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备课中的误区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规范集体备课形式、以生为本设计教案、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勤于反思等提高备课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备课;以生为本;反思
一
说起备课,很多人会想起在电影中看到的老师在灯下伏案备课的形象,大多数教师会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写到的那位历史教师用一生备课的例子。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备好课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如果照搬照抄教案,做文字搬运工,上课时照本宣科,将“备课”等同于“背课”,那么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局限于教师的提示,课堂很有可能变成一言堂,学生的思维被局限,所得自然很有限。
现在的网络资源铺天盖地,有的教师图省事,下载现成教案、课件,甚至是教学参考资料,上课时跟着课件走,不仅没有领会课件出示意图,也不顾本班学生实际。例如,有教师教学《清塘荷韵》时,课伊始,课件显示让学生将本文与《荷塘月色》一文对比,找找写法上有何不同,而教师自己却不知季羡林一文侧重的是“悟理”,而朱自清一文侧重的是“言情”。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做了不少抄写工作,进行低效备课,而上课和备课又是两张皮。备课,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无论如何要精致化。
二
现在各校都提倡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让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让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切磋争论得以解决。不少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在组长分工下,教师分别备几个专题,再将教案组合,就变成了集体备课教案。当然,备课组要定期研讨,一般采用方式是一人主备主讲,其余人提出自己观点,共同研讨,最终做到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统一。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程式化,缺少“集体”对话,使得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活动,变成了流水账式的集体会议,主备人讲完后很少有讨论,变成了集体沉默。而很多教师也非常喜欢集体备课这种形式,只要备很少一部分课,就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备课工作量,至于效果如何,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认为集体备课可以采用“小组预备——大组研背——个人再备”模式,因为各班学生实际情况不同,统一的目标、作业不利于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集体教案可用,各方面又都是统一的,就没必要钻研教学了。集体备课前,教师要能了解教学重难点,对自己存有疑惑的地方要事先记录下来,现场拿出探讨。如《听听那冷雨》一课,文中多次意象表达,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文中的意念表述很有必要进行争论,要让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这是一次“集体会诊”的过程,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是集体备课的要义所在。
三
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备到课堂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会有不少无法预计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样设计比较完美的教学流程,而是要站在学生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会遇到哪些难点,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哪些帮助。
当然,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这直接决定了备课质量的高低。如李白《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君”究竟作何解释就有很多种阐述;《阿房宫赋》结尾用4个“后人”和4个“哀”所起的作用;《老王》一课中主人公品质中“善良”在当时动乱大背景下有何深意。这些都有可能是学生不理解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解读的。
四
语文教师的备课和其他学科备课有很大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需要阅读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大量的阅读,尤其是名著的全文阅读也是一种备课。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草叶集》需要你大量的时间,但是这对提高你宏观把握文章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成为读书俱乐部的一员,日积月累,也会像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在学生面前挥洒自如,这时的教师就是一本博大厚重的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不读书,从教时仅有的一桶水经过日晒、泼洒,不知还能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现代教学的要求?
五
写好教学反思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教师抄三年教案不能成为优秀教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几乎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工作看起来周而复始,如果不对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你的教学水平有可能一直维持在刚开始从教的水平上;反之,你多了一份理性的思索,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每天做一个新的自己,成功离你并不遥远。
教师写教学反思时要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记录下自己认为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之处,尤其是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思考如果以后碰到类似情况会如何艺术地处理,理论依据是什么。写教学反思要及时,可以在教案旁边批注,也可单独成文;可以写成课堂诊断形式,也可综合评述;可以进行二三百字提炼,也可写成千字文。当然,反思的内容要深刻,忌蜻蜓点水。
【参考文献】
[1]王芬.把握三重身份贴着文本教学.教学月刊.2011.6
[2]廖海燕.浅谈高中语文备课中的无效现象及对策.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3]王柏荣.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生成性备课探析.教学与管理.2004.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备课;以生为本;反思
一
说起备课,很多人会想起在电影中看到的老师在灯下伏案备课的形象,大多数教师会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写到的那位历史教师用一生备课的例子。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备好课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如果照搬照抄教案,做文字搬运工,上课时照本宣科,将“备课”等同于“背课”,那么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局限于教师的提示,课堂很有可能变成一言堂,学生的思维被局限,所得自然很有限。
现在的网络资源铺天盖地,有的教师图省事,下载现成教案、课件,甚至是教学参考资料,上课时跟着课件走,不仅没有领会课件出示意图,也不顾本班学生实际。例如,有教师教学《清塘荷韵》时,课伊始,课件显示让学生将本文与《荷塘月色》一文对比,找找写法上有何不同,而教师自己却不知季羡林一文侧重的是“悟理”,而朱自清一文侧重的是“言情”。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做了不少抄写工作,进行低效备课,而上课和备课又是两张皮。备课,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无论如何要精致化。
二
现在各校都提倡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让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让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切磋争论得以解决。不少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在组长分工下,教师分别备几个专题,再将教案组合,就变成了集体备课教案。当然,备课组要定期研讨,一般采用方式是一人主备主讲,其余人提出自己观点,共同研讨,最终做到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统一。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程式化,缺少“集体”对话,使得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活动,变成了流水账式的集体会议,主备人讲完后很少有讨论,变成了集体沉默。而很多教师也非常喜欢集体备课这种形式,只要备很少一部分课,就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备课工作量,至于效果如何,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认为集体备课可以采用“小组预备——大组研背——个人再备”模式,因为各班学生实际情况不同,统一的目标、作业不利于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集体教案可用,各方面又都是统一的,就没必要钻研教学了。集体备课前,教师要能了解教学重难点,对自己存有疑惑的地方要事先记录下来,现场拿出探讨。如《听听那冷雨》一课,文中多次意象表达,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文中的意念表述很有必要进行争论,要让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这是一次“集体会诊”的过程,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是集体备课的要义所在。
三
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备到课堂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会有不少无法预计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样设计比较完美的教学流程,而是要站在学生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会遇到哪些难点,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哪些帮助。
当然,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这直接决定了备课质量的高低。如李白《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君”究竟作何解释就有很多种阐述;《阿房宫赋》结尾用4个“后人”和4个“哀”所起的作用;《老王》一课中主人公品质中“善良”在当时动乱大背景下有何深意。这些都有可能是学生不理解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解读的。
四
语文教师的备课和其他学科备课有很大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需要阅读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大量的阅读,尤其是名著的全文阅读也是一种备课。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草叶集》需要你大量的时间,但是这对提高你宏观把握文章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成为读书俱乐部的一员,日积月累,也会像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在学生面前挥洒自如,这时的教师就是一本博大厚重的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不读书,从教时仅有的一桶水经过日晒、泼洒,不知还能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现代教学的要求?
五
写好教学反思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教师抄三年教案不能成为优秀教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几乎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工作看起来周而复始,如果不对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你的教学水平有可能一直维持在刚开始从教的水平上;反之,你多了一份理性的思索,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每天做一个新的自己,成功离你并不遥远。
教师写教学反思时要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记录下自己认为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之处,尤其是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思考如果以后碰到类似情况会如何艺术地处理,理论依据是什么。写教学反思要及时,可以在教案旁边批注,也可单独成文;可以写成课堂诊断形式,也可综合评述;可以进行二三百字提炼,也可写成千字文。当然,反思的内容要深刻,忌蜻蜓点水。
【参考文献】
[1]王芬.把握三重身份贴着文本教学.教学月刊.2011.6
[2]廖海燕.浅谈高中语文备课中的无效现象及对策.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3]王柏荣.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生成性备课探析.教学与管理.2004.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