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表达”这个话题虽然老生常谈,但不少孩子对它总有些畏惧,有些甚至还会谈“写”色变。三年级的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他们有的是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面对作文的题目往往就傻眼了。有的是有了生活的内容和素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该如何表达。久而久之,他们就害怕表达,害怕作文。一旦在起步阶段就失去了兴趣,那么要想写好、写出真情实感真是件困难的事。
所以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第一关键就是唤醒学生“我要写”的意识。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能力的要求看,整个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在于能写多长多好的文章,首先是“我感兴趣”、“我乐于书面表达”、“我要写”,这些念头要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品”老师的“下水文”
王有声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师坚持‘下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当中,当班内‘我要写’的排头兵,回头一看,偷着乐吧,全班同学都高高兴兴地跑步跟来啦。”为此,我对每一篇布置给学生的习作都坚持下水。我的下水分为两种:
1.同步“下水”
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习作内容时,我经常会组织学生一起审题、讨论,然后从学生生成的资源出发和学生一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各自完成写作。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偷偷”看看我的学生,让我欣喜的是他们的写作热情都很高涨。这也难怪,因为他们的老师正在讲台上奋笔疾书呢!
一旦我的习作完成了,我会向学生展示我的作文。我给足孩子们时间阅读我的“作品”。这个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而是带着任务的,因为读完后每个同学都要试试评评我的文章。说说从老师的习作中学到了什么,积累到了什么。这个积累可以是词,可以是句,也可以是表达方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表达。我是他们的语文老师,不能说我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我的积累肯定比孩子们稍稍丰富些,孩子们一定能够从我的习作中汲取到能为他们所用的东西,无论多少。
当然我也欢迎学生给我的习作指出不足。学生能给老师挑出“刺儿”来,那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也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他们的修改意见得到我和其他同学的认可时,他们异常兴奋,这说明他们的水平已经超过老师啦!这样一来,他们阅读我文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因为此时他们成了我的老师,正在帮我修改作文,给我打分呢!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你们现在都能看出老师的问题了,你们自己的习作一定能够在我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写得更棒,长江后浪推前浪么!
其实这个过程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愿意去写了。写作这个东西,它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练习,所以还是需要纸上练兵的。当然我这么做也有第三重目的,我要让孩子们慢慢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2.合作“下水”
孩子刚开始接触写作,往往很难连贯地表达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连贯”不仅仅指语句通顺、连贯,还包括逻辑表达的连贯。仅仅只是阅读我的“下水文”,恐怕还无法帮助他们了解一些遣词造句的过程和方法。但是枯燥地传授写作方法,什么起因、经过、结果啦,故事发展的顺序啦,总分结构啦,往往会让刚接触作文的孩子失去兴趣。所以我经常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了写作,有了感受之后,再和我一起在课堂上“拼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由我开头,然后学生自由发言,每个人只要顺着故事发展说一句,大家互相更正,互相补充,我也在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修改病旬,理清前后的思路。在热闹的氛围中,我和孩子们“集思广益”,“生产”出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每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说的句子上了班级的“大作”,有说不出的自豪。对于这篇“佳作”,他们了解它创作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这样的文章是最能够“烙”进他们心里的,最能够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写作的激情也被激发了。
二、“仿”同学的“优秀文”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语感很好,对于写作“上手”很快。他们的这些优秀习作不应该是让我一个人“享受”的,是应该拿到班级里晒一晒,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我经常会把同学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阅读,一起点评。说说他们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积累过的句子。再让“作者”介绍一下哪些语句是自己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因为孩子刚刚接触书面表达,他们用到的一些句子往往是阅读中积累的,自己“创作”的很少)。接下来的一个过程就是“仿写”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同学的作文“缕”一遍,还不能完全发挥这篇“优秀文”的作用。基于同学们都已经读透了文章,积累到了素材,所以我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仿写一段,写一段刚才读来觉得最有味道的,最有感触的。这个“仿写”不要求很长的篇幅,但这是让孩子真正把汲取到的内化为自己积累的过程。
可别小看这个“仿写”,它的作用可不小呢!其一,它提高了作者的积极性,他的文章被全班同学当范文来学习,同学们都以他的作文为范本来仿写,那是多么高的荣誉啊!在这样的激励下,他下次仍会很努力、很出色地完成习作,因为他有兴趣。其二,孩子们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到了自己平时的课内积累和课外阅读是多么具有“实用价值”。这给他们接下来继续阅读打了“强心剂”。同时,他们还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他们没有积累过的句子或者是学到了他们不知道的写作方法。(每个孩子的课外阅读篇目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他们的积累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互相的交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拥有更多的素材,快速掌握更多的方法。)积累越多,写得越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他们还会发现平时点点滴滴的输入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输出,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可见写作不难。既然不难也就没什么好怕的。其三,孩子们读的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他们身边的同学;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天和他们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的同学。这比孩子们单纯阅读那些个作文选、作文集要有意义多了。
三、“改”同学的“典型文”
在表扬优秀习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对那些有问题的习作加以指正。有时这个修改是由我和作者一对一完成的,但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我则拿出来让大家一起阅读,一起修改。
我仍旧把习作当作阅读材料发给每个同学。这次的阅读很特殊,孩子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做小老师,利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到的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词句,已有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帮助同学修改习作。有时,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合作修改,然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组同学的修改意见,并对此修改稍作解释。有时,我则在课堂上带着同学们一同进行修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起寻找、探讨并解决问题。
这个特殊的阅读是对学生平时积累、学习的一种考查,它检测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让学生明白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的习惯一旦养成,将是终身受用的。而这充满趣味性的角色变化大大唤起了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其实,面对刚刚接触写作的中年段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人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在指导写作的初期,我们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阅读帮助积累,兴趣激发热情。在兴趣的驱动下,在阅读的辅助下,让我们的学生明白写作文并不难,那是一块趣意盎然的乐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所以有人说,作文教学的第一关键就是唤醒学生“我要写”的意识。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能力的要求看,整个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在于能写多长多好的文章,首先是“我感兴趣”、“我乐于书面表达”、“我要写”,这些念头要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品”老师的“下水文”
王有声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师坚持‘下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当中,当班内‘我要写’的排头兵,回头一看,偷着乐吧,全班同学都高高兴兴地跑步跟来啦。”为此,我对每一篇布置给学生的习作都坚持下水。我的下水分为两种:
1.同步“下水”
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习作内容时,我经常会组织学生一起审题、讨论,然后从学生生成的资源出发和学生一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各自完成写作。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偷偷”看看我的学生,让我欣喜的是他们的写作热情都很高涨。这也难怪,因为他们的老师正在讲台上奋笔疾书呢!
一旦我的习作完成了,我会向学生展示我的作文。我给足孩子们时间阅读我的“作品”。这个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而是带着任务的,因为读完后每个同学都要试试评评我的文章。说说从老师的习作中学到了什么,积累到了什么。这个积累可以是词,可以是句,也可以是表达方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表达。我是他们的语文老师,不能说我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我的积累肯定比孩子们稍稍丰富些,孩子们一定能够从我的习作中汲取到能为他们所用的东西,无论多少。
当然我也欢迎学生给我的习作指出不足。学生能给老师挑出“刺儿”来,那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也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他们的修改意见得到我和其他同学的认可时,他们异常兴奋,这说明他们的水平已经超过老师啦!这样一来,他们阅读我文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因为此时他们成了我的老师,正在帮我修改作文,给我打分呢!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你们现在都能看出老师的问题了,你们自己的习作一定能够在我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写得更棒,长江后浪推前浪么!
其实这个过程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愿意去写了。写作这个东西,它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练习,所以还是需要纸上练兵的。当然我这么做也有第三重目的,我要让孩子们慢慢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2.合作“下水”
孩子刚开始接触写作,往往很难连贯地表达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连贯”不仅仅指语句通顺、连贯,还包括逻辑表达的连贯。仅仅只是阅读我的“下水文”,恐怕还无法帮助他们了解一些遣词造句的过程和方法。但是枯燥地传授写作方法,什么起因、经过、结果啦,故事发展的顺序啦,总分结构啦,往往会让刚接触作文的孩子失去兴趣。所以我经常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了写作,有了感受之后,再和我一起在课堂上“拼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由我开头,然后学生自由发言,每个人只要顺着故事发展说一句,大家互相更正,互相补充,我也在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修改病旬,理清前后的思路。在热闹的氛围中,我和孩子们“集思广益”,“生产”出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每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说的句子上了班级的“大作”,有说不出的自豪。对于这篇“佳作”,他们了解它创作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这样的文章是最能够“烙”进他们心里的,最能够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写作的激情也被激发了。
二、“仿”同学的“优秀文”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语感很好,对于写作“上手”很快。他们的这些优秀习作不应该是让我一个人“享受”的,是应该拿到班级里晒一晒,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我经常会把同学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阅读,一起点评。说说他们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积累过的句子。再让“作者”介绍一下哪些语句是自己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因为孩子刚刚接触书面表达,他们用到的一些句子往往是阅读中积累的,自己“创作”的很少)。接下来的一个过程就是“仿写”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同学的作文“缕”一遍,还不能完全发挥这篇“优秀文”的作用。基于同学们都已经读透了文章,积累到了素材,所以我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仿写一段,写一段刚才读来觉得最有味道的,最有感触的。这个“仿写”不要求很长的篇幅,但这是让孩子真正把汲取到的内化为自己积累的过程。
可别小看这个“仿写”,它的作用可不小呢!其一,它提高了作者的积极性,他的文章被全班同学当范文来学习,同学们都以他的作文为范本来仿写,那是多么高的荣誉啊!在这样的激励下,他下次仍会很努力、很出色地完成习作,因为他有兴趣。其二,孩子们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到了自己平时的课内积累和课外阅读是多么具有“实用价值”。这给他们接下来继续阅读打了“强心剂”。同时,他们还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他们没有积累过的句子或者是学到了他们不知道的写作方法。(每个孩子的课外阅读篇目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他们的积累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互相的交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拥有更多的素材,快速掌握更多的方法。)积累越多,写得越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他们还会发现平时点点滴滴的输入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输出,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可见写作不难。既然不难也就没什么好怕的。其三,孩子们读的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他们身边的同学;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天和他们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的同学。这比孩子们单纯阅读那些个作文选、作文集要有意义多了。
三、“改”同学的“典型文”
在表扬优秀习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对那些有问题的习作加以指正。有时这个修改是由我和作者一对一完成的,但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我则拿出来让大家一起阅读,一起修改。
我仍旧把习作当作阅读材料发给每个同学。这次的阅读很特殊,孩子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做小老师,利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到的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词句,已有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帮助同学修改习作。有时,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合作修改,然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组同学的修改意见,并对此修改稍作解释。有时,我则在课堂上带着同学们一同进行修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起寻找、探讨并解决问题。
这个特殊的阅读是对学生平时积累、学习的一种考查,它检测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让学生明白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的习惯一旦养成,将是终身受用的。而这充满趣味性的角色变化大大唤起了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其实,面对刚刚接触写作的中年段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人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在指导写作的初期,我们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阅读帮助积累,兴趣激发热情。在兴趣的驱动下,在阅读的辅助下,让我们的学生明白写作文并不难,那是一块趣意盎然的乐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