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考试据说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出现的逸闻着实不少。
唐朝诗人温庭筠出生在山西,他从小就才思敏捷,年纪轻轻便以词赋出名,但仕途却一直不顺。温庭筠最大的问题是恃才傲物,年轻的时候没把科举应试当一回事,总认为只要自己啥时候想考,乌纱帽就啥时候可以拿到手,所以一直四处游玩。到了快40岁的时候,温庭筠玩够了,这才大摇大摆地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在作弊现象最严重的唐朝,上至高官子弟、下至贫民百姓,就连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也乐此不疲,加入到轰轰烈烈的作弊大军中。不过与一般的酒囊饭袋相比,温大诗人的作弊手段堪称一绝,即使在主考官防贼一样的重点“防御”下,他依然可以于众目睽睽中替8个人写完考卷,并全身而退,当时的人无不称奇。
山东淄川(现淄博县)人蒲松龄,留下了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聊斋志异》。这位蒲先生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3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可惜届届考不中。他没有过上官瘾,心里不甘,依旧3年一届,按时前去赴考。考呀,考呀,一直考到71岁,连胡子都全白了。主考官看他实在可怜,才让他当了个贡生。满腔悲愤的蒲松龄无处发泄,逐渐认识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于是把他心中的万般不平寄托在小说创作之中,写出了那部永垂青史的《聊斋志异》。
“明四大家”之一的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显亲扬名”思想的主导下,他刻苦学习,11岁就练就一手好文才,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时,他在原籍苏州府考上头名秀才,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梁储莅临南京主持乡试,录取他作了头名解元。第二年,唐解元得意洋洋地进京会试。他一心想要中试,心里难免有一点紧张。因为心中无底,就去探主考官的底。不料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诬告他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几番周折后,他被证实无罪。释狱后,唐伯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昔日的故交好友避而不见。人情冷落,世态炎凉,唐伯虎不得不去城外筑起一座桃花庵,自号作“六如居士”,靠卖书、卖画度日。
明朝时,有一个丁显在科举考试中“三丝坠地”的故事:会试时,会元(第一名)为江西人黄子澄,第二名为江西人练子宁,福建人丁显名列第三。殿试时,丁显的文章写得最好,跃居第一,练子宁仍列第二,而黄子澄退居第三。在将要公布名次的前夜,皇帝朱元璋夜梦“三丝坠地”。醒来后,对鼎甲三及第的姓名进行查核,发现丁显的“显”(繁体为顯)和练子宁的姓都含有“丝”字,而黄子澄的姓名与“丝”无关。为了应梦,朱元璋在二甲中找到一位名字含有“丝”的花纶来取代黄子澄。正要下旨,忽然发觉丁显的“显”字含有两个“丝”字,加上练子宁的一个“丝”,已经是“三丝”了,如果再加上花纶,不就成了“四丝”了吗?于是只好作罢,按原定名次公布:状元丁显,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丁显得状元时刚满17岁,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年轻的状元。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有一年到江西督学,担任主考官,发现应试秀才的花名册上,有一考生与他同名,感到好笑,于是在唱名时,跟那位同名的秀才幽了一默:“小老弟与本官同名,真乃巧事,本官理当照顾。这样吧,我出一联让你来对,倘能当堂应对,你就算中举了。倘若对答不上,就请回去再苦读三年,下届乡试再来。”那秀才也是一位满腹文才的儒生,听后微笑答到:“大人倘出言不悔,请出句。”于是,李梦阳出了那句精心构思的诙谐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此上联以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与那同名考生,暗含揶揄之意。那考生听后略一沉吟,拱手便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此下联亦是名同人不同,暗示两方不要忌讳。李梦阳十分欣赏这位考生的才智,当即点为本科举人,后来予以重用。
清朝道光年间的头名状元孙家鼐,在殿试的大卷里误把“董仲舒”的“舒”字写成“书”字。清廷规定:阅卷大臣在大卷中选出前10本,叠在一起,头一本就是状元,进呈御览钦定。皇帝有时照原叠发下,有时把次序抽换颠倒。那一次殿试上,孙家鼐写的别字,10个阅卷大臣都没有看出来,竟拟为一甲第一名状元,放在头一本进呈。道光皇帝钦定,仍照原叠次序发下,孙家鼐因此中了状元。那个别字事后才被发现,10个阅卷大臣联名奏请皇上请求处分。因为状元是道光皇帝自己钦定的,既已揭晓,不便追究,于是孙家鼐竟“大魁天下”。这位幸运的“别字状元”此后官运亨通,直上青云,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还当了同治皇帝的老师。
清代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有位寒窗苦读的儒生叫刘凤诰,不到20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对唐诗宋词造诣颇深,背诵如流,因而县试、乡试、会试连连及第。然而,刘凤诰相貌丑陋,又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当时的规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事有凑巧,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一位爱才之辈,他硬着头皮禀告了皇上。乾隆帝为避以貌取人之讳,决定亲临保和殿。是日,乾隆帝高坐在御椅上,骄矜而笑,出上联令刘凤诰应对:“独眼不登龙虎榜。”这上联既含讥讽,又大泼冷水。才华横溢的刘凤诰挺胸昂首,接口便对:“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帝见其有如此气魄,暗自惊叹,复又出句令对:“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不卑不亢,当即应答曰:“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帝见他才思敏捷,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不禁龙颜大悦,当即御笔一圈,钦点刘凤诰为殿试探花,登上金榜。
唐朝诗人温庭筠出生在山西,他从小就才思敏捷,年纪轻轻便以词赋出名,但仕途却一直不顺。温庭筠最大的问题是恃才傲物,年轻的时候没把科举应试当一回事,总认为只要自己啥时候想考,乌纱帽就啥时候可以拿到手,所以一直四处游玩。到了快40岁的时候,温庭筠玩够了,这才大摇大摆地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在作弊现象最严重的唐朝,上至高官子弟、下至贫民百姓,就连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也乐此不疲,加入到轰轰烈烈的作弊大军中。不过与一般的酒囊饭袋相比,温大诗人的作弊手段堪称一绝,即使在主考官防贼一样的重点“防御”下,他依然可以于众目睽睽中替8个人写完考卷,并全身而退,当时的人无不称奇。
山东淄川(现淄博县)人蒲松龄,留下了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聊斋志异》。这位蒲先生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3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可惜届届考不中。他没有过上官瘾,心里不甘,依旧3年一届,按时前去赴考。考呀,考呀,一直考到71岁,连胡子都全白了。主考官看他实在可怜,才让他当了个贡生。满腔悲愤的蒲松龄无处发泄,逐渐认识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于是把他心中的万般不平寄托在小说创作之中,写出了那部永垂青史的《聊斋志异》。
“明四大家”之一的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显亲扬名”思想的主导下,他刻苦学习,11岁就练就一手好文才,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时,他在原籍苏州府考上头名秀才,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梁储莅临南京主持乡试,录取他作了头名解元。第二年,唐解元得意洋洋地进京会试。他一心想要中试,心里难免有一点紧张。因为心中无底,就去探主考官的底。不料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诬告他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几番周折后,他被证实无罪。释狱后,唐伯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昔日的故交好友避而不见。人情冷落,世态炎凉,唐伯虎不得不去城外筑起一座桃花庵,自号作“六如居士”,靠卖书、卖画度日。
明朝时,有一个丁显在科举考试中“三丝坠地”的故事:会试时,会元(第一名)为江西人黄子澄,第二名为江西人练子宁,福建人丁显名列第三。殿试时,丁显的文章写得最好,跃居第一,练子宁仍列第二,而黄子澄退居第三。在将要公布名次的前夜,皇帝朱元璋夜梦“三丝坠地”。醒来后,对鼎甲三及第的姓名进行查核,发现丁显的“显”(繁体为顯)和练子宁的姓都含有“丝”字,而黄子澄的姓名与“丝”无关。为了应梦,朱元璋在二甲中找到一位名字含有“丝”的花纶来取代黄子澄。正要下旨,忽然发觉丁显的“显”字含有两个“丝”字,加上练子宁的一个“丝”,已经是“三丝”了,如果再加上花纶,不就成了“四丝”了吗?于是只好作罢,按原定名次公布:状元丁显,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丁显得状元时刚满17岁,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年轻的状元。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有一年到江西督学,担任主考官,发现应试秀才的花名册上,有一考生与他同名,感到好笑,于是在唱名时,跟那位同名的秀才幽了一默:“小老弟与本官同名,真乃巧事,本官理当照顾。这样吧,我出一联让你来对,倘能当堂应对,你就算中举了。倘若对答不上,就请回去再苦读三年,下届乡试再来。”那秀才也是一位满腹文才的儒生,听后微笑答到:“大人倘出言不悔,请出句。”于是,李梦阳出了那句精心构思的诙谐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此上联以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与那同名考生,暗含揶揄之意。那考生听后略一沉吟,拱手便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此下联亦是名同人不同,暗示两方不要忌讳。李梦阳十分欣赏这位考生的才智,当即点为本科举人,后来予以重用。
清朝道光年间的头名状元孙家鼐,在殿试的大卷里误把“董仲舒”的“舒”字写成“书”字。清廷规定:阅卷大臣在大卷中选出前10本,叠在一起,头一本就是状元,进呈御览钦定。皇帝有时照原叠发下,有时把次序抽换颠倒。那一次殿试上,孙家鼐写的别字,10个阅卷大臣都没有看出来,竟拟为一甲第一名状元,放在头一本进呈。道光皇帝钦定,仍照原叠次序发下,孙家鼐因此中了状元。那个别字事后才被发现,10个阅卷大臣联名奏请皇上请求处分。因为状元是道光皇帝自己钦定的,既已揭晓,不便追究,于是孙家鼐竟“大魁天下”。这位幸运的“别字状元”此后官运亨通,直上青云,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还当了同治皇帝的老师。
清代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有位寒窗苦读的儒生叫刘凤诰,不到20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对唐诗宋词造诣颇深,背诵如流,因而县试、乡试、会试连连及第。然而,刘凤诰相貌丑陋,又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当时的规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事有凑巧,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一位爱才之辈,他硬着头皮禀告了皇上。乾隆帝为避以貌取人之讳,决定亲临保和殿。是日,乾隆帝高坐在御椅上,骄矜而笑,出上联令刘凤诰应对:“独眼不登龙虎榜。”这上联既含讥讽,又大泼冷水。才华横溢的刘凤诰挺胸昂首,接口便对:“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帝见其有如此气魄,暗自惊叹,复又出句令对:“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不卑不亢,当即应答曰:“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帝见他才思敏捷,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不禁龙颜大悦,当即御笔一圈,钦点刘凤诰为殿试探花,登上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