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导学变“灌”为“导”,以“导”促“学”,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效结合,改变了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演示实验过程、组织实验操作等策略组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实验导学;化学实验;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7601
实验导学是指教师以实验为手段组织教学内容,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其着眼点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变“灌”为“导”,导学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有效迁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探究思维;组织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提升应用意识。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情引趣
化学实验集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于一体,在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知识,诱发学生通过思维加工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制取方法等。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以视频展示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分别展示了木炭、蜡烛、铁丝、镁带、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食物腐烂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有的比较剧烈,如燃烧;有的则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如植物的新陈代谢、食物的腐烂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创设实验情境,将学生置于直观、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总结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在思维加工的过程,即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将新知纳入已有知识系统的过程,该过程深化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演示实验过程,启发思维
知识的习得、规律的掌握从来都不取决于教师机械式的讲解,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化学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质疑、探究、推理,并从中探寻规律,突破难点,发挥教师点拨、解惑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可分别演示以下三个实验:(1)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粉笔;(2)点燃两只蜡烛,其中一只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不留缝隙;(3)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无烟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燃烧需要的條件。学生分别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三个条件。紧接着,教师演示实验(4):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结论。教学中,教师借助演示实验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并从中探寻化学规律,从而将新的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组织实验操作,内化新知
学习是一个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化学实验操作则是学生实现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化学知识和原理,可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化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酸碱性检测的方法,并了解溶液酸碱性与pH值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用比色法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分别让学生测定醋酸、稀盐酸、稀NaOH溶液、石灰水、果酸、食盐水等待测溶液的酸碱性。其方法是,将pH试纸放在载玻片上,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以上待测溶液,并将其点在pH试纸上,仔细观察试纸的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对,从中得出待测溶液的pH值。当pH=7时,溶液呈中性;当pH<7时,溶液呈酸性;当pH>7时,溶液呈碱性。操作中,每组学生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实验操作、读数、填表、找规律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得出:盐酸、醋酸和果酸pH值小于7,呈酸性;稀NaOH溶液、石灰水pH值大于7,呈碱性;食盐水pH等于7,呈中性。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强化了学生对溶液酸碱性与pH值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实验导学既注重教学结果,也注重教学过程,既重视教师的引导,也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知识的习得,既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验导学;化学实验;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7601
实验导学是指教师以实验为手段组织教学内容,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其着眼点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变“灌”为“导”,导学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有效迁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探究思维;组织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提升应用意识。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情引趣
化学实验集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于一体,在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知识,诱发学生通过思维加工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制取方法等。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以视频展示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分别展示了木炭、蜡烛、铁丝、镁带、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食物腐烂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有的比较剧烈,如燃烧;有的则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如植物的新陈代谢、食物的腐烂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创设实验情境,将学生置于直观、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总结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在思维加工的过程,即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将新知纳入已有知识系统的过程,该过程深化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演示实验过程,启发思维
知识的习得、规律的掌握从来都不取决于教师机械式的讲解,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化学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质疑、探究、推理,并从中探寻规律,突破难点,发挥教师点拨、解惑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可分别演示以下三个实验:(1)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粉笔;(2)点燃两只蜡烛,其中一只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不留缝隙;(3)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无烟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燃烧需要的條件。学生分别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三个条件。紧接着,教师演示实验(4):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结论。教学中,教师借助演示实验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并从中探寻化学规律,从而将新的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组织实验操作,内化新知
学习是一个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化学实验操作则是学生实现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化学知识和原理,可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化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酸碱性检测的方法,并了解溶液酸碱性与pH值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用比色法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分别让学生测定醋酸、稀盐酸、稀NaOH溶液、石灰水、果酸、食盐水等待测溶液的酸碱性。其方法是,将pH试纸放在载玻片上,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以上待测溶液,并将其点在pH试纸上,仔细观察试纸的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对,从中得出待测溶液的pH值。当pH=7时,溶液呈中性;当pH<7时,溶液呈酸性;当pH>7时,溶液呈碱性。操作中,每组学生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实验操作、读数、填表、找规律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得出:盐酸、醋酸和果酸pH值小于7,呈酸性;稀NaOH溶液、石灰水pH值大于7,呈碱性;食盐水pH等于7,呈中性。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强化了学生对溶液酸碱性与pH值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实验导学既注重教学结果,也注重教学过程,既重视教师的引导,也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知识的习得,既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