成果的组员间交流;(d)个体任务和职责明确;(e)频繁使用的人际和小组社交技能。
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分组的形式是什么呢,怎样建构小组呢。在我校,原则上以5-8人为一组,如果课题需要人数有变化的,则可适当增加或减少。
分组的办法:学生自由结合、兴趣互补;教师统筹、个别分流。
研究性学习分组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在各班进行,一般情况下不赞成学生跨班分组。由学生根据共同的关注热点,自由结合为小组。例如关注“实验室怎样肥皂”的几位同学根据兴趣热点自愿结合成为一个小组,在我校布丽燕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意识,有的同学负责做实验,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数据,有的同学负责分析统计数据,有的同学负责总结汇报。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课题,做到了对这一课题的充分研究,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最终这一课题小组被评为我校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小组。
在学生自由结合的基础上,教师应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全班分组进行宏观统筹:其一是考虑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人数低于5人或人数超出8人过于庞大的都需要调整。我任教的高二年级有一个班分组的情况是:全班总人数72人,共分6个组,每组人数都达到十几人,这样庞大的小组中有些同学会徒有虚名,什么也不干,想干也无事可干。所以人数是教师在衡量分组时的一个依据。其二是考虑小组组员能力的搭配: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如果学生自由结合的几人在小组课题研究中的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低,那么可以考虑将这组的同学与其他小组的同学适当进行调整。其三是考虑个别未分到组中的同学:这一个两个同学由于在班中人缘差,或由于没有找到共同研究热点的同学暂未分进小组,教师要根据全班分组的情况把这些零散的几个同学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分流到需要补充人员的小组中去。
分组方法的改进:
研究性学习分组是研究性学习开展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笔者根据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经验,想到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其一:分组前教师应在所在班级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充分指导:包括讲解研究性分组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包括人数划定等注意事项都要向学生做一说明。
其二:分组要达到最优化:做到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分组的形式是小组,各组设定一名小组长,其他为组员,小组长要统领全组同学密切配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要以团队合作来体现小组效率;分组的功效是人人有责,人人尽心,取得研究成果,以实现小组的研究效率的最优化。小组合作的基础是小组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工作,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同时,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活动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共同活动目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也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
其三:对分组的每个小组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在做评价时既要考虑研究过程中的课题小组的活动,也要考虑小组获得的研究成果;既要考虑小组中个别同学的表现,更要考虑小组中全体同学的整体表现。在小组活动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所以在评价小组活动时,评价的对象是小组而非个人,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小组归属感,有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例如: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结题时我就倡导最好全组的同学都上,不要成为个别同学唱独角戏,以免削弱小组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评价的形式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最终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评价的合理和科学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中对指导学生分组的有关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下面,我想用我校2012届学子的话作为结尾:“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团结同学,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平凡的经历。”“众人拾柴火焰高,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地完成,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弥补,让工作效率更高。”“在本次合作过程中,我了解到合作是解决很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分组合作的感受也是我在新课改中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P185
[2] 《教育新理念》.P116
【关键词】 指导;学生;分组
I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how do the coach pupils group
Zhang Yan
【Abstract】 I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curriculum’s development, my school is originally the student respective newspaper selected topic, the personnel is scattered, the student does things their own way, independent operation, although like this has exercised student’s independent beginning ability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but this procedure increased student’s burden and the research pressure imperceptibly.
【Key words】 Instruction; Student; Grouping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5条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我校自2000年开始开设这一课程,经过逐步探索,在各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认为学生是这一课程的直接活动者,以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做的比较成功,现就研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分组做一阐释。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中,原来我校是学生各自报选题,人员分散,学生各自为政,独立操作,这样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此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研究的压力。而有些自身研究能力差的学生独自也无法完成课题,所以面对这种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尴尬,我们就尝试在各班进行分组,形成组员结合,互相协助,共同来完成一个小组研究的课题。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发生后,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在自己原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又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进行分组建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经过分组后,小组成员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建构课题结论,从而使各组的课题都能得以完成。
分组具有哪些必要性呢?
其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中进行分组可以实现学生团队的分工合作。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按课题需要进行分组,小组同学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组建小组,小组同学分别承担本组的相应工作:擅长收集资料的同学负责收集资料,擅长电脑的同学负责制作幻灯片,擅长实验的同学进行实验论证,擅长分析的同学负责分析和总结成果。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承担一定的工作,做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各组同学的课题要做完,也需要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互相帮助。所以,在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有分工,也有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作战精神从中便可得以培养。
其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中进行分组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
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需要按学期进行,每学期完成一个课题,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完成课题总共要修够15个学分。而我校学生的平时学业压力比较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少,所以在时间紧缺的情况下,只凭个人力量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无异于一步登天,而小组的力量则充分显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每组的组员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相互督促,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困难,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其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中进行分组可以有利于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课程中的一门课程,要对学生每学期的过程性表现和最终表现做出评价,怎样评价学生才是比较有效的?如果像以前不分组时,教师给每个班的每位学生做评价,就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比较繁琐。我校研究性学习专人教师授课均为平行班,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均为14个班,周课时为7课时,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此做法显然需要改进。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做结题评价时,以组为单位来实施评价的办法则改变了以往评价的不足,既方便教师又方便学生,达到双赢。
小组活动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小组形式参与。要使小组活动真正具有合作性,必须具备五个要素:(a)学生之间清晰明显的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b)经常的小组评价;(c)促进学习成果的组员间交流;(d)个体任务和职责明确;(e)频繁使用的人际和小组社交技能。
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分组的形式是什么呢,怎样建构小组呢。在我校,原则上以5-8人为一组,如果课题需要人数有变化的,则可适当增加或减少。
分组的办法:学生自由结合、兴趣互补;教师统筹、个别分流。
研究性学习分组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在各班进行,一般情况下不赞成学生跨班分组。由学生根据共同的关注热点,自由结合为小组。例如关注“实验室怎样肥皂”的几位同学根据兴趣热点自愿结合成为一个小组,在我校布丽燕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意识,有的同学负责做实验,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数据,有的同学负责分析统计数据,有的同学负责总结汇报。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课题,做到了对这一课题的充分研究,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最终这一课题小组被评为我校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小组。
在学生自由结合的基础上,教师应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全班分组进行宏观统筹:其一是考虑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人数低于5人或人数超出8人过于庞大的都需要调整。我任教的高二年级有一个班分组的情况是:全班总人数72人,共分6个组,每组人数都达到十几人,这样庞大的小组中有些同学会徒有虚名,什么也不干,想干也无事可干。所以人数是教师在衡量分组时的一个依据。其二是考虑小组组员能力的搭配: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如果学生自由结合的几人在小组课题研究中的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低,那么可以考虑将这组的同学与其他小组的同学适当进行调整。其三是考虑个别未分到组中的同学:这一个两个同学由于在班中人缘差,或由于没有找到共同研究热点的同学暂未分进小组,教师要根据全班分组的情况把这些零散的几个同学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分流到需要补充人员的小组中去。
分组方法的改进:
研究性学习分组是研究性学习开展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笔者根据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经验,想到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其一:分组前教师应在所在班级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充分指导:包括讲解研究性分组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包括人数划定等注意事项都要向学生做一说明。
其二:分组要达到最优化:做到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分组的形式是小组,各组设定一名小组长,其他为组员,小组长要统领全组同学密切配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要以团队合作来体现小组效率;分组的功效是人人有责,人人尽心,取得研究成果,以实现小组的研究效率的最优化。小组合作的基础是小组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工作,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同时,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活动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共同活动目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也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
其三:对分组的每个小组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在做评价时既要考虑研究过程中的课题小组的活动,也要考虑小组获得的研究成果;既要考虑小组中个别同学的表现,更要考虑小组中全体同学的整体表现。在小组活动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所以在评价小组活动时,评价的对象是小组而非个人,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小组归属感,有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例如: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结题时我就倡导最好全组的同学都上,不要成为个别同学唱独角戏,以免削弱小组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评价的形式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最终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评价的合理和科学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中对指导学生分组的有关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下面,我想用我校2012届学子的话作为结尾:“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团结同学,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平凡的经历。”“众人拾柴火焰高,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地完成,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弥补,让工作效率更高。”“在本次合作过程中,我了解到合作是解决很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分组合作的感受也是我在新课改中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P185
[2] 《教育新理念》.P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