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新认识了农村学校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为农村学校体育应从以前的“单一模式”向“一体模式”发展,通过思想文化宣传、转变办学思路、以点带面、点点结合等方面带动农村体育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会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看出,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农村建设好。从十二五规划中不难发现,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农村体育”,是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从体育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全面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计划能否顺利推行与逐步落实,关键也在农村,也在农民,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
1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田雨普认为“体育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村体育给予了一定的注意。但是,不仅关注程度不足,而且认识程度、研究深度也明显落后。”集中体现在:“农村体育参与人口比例极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群众体育组织不健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脱轨等等,农村居民素质的欠缺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其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体育指导思想的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的做法,造成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落后。体育资源的落后与体育参与动机的低下,使得农村的孩子失去了与城市孩子同等的体育参与权利;二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在人、财、物等方面欠账太多。胡向红“在对湖南省新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13所学校中,有400m场地的只有1所,有300m的有5所,有250m或没有场地的7所,器材配备上,田径类器材相对较好,有69. 2%的学校达到了国家标准,其次是球类,有53. 8%的学校达到国家标准,而武术类和体操类就比较缺乏,达标率才只有23.1%和15.4%”。王宇等,徐亮、刘静等,付晶晶等,他们的调查都显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严重不足, 同时学校在升学压力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很难优先购置体育器材和配置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在待遇偏低、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工作积极性和教育质量也就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落后。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离不开一个健全的体育管理组织。“然而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不科学、不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从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力,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施、体育教学等的管理,还达不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目的,仍处于一种目标模糊和较混乱的管理方式中,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所以,农村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制度化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2 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定位
本文认为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早在2004年,孙庆祝就提出了“农村学校体育是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的论断,“通过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功能的分析,指出借助农村学校体育开展、普及农村体育的几个有利因素:健全的教育体系、教育自身功能的要求、可持续性强以及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等,认为农村学校体育是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农村学校体育与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学生以及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都与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农村学校中的这些资源都是可以用来为农村体育大发展服务的。”[6]另一个方面,发展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内容。但是,农村学校体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把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简单化、单一化,“我国当前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传统的重智轻体的思想使得农村学校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孩子读书是为了跳出农门,繁重的文化学习加上条件所限,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很少。学校体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农村体育发展明显的滞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是落实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改革走向深入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认为发展我国新农村体育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以促进新农村体育的同步发展,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一体模式”发展转变,这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3 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
3.1 思想文化宣传。 “学校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学质量,重智育、轻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不足以及一些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等,造成了人们对体育教育理解的偏差,形成了重“智”轻“体”的现象。”人们思想扭转不过来,始终会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绊脚石,“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之前,必须做好群众思想宣传工作,在宣传我国素质教育的同时,鼓励群众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达到“传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
3.2 转变办学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申了要继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政府方面,除要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资金、器械、师资等方面的投入外,还要在政策上给予相关支持,例如,农村学校教育由于长期师资力量水平较低,学生们的文化课基础较城市孩子差,在农村学校可以试点体育加分政策,既让孩子与家长重视体育运动,又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学校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学校资源与校外自愿并用,引进一些孩子们喜爱的运动项目,让更多的孩子自愿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3.3 参与农村体育规划、起到以点带面作用。建设农村体育必须依靠本地特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较早的“农村体育”,农村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对外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为农民健身服务,丰富农村文体生活,缓解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由于农村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暂时担当此角色,“农村中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和街道体育指导站、村和居民小区建立的体育健身点、街道建立的农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以及单项体育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都都可以聘请体育教师作为指导员的。”再加之学生的宣传,使家长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不断扩大全民健身队伍。
3.4 构建学校体育联合机制,以点点结合促体育发展。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的原因.不同地区学校、相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体育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包括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学的风格不同,侧重面不同以及发展程度的高低不一,通过交流,学校体育的发展渐趋平衡,接着产生新的不平衡,然后又进行新的交流,就这样,体育交流不断调节各学校的体育向前发展。这种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互相浸染、交流的双方各自采撷对方体育的精英英来作为发展本学校体育的营养,丰富各族学生的体育生活;二是互相借鉴、从对方体育展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教益,把对方的成果作为效法的楷模;三是互相补充,这主要是指体育项目上的引进;四是通过举办家庭体育赛事,让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既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又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体育比赛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宣传、带动作用。
4 结束语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完善全面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工作,这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应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由“单一模式”向“一体模式”发展,在求的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
[2]卢兆振,杨洪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体育[J]
[3]胡向红.从湖南省新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看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D]
关键词: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会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看出,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农村建设好。从十二五规划中不难发现,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农村体育”,是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从体育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全面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计划能否顺利推行与逐步落实,关键也在农村,也在农民,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
1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田雨普认为“体育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村体育给予了一定的注意。但是,不仅关注程度不足,而且认识程度、研究深度也明显落后。”集中体现在:“农村体育参与人口比例极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群众体育组织不健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脱轨等等,农村居民素质的欠缺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其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体育指导思想的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的做法,造成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落后。体育资源的落后与体育参与动机的低下,使得农村的孩子失去了与城市孩子同等的体育参与权利;二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在人、财、物等方面欠账太多。胡向红“在对湖南省新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13所学校中,有400m场地的只有1所,有300m的有5所,有250m或没有场地的7所,器材配备上,田径类器材相对较好,有69. 2%的学校达到了国家标准,其次是球类,有53. 8%的学校达到国家标准,而武术类和体操类就比较缺乏,达标率才只有23.1%和15.4%”。王宇等,徐亮、刘静等,付晶晶等,他们的调查都显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严重不足, 同时学校在升学压力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很难优先购置体育器材和配置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在待遇偏低、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工作积极性和教育质量也就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落后。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离不开一个健全的体育管理组织。“然而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不科学、不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从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力,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施、体育教学等的管理,还达不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目的,仍处于一种目标模糊和较混乱的管理方式中,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所以,农村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制度化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2 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定位
本文认为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早在2004年,孙庆祝就提出了“农村学校体育是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的论断,“通过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功能的分析,指出借助农村学校体育开展、普及农村体育的几个有利因素:健全的教育体系、教育自身功能的要求、可持续性强以及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等,认为农村学校体育是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农村学校体育与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学生以及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都与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农村学校中的这些资源都是可以用来为农村体育大发展服务的。”[6]另一个方面,发展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内容。但是,农村学校体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把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简单化、单一化,“我国当前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传统的重智轻体的思想使得农村学校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孩子读书是为了跳出农门,繁重的文化学习加上条件所限,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很少。学校体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农村体育发展明显的滞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是落实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改革走向深入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认为发展我国新农村体育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以促进新农村体育的同步发展,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一体模式”发展转变,这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3 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
3.1 思想文化宣传。 “学校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学质量,重智育、轻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不足以及一些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等,造成了人们对体育教育理解的偏差,形成了重“智”轻“体”的现象。”人们思想扭转不过来,始终会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绊脚石,“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之前,必须做好群众思想宣传工作,在宣传我国素质教育的同时,鼓励群众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达到“传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
3.2 转变办学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申了要继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政府方面,除要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资金、器械、师资等方面的投入外,还要在政策上给予相关支持,例如,农村学校教育由于长期师资力量水平较低,学生们的文化课基础较城市孩子差,在农村学校可以试点体育加分政策,既让孩子与家长重视体育运动,又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学校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学校资源与校外自愿并用,引进一些孩子们喜爱的运动项目,让更多的孩子自愿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3.3 参与农村体育规划、起到以点带面作用。建设农村体育必须依靠本地特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较早的“农村体育”,农村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对外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为农民健身服务,丰富农村文体生活,缓解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由于农村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暂时担当此角色,“农村中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和街道体育指导站、村和居民小区建立的体育健身点、街道建立的农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以及单项体育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都都可以聘请体育教师作为指导员的。”再加之学生的宣传,使家长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不断扩大全民健身队伍。
3.4 构建学校体育联合机制,以点点结合促体育发展。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的原因.不同地区学校、相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体育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包括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学的风格不同,侧重面不同以及发展程度的高低不一,通过交流,学校体育的发展渐趋平衡,接着产生新的不平衡,然后又进行新的交流,就这样,体育交流不断调节各学校的体育向前发展。这种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互相浸染、交流的双方各自采撷对方体育的精英英来作为发展本学校体育的营养,丰富各族学生的体育生活;二是互相借鉴、从对方体育展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教益,把对方的成果作为效法的楷模;三是互相补充,这主要是指体育项目上的引进;四是通过举办家庭体育赛事,让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既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又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体育比赛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宣传、带动作用。
4 结束语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完善全面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工作,这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应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由“单一模式”向“一体模式”发展,在求的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
[2]卢兆振,杨洪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体育[J]
[3]胡向红.从湖南省新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看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