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时,如果我们在课前导入时善于激情邀趣、课堂教学时善于分层施教、引导学生时善于循循善诱等,就有可能构建和谐美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继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构建 和谐 语文课堂 策略
虽说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篇均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虽说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均受到过极为系统的理论教育与极为严格的实践训练,虽说我们常常使出浑身解数耐心地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语文课堂中却常常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等局面。于是,教师们常常感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一、课前导入,激情邀趣
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实践证明,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枯燥的朗读、背诵、默写、应试训练等,不仅会磨灭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还有可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厌学甚至畏学情绪。如此,我们预期的构建和谐美丽的语文教学课堂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故此,我们不管是新课伊始还是旧课复习,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训练,都应该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生物学科领域中有关克隆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其间有大量的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物学科的学术术语。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直接点题—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布置作业”这一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学生对这篇充满许多未知的生物学科学术语言的说明文就会感到难懂难学和单调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或者畏学情绪。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内外克隆技术的新闻报道或最新成果等,并以此导入新课,比如展示2008年1月18日报道的网文《美科学家首次用自体皮肤细胞克隆人类胚胎(图)》及《克隆人技术路线图》,或者2013年5月17日报道的图文并茂的新闻《美科学家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引发克隆人担忧》等媒体资料,必然会化陌生的、抽象的、深奥的“克隆”知识为生动、具体、鲜活、有趣的科学技术知识,必定能将学生从对“克隆”知识茫然无知的混沌状态中巧妙引入《奇妙的克隆》文本,继之引导学生快乐解读《奇妙的克隆》文本。
二、课堂教学,分层施教
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意思为:人的智力是有区别的,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与之探讨比较高深的学问;而对于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我们则只能与之探讨普通的学问。既然人的先天智力有聪明与愚笨的区别,那么,语文教学时,我们也应该像教育家孔子一样对学生“观其行”“听其言”,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个性、品格、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学习技能等,然后分层管理,因材施教。
比如,教学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时,对语文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自查,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基本读懂课文大意即可;对于语文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上述基础上用最简单的语言复述课文大意,列出文章的写作提纲,根据课文的说明顺序画出克隆鲫鱼或者克隆绵羊多利的科学实验流程图等;对于语文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开展与其知识储备相匹配但又略高于其知识储备的延伸拓展学习。比如,以本文作者、被学术界誉为“中国遗传学泰斗”的生物科学家谈家桢为基点,拓展延伸学习其学术论文《生物学引论》《基因与遗传》《遗传与物种起源》《基因的萦梦》等;再如以《奇妙的克隆》文本为基点,拓展延伸学习黄雅琼等人的学术论文《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第02期)等,还可以要求他们以“克隆技术”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三、引导学生,循循善诱
春秋末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子说:“导之以道而勿强。”意思为:教导学生应该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切不可采用高压政策强行压制他们。由此,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文质兼美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美丽而又丰富的语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社会、广泛阅读和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参加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首先,应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循循善诱,让他们变教师的动员、鼓励为自己的自觉自愿。与此同时,还应该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技巧、从容面对各种比赛的技能。尤其对那些语文知识储备虽然丰富但却性格内向、不喜交际、对各种赛事均退避三舍的学生,更应该加以耐心启发与诱导,决不能将教师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学生,强令他们参与。此外,笔者还深深体会到:对于个别不想学习、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生,切不可动不动就用请家长或令其停课“面壁思过”等方法强制压服,而应该主动、耐心、反复地与其本人沟通,找出其厌学、畏学甚至弃学的根本原因,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不学无术的严重后果,勉励其“浪子回头金不换”,鼓励其重启航行于语文科学浩瀚大海之船,尽情享受遨游在浩瀚的语文科学知识大海中的惬意。
诚然,上述三点策略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每一节语文教学课堂,更不可能完全适应于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因为入选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题材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寓意千差万别,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方案的实施等也因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丽气象。所以,笔者恳请各位同仁:在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一定要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储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切忌一味照搬他人教学之法,更不可因袭与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格格不入的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爱华.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J].教育艺术,2013(12).
[2]郭瑶.新世纪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潮流[J].语文建设,2013(5).
关键词:构建 和谐 语文课堂 策略
虽说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篇均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虽说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均受到过极为系统的理论教育与极为严格的实践训练,虽说我们常常使出浑身解数耐心地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语文课堂中却常常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等局面。于是,教师们常常感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一、课前导入,激情邀趣
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实践证明,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枯燥的朗读、背诵、默写、应试训练等,不仅会磨灭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还有可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厌学甚至畏学情绪。如此,我们预期的构建和谐美丽的语文教学课堂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故此,我们不管是新课伊始还是旧课复习,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训练,都应该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生物学科领域中有关克隆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其间有大量的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物学科的学术术语。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直接点题—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布置作业”这一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学生对这篇充满许多未知的生物学科学术语言的说明文就会感到难懂难学和单调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或者畏学情绪。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内外克隆技术的新闻报道或最新成果等,并以此导入新课,比如展示2008年1月18日报道的网文《美科学家首次用自体皮肤细胞克隆人类胚胎(图)》及《克隆人技术路线图》,或者2013年5月17日报道的图文并茂的新闻《美科学家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引发克隆人担忧》等媒体资料,必然会化陌生的、抽象的、深奥的“克隆”知识为生动、具体、鲜活、有趣的科学技术知识,必定能将学生从对“克隆”知识茫然无知的混沌状态中巧妙引入《奇妙的克隆》文本,继之引导学生快乐解读《奇妙的克隆》文本。
二、课堂教学,分层施教
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意思为:人的智力是有区别的,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与之探讨比较高深的学问;而对于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我们则只能与之探讨普通的学问。既然人的先天智力有聪明与愚笨的区别,那么,语文教学时,我们也应该像教育家孔子一样对学生“观其行”“听其言”,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个性、品格、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学习技能等,然后分层管理,因材施教。
比如,教学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时,对语文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自查,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基本读懂课文大意即可;对于语文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上述基础上用最简单的语言复述课文大意,列出文章的写作提纲,根据课文的说明顺序画出克隆鲫鱼或者克隆绵羊多利的科学实验流程图等;对于语文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开展与其知识储备相匹配但又略高于其知识储备的延伸拓展学习。比如,以本文作者、被学术界誉为“中国遗传学泰斗”的生物科学家谈家桢为基点,拓展延伸学习其学术论文《生物学引论》《基因与遗传》《遗传与物种起源》《基因的萦梦》等;再如以《奇妙的克隆》文本为基点,拓展延伸学习黄雅琼等人的学术论文《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第02期)等,还可以要求他们以“克隆技术”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三、引导学生,循循善诱
春秋末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子说:“导之以道而勿强。”意思为:教导学生应该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切不可采用高压政策强行压制他们。由此,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文质兼美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美丽而又丰富的语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社会、广泛阅读和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参加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首先,应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循循善诱,让他们变教师的动员、鼓励为自己的自觉自愿。与此同时,还应该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技巧、从容面对各种比赛的技能。尤其对那些语文知识储备虽然丰富但却性格内向、不喜交际、对各种赛事均退避三舍的学生,更应该加以耐心启发与诱导,决不能将教师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学生,强令他们参与。此外,笔者还深深体会到:对于个别不想学习、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生,切不可动不动就用请家长或令其停课“面壁思过”等方法强制压服,而应该主动、耐心、反复地与其本人沟通,找出其厌学、畏学甚至弃学的根本原因,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不学无术的严重后果,勉励其“浪子回头金不换”,鼓励其重启航行于语文科学浩瀚大海之船,尽情享受遨游在浩瀚的语文科学知识大海中的惬意。
诚然,上述三点策略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每一节语文教学课堂,更不可能完全适应于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因为入选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题材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寓意千差万别,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方案的实施等也因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丽气象。所以,笔者恳请各位同仁:在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一定要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储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切忌一味照搬他人教学之法,更不可因袭与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格格不入的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爱华.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J].教育艺术,2013(12).
[2]郭瑶.新世纪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潮流[J].语文建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