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中国食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既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吃饱,更重要的是要吃好。这就要求未来的烹饪工作者不仅要会烹调制作,还应该会创新菜肴、会营养配餐,同时懂得食品安全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对企业生存、对烹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烹调工艺与营养(西餐烹调)专业要把《食品营养与安全》这门专业基础课学好。
  一、《食品营养与安全》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特点,熟悉营养学基础知识,比如七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膳食来源和推荐摄入量,掌握营养配餐的方法;熟悉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掌握HACCP控制食品安全的过程。
  2.技能目标。能够为普通人或特定人群进行营养配餐;能够按照需求选择食物原料,并搭配食物原料;能够确定餐饮食品经营流程,协助企业食品安全人员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知道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具有营养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明确健康饮食、合理烹调的重要性及食品安全对于餐饮企业的重要性。
  二、《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育人目标
  希望通过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达到不仅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中国的烹饪文化、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中国的烹饪、饮食、历史文化,以此来激发起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很大一部分同学会从事餐饮或相关行业,这些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行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在本课程教学中要突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具有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把食品安全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素养中。
  三、《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从修订课程标准、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教学体系,注重过程考核,打造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努力构筑立体、优质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体系。
  1.修订课程标准。《食品营养与安全》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共60学时,分为营养学基础、膳食结构、各类食品营养价值、食品安全基础知识、食谱编制、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六个模块。要深挖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触点,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食品营养与安全》属于专业理论课,而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不喜欢理论课,更容易被需要动手能力的实操课所吸引。因此,在《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中应该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结合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重新修改授课教案和课件,使得教学载体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元素。(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比如云班课、职教云平台、雨课堂、希沃白板、薄荷营养师等教学平台或APP,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行动导向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3.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方式。(1)通过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方式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时,如果涉及到《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孙思邈、袁隆平等内容,可以引入历史文化素养、工匠精神、社会主义价值观、辩证法等内容。通过食品安全警示案例、兴新食尚讲座,将特定专题嵌入到相关内容中,培养学生重视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和懂得感恩的品质。在讲授蛋白质中限制性氨基酸的内容时,引入“木桶效应”理论,号召学生在学习和今后工作中取长补短,提高效率。在讲授营养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分享企业实践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渗透人际沟通交往的技巧,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2)建立案例库,提高德育功能。结合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点,调动学生一起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案例,比如增强文化自信的营养历史方面的内容、具有警示作用的食品安全案例和体现工匠精神、刻苦钻研的榜样事迹等,通过案例库的建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把理论学习有效地融入到实践中,使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感兴趣,并且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做好德育工作。
  4.打造优质教学团队。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缺少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可在《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团队中引入思政教师顾问。将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相结合,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5.注重过程考核。《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宜采用模块教学,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的监督,并在评价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德育效果”观测点。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比如综合问题、开放问题、个性化评价、团队合作评价等,建立开放、宽松的过程评价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四、《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预期效果
  教师通过发掘和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育人的理念巧妙融合其中,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和方向。
  通过《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讲授营养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营养素养,结合现实中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使《食品营养与安全》学风有明显提升,培育具有红色基因、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科学道义、法治理念的合格大学生。(基金项目: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项课题:专业课中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探究与实践——以《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2020SZ-YB04)。)


  作者简介:伟宁(1984-),副教授,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烹饪营养、食品安全。
其他文献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做好优质人才的培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行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工作还需持续推动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融合,打造系统化的人才教育体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专業人才培养也要把握时代特性,对焦社会实际人才需求,促进教育与行业、教育与时代的高度融
中职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初中级的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某项技能,是针对专门的岗位进行人才教育的模式。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侧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借助行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某种知识和技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行為导向
油脂精炼是玉米油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艺,对于玉米油的生产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玉米油精炼过程中,主要是以玉米原油作为主要的原料,然后完成中和、脱色、脱蜡、脱臭综合加工工艺,从而实现玉米油营养质量的提升。精炼玉米油的生产过程,不仅会影响到玉米油的营养指标,还会造成玉米油品质下降等问题。以下是本文研究中新式精炼加工技术与传统玉米油加工工艺的营养及风险指标对比,证明了新式精炼加工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玉
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学生基础薄弱,思维逻辑、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活动,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升,而且多元化的比赛形式,也为中职教师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对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师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虽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在很多高校开设,但是由于该专业是新型学科,尚存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完善人才培养方
《食品加工技术》作为高职高专食品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有必要对《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及实践考核方法进行深度改革。  一、现有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根据福建省闽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确定的,主要的实践加工项目包括闽北特色农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姓花名娇的美丽、孝顺女孩为了救治重病的父亲上山去找药。她经白胡子老者指点,历经千难万险才从虎豹护卫的神山上找到一种香料,将其拌入菜中救治了父亲。后来,患此病的人越来越多,而香料又被虎豹毁了,最后花娇修炼成仙化作香料树,救活了许多人。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这棵树叫作“花娇”。时间久了之后,人们便渐渐地把“娇”写成了“椒”。  花椒的使用历史悠久  花椒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
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深化改革力度,强调和鼓励院校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搭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桥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和运用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胡贤民、王帅等分别对高职和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为笔者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提供了参考依据。  科学、合理、高效地建立和运用好教学实训基地对高职教育教学
烹饪专业是高职院校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烹饪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训机会,但由于烹饪专业的特点,传统的高强度训练式的实训教学不仅会让学生疲惫不堪,学校也会出现大量材料浪费,材料回收、处理困难等情况。因此,寻找更适合当今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实训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虚拟仿真教学或许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传统烹饪实训教学现状  传统的烹饪实训教学离不开讲、演、练、品、评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