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教育;分享规则
为了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降低自我中心意识,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一、教师要适时发挥榜样力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笔者有意识地让大家分享这些物品。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教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某位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要做出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励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二、多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1.设立分享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例如:“经验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分享活动。每天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3.開辟宠物区。即在教室中开辟一个小小的角落来摆放幼儿带来的宠物玩具。在自选游戏时,幼儿可以随时到这个角落与小伙伴共同分享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宠物。
三、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1.平等分享。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由利益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换位思考来体会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平等分享的规则。
2.共同分享。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配合和协调,融洽地分享玩具、食物等,最终使彼此都获得满足。在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先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关系,引导幼儿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教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合作行为。共同分享制度,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3.轮流分享。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点,大家轮换使用分享物。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教给幼儿学会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础。
四、获得分享体验
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看到或听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而幼儿通过每天讲新闻的活动,把发生在我们身边感人的小故事、趣闻等讲给大家听,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分享意识,还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儿童对自己的东西有拥有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所以对幼儿园公有的玩具比自己的玩具更容易与他人分享。如果幼儿带着宝贝到幼儿园来,却被人弄丢了或破坏了,这就很难教他学习与人分享。其实,儿童从家里带东西进幼儿园是个很好的学习分享的契机。关键是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制定从家里带来的私有物品的规则以及指导幼儿分享私人物品的适当方法和技巧,强调尊重他人财产的必要性。
儿童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就必须学会分享。儿童的分享发展水平除了受自身发展阶段的制约外,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总习惯于从教育方法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总而言之,成人要理性地看待儿童的独占和分享,片面地强调说教或示范是事倍功半的。很多时候,成人要达到某种教育效果,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变幼儿。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12).
[2]陈丽君.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
[3]邱少华.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02).
[4]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5]欧阳春玲.这个玩具给你玩——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9,(11).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教育;分享规则
为了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降低自我中心意识,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一、教师要适时发挥榜样力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笔者有意识地让大家分享这些物品。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教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某位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要做出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励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二、多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1.设立分享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例如:“经验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分享活动。每天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3.開辟宠物区。即在教室中开辟一个小小的角落来摆放幼儿带来的宠物玩具。在自选游戏时,幼儿可以随时到这个角落与小伙伴共同分享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宠物。
三、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1.平等分享。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由利益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换位思考来体会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平等分享的规则。
2.共同分享。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配合和协调,融洽地分享玩具、食物等,最终使彼此都获得满足。在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先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关系,引导幼儿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教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合作行为。共同分享制度,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3.轮流分享。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点,大家轮换使用分享物。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教给幼儿学会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础。
四、获得分享体验
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看到或听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而幼儿通过每天讲新闻的活动,把发生在我们身边感人的小故事、趣闻等讲给大家听,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分享意识,还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儿童对自己的东西有拥有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所以对幼儿园公有的玩具比自己的玩具更容易与他人分享。如果幼儿带着宝贝到幼儿园来,却被人弄丢了或破坏了,这就很难教他学习与人分享。其实,儿童从家里带东西进幼儿园是个很好的学习分享的契机。关键是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制定从家里带来的私有物品的规则以及指导幼儿分享私人物品的适当方法和技巧,强调尊重他人财产的必要性。
儿童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就必须学会分享。儿童的分享发展水平除了受自身发展阶段的制约外,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总习惯于从教育方法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总而言之,成人要理性地看待儿童的独占和分享,片面地强调说教或示范是事倍功半的。很多时候,成人要达到某种教育效果,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变幼儿。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12).
[2]陈丽君.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
[3]邱少华.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02).
[4]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5]欧阳春玲.这个玩具给你玩——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