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金融开放领域的逐步扩大,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已难以适应新常态、新形势下发展的要求。本文就商业银行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如何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 银行 应用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监管政策逐渐严格等多重考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在银行内部具有“纲举目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积极构建银行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迫在眉睫。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及演进
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考虑利率、流动性约束、汇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未来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银行,以银行的资产、负债及其机构的形式产生银行的经营策略,其通过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
从西方银行发展轨迹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目前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资产负债管理不够全面等弊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实务操作中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功能缺失和FTP机制欠完善是直接原因。
(一)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资金运用方面一是贷款证券化运用不普及,可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尚未完善,影响资产组合结构调整,并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投向于信贷资产比重过高,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在资金来源方面,负债被动增长,结构单一,需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敏感性,通过负债主动管理配置相关资产。
(二)期限错配
随着银行间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和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增长,负债有短期化趋势,客户存款在同业间游走逐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资产管理不全面
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落后,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往往侧重对过去已发生经营结果的静态分析,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及“三性“平衡的临界点分析和动态调整,系统化程度低,大量依赖于手工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范围不够全面,资产管理侧重信贷资产,对非信贷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未将表外业务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未能很好解决如何提高表内外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等问题。
三、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确定“三性”选择偏好,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求银行对资金来源进行统筹和主动性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数量模型计量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将风险量化为成本,以提出资本分配的解决方案,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业务条线主动收缩和扩张。
四、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举措
(一)准确计量并防范流动性风险
实务操作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日常流动性管理,非预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结构性风险管理三部分,其中:
第一,日常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合理地安排、调配、运用资金以保证流动性;,可借助的工具是资金头寸管理系统,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境下的隔日及一周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第二,结构性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缺口、情景模拟)、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工具,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对投资和融资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景下的一年以内流动性缺口。
第三,非预期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风险限额、压力测试、流动性储备及应急计划等工具,测试银行在危机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危机对银行的冲击,并制定危机的应对措施和计划,银行需重点关注压力情境下的一月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如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点,银行经营思路亟需创新与变革,必须建立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统筹管理模式,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在服从资本支撑能力前提下,加强资产主动配置,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依据,资产配置的视角要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边界,实现表内外统筹。建立收益、风险、资本相结合的资本考核体系,实现由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过渡。
(三)建立差异化定价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市场价格变化,灵活动态调整全行定价策略。发挥价格引导作用,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业务结构。在资金同质下建立统一的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实现全行负债管理一盘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降低负债成本为目标,以流动性安全为底线的全面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差异化自主定价,做好客户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准人标准,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四)搭建基于利率市场化的ALM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系统化程度较低,部分银行甚至未搭建ALM系统,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要求银行ALM系统能动态监控相关数据,提升对流动性风险及利率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系统内生成所需的标准及客制化报表,增强管理细度和指导性,提高管理效率,按项目需求完成相关客户行为模型分析,深化对不同情况下客户行为的认识,提高数据和分析的精确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及预见力。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 银行 应用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监管政策逐渐严格等多重考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在银行内部具有“纲举目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积极构建银行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迫在眉睫。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及演进
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考虑利率、流动性约束、汇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未来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银行,以银行的资产、负债及其机构的形式产生银行的经营策略,其通过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
从西方银行发展轨迹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目前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资产负债管理不够全面等弊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实务操作中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功能缺失和FTP机制欠完善是直接原因。
(一)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资金运用方面一是贷款证券化运用不普及,可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尚未完善,影响资产组合结构调整,并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投向于信贷资产比重过高,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在资金来源方面,负债被动增长,结构单一,需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敏感性,通过负债主动管理配置相关资产。
(二)期限错配
随着银行间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和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增长,负债有短期化趋势,客户存款在同业间游走逐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资产管理不全面
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落后,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往往侧重对过去已发生经营结果的静态分析,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及“三性“平衡的临界点分析和动态调整,系统化程度低,大量依赖于手工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范围不够全面,资产管理侧重信贷资产,对非信贷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未将表外业务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未能很好解决如何提高表内外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等问题。
三、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确定“三性”选择偏好,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求银行对资金来源进行统筹和主动性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数量模型计量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将风险量化为成本,以提出资本分配的解决方案,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业务条线主动收缩和扩张。
四、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举措
(一)准确计量并防范流动性风险
实务操作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日常流动性管理,非预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结构性风险管理三部分,其中:
第一,日常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合理地安排、调配、运用资金以保证流动性;,可借助的工具是资金头寸管理系统,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境下的隔日及一周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第二,结构性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缺口、情景模拟)、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工具,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对投资和融资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景下的一年以内流动性缺口。
第三,非预期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风险限额、压力测试、流动性储备及应急计划等工具,测试银行在危机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危机对银行的冲击,并制定危机的应对措施和计划,银行需重点关注压力情境下的一月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如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点,银行经营思路亟需创新与变革,必须建立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统筹管理模式,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在服从资本支撑能力前提下,加强资产主动配置,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依据,资产配置的视角要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边界,实现表内外统筹。建立收益、风险、资本相结合的资本考核体系,实现由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过渡。
(三)建立差异化定价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市场价格变化,灵活动态调整全行定价策略。发挥价格引导作用,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业务结构。在资金同质下建立统一的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实现全行负债管理一盘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降低负债成本为目标,以流动性安全为底线的全面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差异化自主定价,做好客户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准人标准,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四)搭建基于利率市场化的ALM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系统化程度较低,部分银行甚至未搭建ALM系统,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要求银行ALM系统能动态监控相关数据,提升对流动性风险及利率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系统内生成所需的标准及客制化报表,增强管理细度和指导性,提高管理效率,按项目需求完成相关客户行为模型分析,深化对不同情况下客户行为的认识,提高数据和分析的精确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及预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