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和谐性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实现和谐进步和全面发展,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和谐性 思政教育 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国际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不断冲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原则,大力构建和谐性思政教育,引领学生实现和谐进步和全面发展。
一、坚持人性化原则,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坚持人性化原则,就是要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这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就是以平等、平和、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对方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维护其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自我决策权。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对社会评价的渴望。满足尊重的需要会给人带来快乐、信心和力量,相反则导致自卑和痛苦。可见,尊重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先决条件。理解学生,要在熟悉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之后再去把握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强加于对方,不以权力或权威来命令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理解是沟通师生之间思想和感情的桥梁,教师只有理解学生,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掘学生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如果学生不是心悦诚服地接受引导,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关心学生,主要是指诚恳热情地给学生以精神上的关怀和温暖。诚恳体现的是真,热情体现的是善,只有真与善才能触动学生、感染学生。“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体贴入微的关怀可以使人走出悲伤,充满激情的鼓励可以使人获得自信。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迫切需要的不是经济援助,而是友谊、信任和支持。帮助学生,就是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和愿望,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服务,把解决生活问题作为解决思想问题的前提。
二、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统一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和沟通模式的飞速进步,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越发显著,思想活跃的高职学生尤其如此。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自由个性的巨大价值,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现实中具体的人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人,他们既有作为人的本质的一般普遍性,又有相对的特殊性。特定家庭环境中成长和生活的经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对其成年后的社会性存在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按照个性化原则来综合分析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文化层次和道德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和使用适应个人特点的工作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克服教学方式简单机械的缺陷,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坚持个性化原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知”作为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念,能指导学生做正确的事。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要加强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与科学意识的巩固,使他们摆脱迷信和盲从,理性地判断是非善恶。其次,“情”是指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人作为精神性的高级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各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人的情感和心理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思政教育者要以个性化原则推动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地完善人格,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学会自尊、自爱、自重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都是熱爱美、追求美并渴望拥有美和享受美的,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感悟、体验和谐社会的美好。再次,“意”是一种意向,是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时对自身实践行为的自觉选择和反思。它的进步意味着个人逐渐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指导自己正确地做事。知、情、意三者的有机统一保证了学生的身心和谐,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身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开拓进取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坚持生活化原则,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和谐提升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情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和引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等遍布于学生生活各个方面的载体,运用相对隐蔽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所谓相对隐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在无意识间获得积极的思想观念,避免因直接说教而引起的反感和排斥。这不仅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以自身的正面言行做出表率,引领学生主动效仿,使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更趋合理。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具体工作中精心选择和设计环境,通过集体劳动、参观旅游、体育比赛和其他社会活动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如沐春风、如饮甘泉的精神状态下自觉地接受正面的思想和理论,和谐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四、坚持社会化原则,促进学生社会关系的和谐丰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内容。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理解为抽象的人,并且强调要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生存和发展同人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相联系。他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阶段就开始广泛接触社会,而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学生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准确认识社会现实,正确处理和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对高职院校和谐性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坚持社会化原则,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以社会性教育来培育学生现代化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理性精神。同时,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主动完善知识体系、拓展社会联系,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关系逐步和谐丰富,进而成长为能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握自身命运、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国家进步、诠释人生意义的独立个体。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和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报,2002-11-18(3).
[3]娄先革.高校思政理论实现和谐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关键词:和谐性 思政教育 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国际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不断冲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原则,大力构建和谐性思政教育,引领学生实现和谐进步和全面发展。
一、坚持人性化原则,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坚持人性化原则,就是要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这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就是以平等、平和、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对方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维护其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自我决策权。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对社会评价的渴望。满足尊重的需要会给人带来快乐、信心和力量,相反则导致自卑和痛苦。可见,尊重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先决条件。理解学生,要在熟悉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之后再去把握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强加于对方,不以权力或权威来命令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理解是沟通师生之间思想和感情的桥梁,教师只有理解学生,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掘学生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如果学生不是心悦诚服地接受引导,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关心学生,主要是指诚恳热情地给学生以精神上的关怀和温暖。诚恳体现的是真,热情体现的是善,只有真与善才能触动学生、感染学生。“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体贴入微的关怀可以使人走出悲伤,充满激情的鼓励可以使人获得自信。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迫切需要的不是经济援助,而是友谊、信任和支持。帮助学生,就是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和愿望,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服务,把解决生活问题作为解决思想问题的前提。
二、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统一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和沟通模式的飞速进步,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越发显著,思想活跃的高职学生尤其如此。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自由个性的巨大价值,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现实中具体的人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人,他们既有作为人的本质的一般普遍性,又有相对的特殊性。特定家庭环境中成长和生活的经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对其成年后的社会性存在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按照个性化原则来综合分析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文化层次和道德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和使用适应个人特点的工作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克服教学方式简单机械的缺陷,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坚持个性化原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知”作为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念,能指导学生做正确的事。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要加强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与科学意识的巩固,使他们摆脱迷信和盲从,理性地判断是非善恶。其次,“情”是指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人作为精神性的高级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各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人的情感和心理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思政教育者要以个性化原则推动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地完善人格,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学会自尊、自爱、自重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都是熱爱美、追求美并渴望拥有美和享受美的,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感悟、体验和谐社会的美好。再次,“意”是一种意向,是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时对自身实践行为的自觉选择和反思。它的进步意味着个人逐渐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指导自己正确地做事。知、情、意三者的有机统一保证了学生的身心和谐,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身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开拓进取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坚持生活化原则,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和谐提升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情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和引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等遍布于学生生活各个方面的载体,运用相对隐蔽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所谓相对隐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在无意识间获得积极的思想观念,避免因直接说教而引起的反感和排斥。这不仅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以自身的正面言行做出表率,引领学生主动效仿,使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更趋合理。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具体工作中精心选择和设计环境,通过集体劳动、参观旅游、体育比赛和其他社会活动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如沐春风、如饮甘泉的精神状态下自觉地接受正面的思想和理论,和谐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四、坚持社会化原则,促进学生社会关系的和谐丰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内容。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理解为抽象的人,并且强调要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生存和发展同人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相联系。他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阶段就开始广泛接触社会,而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学生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准确认识社会现实,正确处理和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对高职院校和谐性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坚持社会化原则,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以社会性教育来培育学生现代化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理性精神。同时,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主动完善知识体系、拓展社会联系,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关系逐步和谐丰富,进而成长为能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握自身命运、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国家进步、诠释人生意义的独立个体。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和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报,2002-11-18(3).
[3]娄先革.高校思政理论实现和谐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