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所需掌握的几个重要方面。其中写作一直以来被看作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初步接触写作,且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很容易对写作充满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进而不断促进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教师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以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为依据,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进行一番个人看法的阐述,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动机;丰富形式;培养观察力;加强指导
写作是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乃至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反过来,写作又能促进学生这些能力的提升,因而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常常因缺乏对写作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而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教师关注的话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究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灵感和潜能的激发,以及写作兴趣的培养,从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写作世界。
一、丰富作文教学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活跃的思维,因而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从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征出发,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写作教学,利用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特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从而为高质量写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例如,以《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为例,文章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及它们冬天向黄海之滨迁徙的习性,意在引发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并向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完成课文知识的讲解活动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谈谈自己眼中的丹顶鹤形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丹顶鹤的有关资料,如丹顶鹤高雅、美丽的外形,引吭高歌、展翅高飞的形象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影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便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如此,通过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潜能,为写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
二、注重观察力的培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写作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机、活力可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导致在写作时经常因缺乏对特定事物的认识而难以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鉴于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进作文中,从中付诸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写出内容丰富、情感充沛的文章来。
例如,以《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为例,文章紧扣“欢乐”这一主题,描述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将人们过节时的欢乐心情及泼水节的风俗习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地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泼水节的欢乐场景的,并让学生认识到作者之所以对泼水节的热闹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有趣,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及深刻领悟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也应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不断丰富自己写作的素材。并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节日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将与这一节日有关的习俗描述出来。如此,便使学生认识到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感,为学生更好地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培养写作技巧
纵观现如今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写出的文章逻辑混乱、毫无章法可言,因而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文章入手,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写作构思、写作顺序等,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信手拈来,写出文笔流畅、独具特色的好文章来。
例如,以《孔繁森》这篇课文为例,文章通过对孔繁森抚养孤儿生动事迹的描写,赞扬了孔繁森的高尚品質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先对孔繁森的身份做了介绍,即他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接下来描写了他援助、抚养孤儿的事迹,文章脉络清晰,语言也十分感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向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并让学生认真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如此,便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总之,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及写作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作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巧妙、合理设置作文教学,摆脱以往单一、固化写作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枯燥的写作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为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从金梅.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学周刊,2014
[2]徐文娟.关于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动机;丰富形式;培养观察力;加强指导
写作是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乃至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反过来,写作又能促进学生这些能力的提升,因而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常常因缺乏对写作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而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教师关注的话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究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灵感和潜能的激发,以及写作兴趣的培养,从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写作世界。
一、丰富作文教学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活跃的思维,因而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从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征出发,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写作教学,利用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特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从而为高质量写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例如,以《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为例,文章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及它们冬天向黄海之滨迁徙的习性,意在引发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并向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完成课文知识的讲解活动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谈谈自己眼中的丹顶鹤形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丹顶鹤的有关资料,如丹顶鹤高雅、美丽的外形,引吭高歌、展翅高飞的形象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影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便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如此,通过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潜能,为写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
二、注重观察力的培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写作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机、活力可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导致在写作时经常因缺乏对特定事物的认识而难以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鉴于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进作文中,从中付诸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写出内容丰富、情感充沛的文章来。
例如,以《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为例,文章紧扣“欢乐”这一主题,描述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将人们过节时的欢乐心情及泼水节的风俗习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地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泼水节的欢乐场景的,并让学生认识到作者之所以对泼水节的热闹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有趣,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及深刻领悟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也应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不断丰富自己写作的素材。并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节日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将与这一节日有关的习俗描述出来。如此,便使学生认识到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感,为学生更好地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培养写作技巧
纵观现如今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写出的文章逻辑混乱、毫无章法可言,因而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文章入手,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写作构思、写作顺序等,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信手拈来,写出文笔流畅、独具特色的好文章来。
例如,以《孔繁森》这篇课文为例,文章通过对孔繁森抚养孤儿生动事迹的描写,赞扬了孔繁森的高尚品質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先对孔繁森的身份做了介绍,即他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接下来描写了他援助、抚养孤儿的事迹,文章脉络清晰,语言也十分感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向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并让学生认真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如此,便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总之,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及写作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作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巧妙、合理设置作文教学,摆脱以往单一、固化写作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枯燥的写作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为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从金梅.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学周刊,2014
[2]徐文娟.关于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