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釆血方法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高新生儿抽血成功率提供资料支持,并总结相应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采集血液标本的新生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使用头皮针采血,观察组选取股静脉采血,对照组选取头皮静脉采血。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平均采血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分别为(3.6±1.6)min和(3.4±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头皮静脉相比,股静脉相对较粗,固定性较好,血液充足,为一次性穿刺成功提供基础条件,并发症少,患儿家长容易接受。同时熟练的技术操作以及加强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 静脉釆血; 股静脉; 头皮静脉; 护理
作为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技术,新生儿血标本采集的主要要求为采血快速、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但是新生儿进行采血时配合性差,患儿体质较弱,容易产生溶血等多种并发症,为改善患儿采血技术的操作难度,提高一次性成功几率,临床不断研究采血部位的选择,并产生多种分歧。何种抽血部位能够明显减轻患儿痛苦,降低不良反应,使患儿家属更认可,一直是临床护理研究的重要方向[1]。本文针对采血部位选择股静脉和头皮静脉作出对比研究,通过观察其抽血结果,从而选出优势更突出的抽血部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血液标本采集的新生患儿,日龄1~25 d,平均(13.4±2.01)d,体重1.2~3.8 kg,平均(2.8±0.6)kg。其中男78例,女42例。足月儿98例,早产儿22例。患儿Apgar评分平均(7.4±1.5)分,营养状态良好。患儿原发病种类中34例为新生儿黄疸,31例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22例为早产儿生命力低下,12例为新生儿窒息,21例为新生儿肺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新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儿Apgar评分平均(7.3±1.2)分,患儿原发病种类中19例为新生儿黄疸,14例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9例为早产儿生命力低下,7例为新生儿窒息,11例为新生儿肺炎;对照组患儿Apgar评分平均(7.4±1.5)分,营养状态良好。患儿原发病种类中20例为新生儿黄疸,17例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为早产儿生命力低下,5例为新生儿窒息,8例为新生儿肺炎,两组患儿的Apgar评分、原发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
1.2.1 采血前准备 首先准备好备用物品,包括无菌棉球、消毒液(酒精和碘伏)、备皮刀、一次性5 mL注射器和适当型号的头皮针、相应的试管等。洗手消毒,戴好手套帽子,整个操作过程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血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较为合适浅显的静脉,一般为耳后静脉或者正中静脉。定位后,局部剃发,观察静脉形态以及走行,需助手固定患儿,然后进行局部消毒。消毒后,将注射器与头皮针相接,根据血管走行确定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一般进针要快要稳,平行方向将针头刺入头皮,再以15°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血管,有血液流出,并且手下有落空感,证明成功完成穿刺。然后抽出所需血液,拔出针头,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至无血液流出。
1.2.3 观察组 观察组采血部位选择股静脉。患儿仰卧位,保持双下肢呈蛙状分开,将穿刺的下肢固定为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容易暴露腹股沟区,无法暴露者可将软垫至于臀下,然后需助手协助固定患儿。穿刺成功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本研究使用画线法确定穿刺点。直线从患儿脐部引出,并与腹股沟垂直,将交叉点作为穿刺点。然后进行消毒,消毒直径在6 cm以上,皮肤干燥后进行穿刺。穿刺以垂直方向进针,根据患儿胖瘦程度决定穿刺深度。见暗红色回抽血证实穿刺成功。抽血完成后,拔除针头,按压止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平均采血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溶血、感染、瘀斑、凝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采血时间和一次性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采血时间分别为(3.6±1.6)min和(3.4±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76,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09,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新生儿采血方法选择和不良反应 新生儿采血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检查,用于检测新生儿体内酸碱平衡情况以及各脏器基本功能,对于具有原发病的患儿,留取血液标本进行检查的临床意义重大。但是新生儿血管不易发现,普遍较细,且爱哭闹,穿刺疼痛感加重患儿的不配合性,诸多因素导致采血操作困难,不易完成,失败率较高。尤其对于早产患儿或者体质明显较差的患儿,穿刺难度更大,需多次穿刺才能获得所需血液标本量[2]。但是多次穿刺,不仅加重患儿疼痛度,使家长紧张,造成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并且容易造成血管和局部组织损伤,引发多种溶血等不良并发症,甚至加重病情。 近年,经大量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头皮针穿刺优点多于普通针头,操作灵活,容易控制,造成感染的几率较少,不仅能够降低患儿的痛苦,而且静脉抽血成功率有所提升。但是采血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选择穿刺部位,而临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仍存有诸多分歧[3] 。为进一步提升穿刺成功率,为穿刺部位的选择提供资料支持,本研究旨在探索股静脉与头皮静脉穿刺的利弊,通过比较,选择更适宜的采血方法,并提高护理水平。
3.2 头皮静脉采血特点 头皮静脉分布较浅,血管相对较细,循行的血液量较少,因此若需要血液标本量较大,则难于一次性满足需求量。有文献[4]认为,2 mL左右标本量可优先选择头皮采血。也有文献[5]认为,头皮脂肪少,易于穿刺。但是本研究发现,头皮静脉抽血时产生较明显的负压作用,影响抽血顺利完成,并且加大溶血、凝血发生率。
3.3 股静脉采血特点 股静脉为较粗血管,血液流行丰富,并且更为固定,不容易受婴儿影响而发生变化。股静脉循行经过股三角,将患儿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时,能够充分暴露股静脉,因为此时股骨头可从内部托起股静脉。临床经验总结,股静脉走行正经过脐部引垂直线腹股沟交点,因此可以通过简便画线法准确定位穿刺点。股静脉血运丰富,能够一次性抽到较多所需标本量,并且不易发生溶血或者瘀斑[6-7] 。股静脉采血时还有利于随时观察患儿呼吸频率以及面色变化,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股静脉采血能够明显提高成功率,采血结果较理想,易于接纳。
3.4 采血过程护理 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并发症的预防情况,因此穿刺过程中加强护理工作,也是重要环节。首先应注意采血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严格掌握操作消毒范围要求[8-9]。操作中,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等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及时进行处理。股静脉穿刺时,避免尿液等对穿刺点造成污染。穿刺结束后,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并确保止血成功。护士需熟练掌握穿刺过程,无论头皮静脉还是股静脉,均掌握进展深度,以免造成其他损伤[10-12]。护士不断训练,提高采血技术,丰富临床经验,均是穿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在既有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选择股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头皮静脉穿刺。前者适用范围较广,安全性高、可行性大,可作为新生儿采血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寅芬,应静君.新生儿股静脉真空试管斜刺法采血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242-1243.
[2]徐艳丽.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抽血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39-140.
[3]贺晓萍,蔡小红,马云红.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68-1669.
[4]方美华.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36-137.
[5]吴小侠.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对比[J].吉林医学,2010,31(15):2303-2304.
[6]王文丽.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305-306.
[7]刘胜利,龙凤.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高位进针法的临床应用体会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9-50.
[8]徐友芳,黄素美,郑海璇.住院患儿静脉采血首选部位及方法[J].现代护理,2007,13(07Z):1910-1911.
[9]陈冬平.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的经验总结[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76-77.
[10]赵智侠.静脉留置套管针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74-75.
[11]齐瑞丽.静脉留置针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148-149.
[12]安碧.肥胖婴幼儿三个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116-117.
(收稿日期:2014-03-03) (本文编辑:欧丽)
【关键词】 新生儿; 静脉釆血; 股静脉; 头皮静脉; 护理
作为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技术,新生儿血标本采集的主要要求为采血快速、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但是新生儿进行采血时配合性差,患儿体质较弱,容易产生溶血等多种并发症,为改善患儿采血技术的操作难度,提高一次性成功几率,临床不断研究采血部位的选择,并产生多种分歧。何种抽血部位能够明显减轻患儿痛苦,降低不良反应,使患儿家属更认可,一直是临床护理研究的重要方向[1]。本文针对采血部位选择股静脉和头皮静脉作出对比研究,通过观察其抽血结果,从而选出优势更突出的抽血部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血液标本采集的新生患儿,日龄1~25 d,平均(13.4±2.01)d,体重1.2~3.8 kg,平均(2.8±0.6)kg。其中男78例,女42例。足月儿98例,早产儿22例。患儿Apgar评分平均(7.4±1.5)分,营养状态良好。患儿原发病种类中34例为新生儿黄疸,31例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22例为早产儿生命力低下,12例为新生儿窒息,21例为新生儿肺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新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儿Apgar评分平均(7.3±1.2)分,患儿原发病种类中19例为新生儿黄疸,14例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9例为早产儿生命力低下,7例为新生儿窒息,11例为新生儿肺炎;对照组患儿Apgar评分平均(7.4±1.5)分,营养状态良好。患儿原发病种类中20例为新生儿黄疸,17例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为早产儿生命力低下,5例为新生儿窒息,8例为新生儿肺炎,两组患儿的Apgar评分、原发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
1.2.1 采血前准备 首先准备好备用物品,包括无菌棉球、消毒液(酒精和碘伏)、备皮刀、一次性5 mL注射器和适当型号的头皮针、相应的试管等。洗手消毒,戴好手套帽子,整个操作过程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血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较为合适浅显的静脉,一般为耳后静脉或者正中静脉。定位后,局部剃发,观察静脉形态以及走行,需助手固定患儿,然后进行局部消毒。消毒后,将注射器与头皮针相接,根据血管走行确定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一般进针要快要稳,平行方向将针头刺入头皮,再以15°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血管,有血液流出,并且手下有落空感,证明成功完成穿刺。然后抽出所需血液,拔出针头,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至无血液流出。
1.2.3 观察组 观察组采血部位选择股静脉。患儿仰卧位,保持双下肢呈蛙状分开,将穿刺的下肢固定为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容易暴露腹股沟区,无法暴露者可将软垫至于臀下,然后需助手协助固定患儿。穿刺成功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本研究使用画线法确定穿刺点。直线从患儿脐部引出,并与腹股沟垂直,将交叉点作为穿刺点。然后进行消毒,消毒直径在6 cm以上,皮肤干燥后进行穿刺。穿刺以垂直方向进针,根据患儿胖瘦程度决定穿刺深度。见暗红色回抽血证实穿刺成功。抽血完成后,拔除针头,按压止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平均采血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溶血、感染、瘀斑、凝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采血时间和一次性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采血时间分别为(3.6±1.6)min和(3.4±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76,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09,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新生儿采血方法选择和不良反应 新生儿采血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检查,用于检测新生儿体内酸碱平衡情况以及各脏器基本功能,对于具有原发病的患儿,留取血液标本进行检查的临床意义重大。但是新生儿血管不易发现,普遍较细,且爱哭闹,穿刺疼痛感加重患儿的不配合性,诸多因素导致采血操作困难,不易完成,失败率较高。尤其对于早产患儿或者体质明显较差的患儿,穿刺难度更大,需多次穿刺才能获得所需血液标本量[2]。但是多次穿刺,不仅加重患儿疼痛度,使家长紧张,造成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并且容易造成血管和局部组织损伤,引发多种溶血等不良并发症,甚至加重病情。 近年,经大量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头皮针穿刺优点多于普通针头,操作灵活,容易控制,造成感染的几率较少,不仅能够降低患儿的痛苦,而且静脉抽血成功率有所提升。但是采血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选择穿刺部位,而临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仍存有诸多分歧[3] 。为进一步提升穿刺成功率,为穿刺部位的选择提供资料支持,本研究旨在探索股静脉与头皮静脉穿刺的利弊,通过比较,选择更适宜的采血方法,并提高护理水平。
3.2 头皮静脉采血特点 头皮静脉分布较浅,血管相对较细,循行的血液量较少,因此若需要血液标本量较大,则难于一次性满足需求量。有文献[4]认为,2 mL左右标本量可优先选择头皮采血。也有文献[5]认为,头皮脂肪少,易于穿刺。但是本研究发现,头皮静脉抽血时产生较明显的负压作用,影响抽血顺利完成,并且加大溶血、凝血发生率。
3.3 股静脉采血特点 股静脉为较粗血管,血液流行丰富,并且更为固定,不容易受婴儿影响而发生变化。股静脉循行经过股三角,将患儿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时,能够充分暴露股静脉,因为此时股骨头可从内部托起股静脉。临床经验总结,股静脉走行正经过脐部引垂直线腹股沟交点,因此可以通过简便画线法准确定位穿刺点。股静脉血运丰富,能够一次性抽到较多所需标本量,并且不易发生溶血或者瘀斑[6-7] 。股静脉采血时还有利于随时观察患儿呼吸频率以及面色变化,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股静脉采血能够明显提高成功率,采血结果较理想,易于接纳。
3.4 采血过程护理 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并发症的预防情况,因此穿刺过程中加强护理工作,也是重要环节。首先应注意采血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严格掌握操作消毒范围要求[8-9]。操作中,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等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及时进行处理。股静脉穿刺时,避免尿液等对穿刺点造成污染。穿刺结束后,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并确保止血成功。护士需熟练掌握穿刺过程,无论头皮静脉还是股静脉,均掌握进展深度,以免造成其他损伤[10-12]。护士不断训练,提高采血技术,丰富临床经验,均是穿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在既有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选择股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头皮静脉穿刺。前者适用范围较广,安全性高、可行性大,可作为新生儿采血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寅芬,应静君.新生儿股静脉真空试管斜刺法采血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242-1243.
[2]徐艳丽.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抽血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39-140.
[3]贺晓萍,蔡小红,马云红.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68-1669.
[4]方美华.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36-137.
[5]吴小侠.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对比[J].吉林医学,2010,31(15):2303-2304.
[6]王文丽.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305-306.
[7]刘胜利,龙凤.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高位进针法的临床应用体会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9-50.
[8]徐友芳,黄素美,郑海璇.住院患儿静脉采血首选部位及方法[J].现代护理,2007,13(07Z):1910-1911.
[9]陈冬平.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的经验总结[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76-77.
[10]赵智侠.静脉留置套管针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74-75.
[11]齐瑞丽.静脉留置针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148-149.
[12]安碧.肥胖婴幼儿三个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116-117.
(收稿日期:2014-03-03) (本文编辑: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