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加快推进校园足球改革,深入推进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在“东风”的催生下,广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广州市中小学校大多数属于“麻雀”学校,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学校,足球场地资源较为缺乏,而场地不足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从思维向度、实践路径进行逻辑分析,探讨小场地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维向度是朝着目标、方向进行思考的势态,其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朝什么方面思维,学校体育的思维,还是竞技体育的思维。对于小场地而言,小场地学校往往不是足球传统学校,因而很难招到优秀足球特长生,理应以普及教学为主。二是思维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三是思维逻辑性,包括动作技术的衔接性,教师教育学生利用辩证的思维,去合理、科学掌握运动负荷等。四是目标达成与制约因素的辩证统一。以上四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只有方向正确,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方能达成目标。作为小场地学校开展校园足球而言,其思维向度更多考虑路径和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影响目标达成的制约因素。
1. 管理者的决策思维
管理者在校园足球发展中起着决策性作用和主导作用,其思维活动决定发展校园足球的方向和深度。由于小场地学校局限性,导致一些校领导以此为由,疏于管理,或给予扶持的力度不够。管理者需改变观念,响应国家发展校园足球的号召,更应有些创新的发展校园足球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如广州市各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评比中特设了“足球专项组”,为更多敢于上足球课的教师提供展示平台。
2. 教师的传授思维
一些教师对“体育”概念及相关概念模糊不清,产生“体育即运动”“竞技即运动”“体育即竞技”的错误思维,导致在教学和训练及社团指导中,进行错误的指向行为。比如教师在上足球课时,讲解过于详细,像是上解剖学专业课,同时對技术要求过于精细和标准,接近竞技足球的要求,导致近半节课时间在耐心讲解,从影响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运动密度。
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思维。体育教学、训练不能离开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要求。因此,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特点、学习动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校园足球,注重足球文化渗透,有利于培育新一代足球人才,提升我国群众在足球运动上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培养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追求卓越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体能、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3. 学生的学习思维
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动因决定的。积极的体育学习动因,会促使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学习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主观能动作用加强,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思维,主要来自学生的本能需求,是人的生命化的具体意向。也来自老师、同学、队友的激发,力求达到与学习目标相符的正向激励思维。当然, 学习思维与自主学习息息相关。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化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习思维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但如果学生的自律性不强的话,学习思维容易走神,甚至造成学习思维混乱。
关注学生掌握足球技能的学习思维,就要关注学生的本能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因,内化运动技能,力求每位学生能够被“喂饱”,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结合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正向积极的学习思维。
1. 以教科研为引领促进校园足球的科学发展
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不仅要重视竞赛与活动等系列的行为建设,还必须重视“教科研”的内涵建设。通过教学促进普及,并加深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质内涵及其规律的理解,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充分发挥教科研的示范引领作用。
2. 创新理念,使课程普及化、训练科学化、比赛系列化
创新理念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前提。教学的思维向度应是从一元论走向多元整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这样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思维怠慢。在课程普及方面,建议有计划地把足球基本知识、技能纳入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同时纳入体育中考内容。在各区各类学校开设足球课,学校各年级每学期开设6~10节足球课,校足球队每周应不少于2次训练,让学生在校园足球大环境下,形成“看足球”“爱足球”“踢足球”“赛足球”递进层次的足球文化氛围。
在足球训练方面,小场地学校开展校园足球,存在弊端是明显的,但也有其优势。有研究认为:少数人参与的小场地足球训练(比赛)能产生更高的血乳酸浓度和更高的主观感觉运动负荷等级(RPE值)。换句话说,小场地训练(比赛)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相对更大。正因如此,教师要进行科学安排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使超量恢复在相对适宜的运动负荷中达到理想状态。校园足球比赛是促进校园足球开展方式之一,基于小场地学校而言,应给予其相对公平的比赛“舞台”,即建议分标准场地和小场地类别进行比赛。同时,举办校园班级赛,使之成为每年一度的常态比赛,形成系列化,有助于校园足球的发展。
3. 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资培训,需注重培训课程模式构建, 使培训课程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灵活应用、互联互通,整合培训资源,更好为校园足球师资服务。同时,应注重培训目的指向,让培训系列化更清晰,培训目的、性质更明确。除传统足球学校的师资培训外,基于小场地的视角,应构建足球师资培训小场地课程模式,为小场地足球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以保证小场地足球师资力量提升,力求校园足球全员足球师资的均衡发展,以便校园足球的普及开展。
一、小场地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思维向度
思维向度是朝着目标、方向进行思考的势态,其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朝什么方面思维,学校体育的思维,还是竞技体育的思维。对于小场地而言,小场地学校往往不是足球传统学校,因而很难招到优秀足球特长生,理应以普及教学为主。二是思维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三是思维逻辑性,包括动作技术的衔接性,教师教育学生利用辩证的思维,去合理、科学掌握运动负荷等。四是目标达成与制约因素的辩证统一。以上四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只有方向正确,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方能达成目标。作为小场地学校开展校园足球而言,其思维向度更多考虑路径和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影响目标达成的制约因素。
1. 管理者的决策思维
管理者在校园足球发展中起着决策性作用和主导作用,其思维活动决定发展校园足球的方向和深度。由于小场地学校局限性,导致一些校领导以此为由,疏于管理,或给予扶持的力度不够。管理者需改变观念,响应国家发展校园足球的号召,更应有些创新的发展校园足球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如广州市各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评比中特设了“足球专项组”,为更多敢于上足球课的教师提供展示平台。
2. 教师的传授思维
一些教师对“体育”概念及相关概念模糊不清,产生“体育即运动”“竞技即运动”“体育即竞技”的错误思维,导致在教学和训练及社团指导中,进行错误的指向行为。比如教师在上足球课时,讲解过于详细,像是上解剖学专业课,同时對技术要求过于精细和标准,接近竞技足球的要求,导致近半节课时间在耐心讲解,从影响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运动密度。
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思维。体育教学、训练不能离开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要求。因此,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特点、学习动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校园足球,注重足球文化渗透,有利于培育新一代足球人才,提升我国群众在足球运动上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培养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追求卓越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体能、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3. 学生的学习思维
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动因决定的。积极的体育学习动因,会促使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学习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主观能动作用加强,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思维,主要来自学生的本能需求,是人的生命化的具体意向。也来自老师、同学、队友的激发,力求达到与学习目标相符的正向激励思维。当然, 学习思维与自主学习息息相关。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化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习思维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但如果学生的自律性不强的话,学习思维容易走神,甚至造成学习思维混乱。
关注学生掌握足球技能的学习思维,就要关注学生的本能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因,内化运动技能,力求每位学生能够被“喂饱”,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结合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正向积极的学习思维。
二、小场地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实践路径
1. 以教科研为引领促进校园足球的科学发展
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不仅要重视竞赛与活动等系列的行为建设,还必须重视“教科研”的内涵建设。通过教学促进普及,并加深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质内涵及其规律的理解,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充分发挥教科研的示范引领作用。
2. 创新理念,使课程普及化、训练科学化、比赛系列化
创新理念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前提。教学的思维向度应是从一元论走向多元整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这样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思维怠慢。在课程普及方面,建议有计划地把足球基本知识、技能纳入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同时纳入体育中考内容。在各区各类学校开设足球课,学校各年级每学期开设6~10节足球课,校足球队每周应不少于2次训练,让学生在校园足球大环境下,形成“看足球”“爱足球”“踢足球”“赛足球”递进层次的足球文化氛围。
在足球训练方面,小场地学校开展校园足球,存在弊端是明显的,但也有其优势。有研究认为:少数人参与的小场地足球训练(比赛)能产生更高的血乳酸浓度和更高的主观感觉运动负荷等级(RPE值)。换句话说,小场地训练(比赛)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相对更大。正因如此,教师要进行科学安排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使超量恢复在相对适宜的运动负荷中达到理想状态。校园足球比赛是促进校园足球开展方式之一,基于小场地学校而言,应给予其相对公平的比赛“舞台”,即建议分标准场地和小场地类别进行比赛。同时,举办校园班级赛,使之成为每年一度的常态比赛,形成系列化,有助于校园足球的发展。
3. 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资培训,需注重培训课程模式构建, 使培训课程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灵活应用、互联互通,整合培训资源,更好为校园足球师资服务。同时,应注重培训目的指向,让培训系列化更清晰,培训目的、性质更明确。除传统足球学校的师资培训外,基于小场地的视角,应构建足球师资培训小场地课程模式,为小场地足球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以保证小场地足球师资力量提升,力求校园足球全员足球师资的均衡发展,以便校园足球的普及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