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能力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众多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们既抓双基,又着重发展学生智力、思维、思想认识水平,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在这些方面已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并有很多精辟的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95-01
语文能力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众多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们既抓双基,又着重发展学生智力、思维、思想认识水平,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在这些方面已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并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在此我仅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学会自学的角度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 “疑”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疑问”的产生,激起他们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了。
二 “疑”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般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这“愤”、“悱”状态,可以由教师根据经验来猜测,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与这些途径相比较,由学生质"疑",则更为直接、准确。
三 学会质疑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见疑、质疑、思疑、释疑组成的。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见疑和质疑的能力。疑是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 不会质疑,连“门”都找不着,自然是永远也入不了知识的大门。对学生来说,读了课文能提出问题,其实也就是他们揣摩课文语言文字、思考课文内容思想的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些“疑”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阶梯。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从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阅读教学也必须重过程。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结论,而是获得这些知识、结论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自己走过一段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路。一个善教者,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引起解决问题的兴而越学越深。
四 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站长统计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
这“三处”为: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②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③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
这三点为:①对题目要质疑;②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③对写法要质疑。
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五 巧妙设问,导疑有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疑,对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师教每篇课文,总要提出很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章,老师的提问,实际是老师给学生“设疑”,让学生按照这些“疑”去学习、思考,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把每个问题写具体的。老师的提问要准确、恰当、有规律可循,因为学生不但通过老师的“设疑”解决了知识,也从老师"设疑"的示范作用中学到了怎样去设疑。
六 灵活应对,释疑有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的最终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途径,释疑得体就很重要。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疑问应尽可能地给予答复。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必须在课堂上答复,对于一些个别同学缺乏代表性的疑问,或过于琐碎的问题可在课后个别答复。如果是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提出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同时可要求他们先存疑,在下面的学习中力求解疑;若是同学讨论后能释的疑,可将这类疑交给大家讨论,使之成为大家的疑,然后讨论解答;如果是因老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的一些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教师应更好地把握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分析学生的问题,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更要灵活合理处理,或存疑,或放至课后解决,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线,切忌放野马。对学生没有提出而又必须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向学生问难,做到既鼓励学生质疑,又有条理、有重点地讲清课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95-01
语文能力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众多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们既抓双基,又着重发展学生智力、思维、思想认识水平,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在这些方面已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并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在此我仅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学会自学的角度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 “疑”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疑问”的产生,激起他们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了。
二 “疑”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般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这“愤”、“悱”状态,可以由教师根据经验来猜测,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与这些途径相比较,由学生质"疑",则更为直接、准确。
三 学会质疑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见疑、质疑、思疑、释疑组成的。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见疑和质疑的能力。疑是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 不会质疑,连“门”都找不着,自然是永远也入不了知识的大门。对学生来说,读了课文能提出问题,其实也就是他们揣摩课文语言文字、思考课文内容思想的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些“疑”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阶梯。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从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阅读教学也必须重过程。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结论,而是获得这些知识、结论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自己走过一段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路。一个善教者,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引起解决问题的兴而越学越深。
四 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站长统计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
这“三处”为: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②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③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
这三点为:①对题目要质疑;②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③对写法要质疑。
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五 巧妙设问,导疑有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疑,对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师教每篇课文,总要提出很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章,老师的提问,实际是老师给学生“设疑”,让学生按照这些“疑”去学习、思考,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把每个问题写具体的。老师的提问要准确、恰当、有规律可循,因为学生不但通过老师的“设疑”解决了知识,也从老师"设疑"的示范作用中学到了怎样去设疑。
六 灵活应对,释疑有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的最终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途径,释疑得体就很重要。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疑问应尽可能地给予答复。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必须在课堂上答复,对于一些个别同学缺乏代表性的疑问,或过于琐碎的问题可在课后个别答复。如果是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提出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同时可要求他们先存疑,在下面的学习中力求解疑;若是同学讨论后能释的疑,可将这类疑交给大家讨论,使之成为大家的疑,然后讨论解答;如果是因老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的一些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教师应更好地把握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分析学生的问题,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更要灵活合理处理,或存疑,或放至课后解决,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线,切忌放野马。对学生没有提出而又必须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向学生问难,做到既鼓励学生质疑,又有条理、有重点地讲清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