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按照抽签方式,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个小组为45例患者;参照组行常规填塞法,实验组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比较两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手术效果、并发症产生率均比参照组具有优势,组间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运用,其效果颇为显著,可以减少术后出血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
产后出血在妇产科很常见,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威胁产妇安全。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的运用[1],导致剖宫产后出血发生率不断提升,给患者身体带来伤害的同时,也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本文以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为例,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其中的运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工作者提供借鉴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于2018年2月~2019年3月开展,抽取此阶段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90例,依据抽签法,成立为两个小组:实验组(45例)与参照组(45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调查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允许批准,患者均自愿同意,并签署了知情书。依据一般资料统计,实验组年龄最大值为34岁,最小值为24岁,平均年龄为(28.35±0.74)岁;孕周区间为38-41周,平均孕周为(39.56±0.48)周;参照组年龄最大值为35岁,最小值为25岁,平均年龄为(28.41±0.62)岁;孕周区间为37-40周,平均孕周为(39.47±0.51)周。两组数据比较后显示,结果为p大于0.05,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运用常规填塞法进行治疗,使用物品为胎盘钳、无菌纱条、卵圆钳,砂条要在聚维酮碘中浸透,拧干后放置患者宫腔[2],呈S形状,尽量不留缝隙,另一头置于阴道内。实验组运用子宫背帶式缝合术进行治疗,首先要清除患者腔内积血,然后使用1-0号可吸收线,在患者子宫右侧边缘3厘米与下段边缘3厘米交汇位置缝针,经过宫腔,到达子宫前壁,然后于右侧4厘米与上方3厘米交汇处出针,同时穿过子宫前壁。再于子宫后壁切口高度位置进针,到达宫腔后,在侧边3厘米处出针,并运用同样的操作方法对左半边进行缝合,将左右两边的缝线打成结,拉紧[3],让子宫呈现为扁圆形。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24小时出血量、住院时间;(2)并发症发生情况:贫血、子宫切除、产褥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指有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情况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3、讨论
剖宫产是一种分娩手段,其多用于难产或高危妊娠产妇,虽然效果较好,但其具有创伤性,手术切口会给产妇带来应激反应,引发产后出血情况。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有很多[4],主要与宫缩无力、胎盘滞留等有关。一般产后出血患者,经药物或按摩等治疗,会取得效果,但对于出血严重患者来说,其需要采取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式,否则会形成难治性产后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常规填塞法是将砂条置于患者宫腔,但砂条在宫腔中会存在缝隙,导致隐匿的出血不被发现,不利于预后效果。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将缝合线捆扎,提高患者子宫平滑肌收缩能力,从而关闭其分支小动脉,减少血流量,达到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种手术方法的运用,可以让缝合线与宫体联合在一起,让捆扎效果更好,不仅减少了手术时间,还能避免切除子宫[5]。另外,此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患者在术后不易产生并发症,极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加快了其康复速度。
本次研究中,患者在实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后,其效果得以明显提升,节约了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也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各项指标均比参照组好,由此显示了实验组方法的有效性。在并发症上,实验组发生率只有4.44%,而参照组却高达17.78%,组间差异显著,说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更具有安全性,可以保证术后效果。
综上所述,结合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在其中运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可优化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翠娟.欣母沛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7):146-147.
[2]杨娉,游一平.多样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大出血时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314-1316.
[3]孙莹.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135-136.
[4]刘会芹,赵运果,王芳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出血效果[J].河北医药,2017,39(23):3569-3571.
[5]袁霞,丁屹,杨扬等.产后出血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产褥病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8,27(7):109-112.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
产后出血在妇产科很常见,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威胁产妇安全。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的运用[1],导致剖宫产后出血发生率不断提升,给患者身体带来伤害的同时,也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本文以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为例,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其中的运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工作者提供借鉴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于2018年2月~2019年3月开展,抽取此阶段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90例,依据抽签法,成立为两个小组:实验组(45例)与参照组(45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调查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允许批准,患者均自愿同意,并签署了知情书。依据一般资料统计,实验组年龄最大值为34岁,最小值为24岁,平均年龄为(28.35±0.74)岁;孕周区间为38-41周,平均孕周为(39.56±0.48)周;参照组年龄最大值为35岁,最小值为25岁,平均年龄为(28.41±0.62)岁;孕周区间为37-40周,平均孕周为(39.47±0.51)周。两组数据比较后显示,结果为p大于0.05,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运用常规填塞法进行治疗,使用物品为胎盘钳、无菌纱条、卵圆钳,砂条要在聚维酮碘中浸透,拧干后放置患者宫腔[2],呈S形状,尽量不留缝隙,另一头置于阴道内。实验组运用子宫背帶式缝合术进行治疗,首先要清除患者腔内积血,然后使用1-0号可吸收线,在患者子宫右侧边缘3厘米与下段边缘3厘米交汇位置缝针,经过宫腔,到达子宫前壁,然后于右侧4厘米与上方3厘米交汇处出针,同时穿过子宫前壁。再于子宫后壁切口高度位置进针,到达宫腔后,在侧边3厘米处出针,并运用同样的操作方法对左半边进行缝合,将左右两边的缝线打成结,拉紧[3],让子宫呈现为扁圆形。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24小时出血量、住院时间;(2)并发症发生情况:贫血、子宫切除、产褥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指有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情况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3、讨论
剖宫产是一种分娩手段,其多用于难产或高危妊娠产妇,虽然效果较好,但其具有创伤性,手术切口会给产妇带来应激反应,引发产后出血情况。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有很多[4],主要与宫缩无力、胎盘滞留等有关。一般产后出血患者,经药物或按摩等治疗,会取得效果,但对于出血严重患者来说,其需要采取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式,否则会形成难治性产后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常规填塞法是将砂条置于患者宫腔,但砂条在宫腔中会存在缝隙,导致隐匿的出血不被发现,不利于预后效果。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将缝合线捆扎,提高患者子宫平滑肌收缩能力,从而关闭其分支小动脉,减少血流量,达到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种手术方法的运用,可以让缝合线与宫体联合在一起,让捆扎效果更好,不仅减少了手术时间,还能避免切除子宫[5]。另外,此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患者在术后不易产生并发症,极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加快了其康复速度。
本次研究中,患者在实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后,其效果得以明显提升,节约了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也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各项指标均比参照组好,由此显示了实验组方法的有效性。在并发症上,实验组发生率只有4.44%,而参照组却高达17.78%,组间差异显著,说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更具有安全性,可以保证术后效果。
综上所述,结合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在其中运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可优化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翠娟.欣母沛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7):146-147.
[2]杨娉,游一平.多样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大出血时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314-1316.
[3]孙莹.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135-136.
[4]刘会芹,赵运果,王芳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出血效果[J].河北医药,2017,39(23):3569-3571.
[5]袁霞,丁屹,杨扬等.产后出血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产褥病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8,27(7):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