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来源 :经济视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v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正规就业最初就是指在“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其部门特性就决定了非正规就业的性质是低收入、无保障、松散、隐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就业现象已突破了“非正规部门”这一特定范围,扩展到了那些传统的正规部门(即具有稳定的劳动契约关系、全日工作制、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保护,通常又是规模较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劳工组织2002年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非正规就业是指所有的非正规职业,而不管他是否存在于正规企业或者是非正规企业,或者是家庭式的,或者是多功能的微型经济组织。它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在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尽管如此,非正规就业概念至今仍无一个相对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对此定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非正规就业是劳动者为获取收入而从事没有国家保障的工作的一种就业方式。它不仅仅局限于非正规部门,非常正规的大企业也可以采用非正规的就业方式。由于非正规部门是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领域,而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人员很少,且数据难以统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只考察了非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人口,即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
  
  一、就业与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就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就业率提高,低增长率则会降低就业率。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近20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GDP的高增长率,并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周期,1990年以前,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基本上同向变动,就业增长快,就业就随之上升,但1990年以后,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动就业的增长,反而出现了就业增长率下降,似乎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
  什么原因导致90年代以后我国的就业弹性下降呢?我们从经济增长的特点和就业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
  1.技术进步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或其他资源;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指生产要素的配置及使用的生产率,也即广义的技术进步效应。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成为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之一。表1显示了90年代(1991-1999)广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从表1看,1991年以前,广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以增加就业为主。1991-1999年间,广义技术进步使就业的需求少增加了5945万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加大,使得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
  2.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自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与此相适应,就业结构也随之变动。但就业结构能否与之顺利调整取决于原有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含量、知识技能结构的更新能力,以及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大小。事实上,在1992年以前由于就业制度刚性,原有从业人员和机关报增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基本上属于地域性配置和行政性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和失业几乎没有影响;1992年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隐性失业日益显性化。我们对三次产业就业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变化有着不同的特点。表2列示了有关三次就业弹性的历史数据。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化来看,存在下列特征:其一,本来应该出现的从大量就业不足或隐性失业存在的第一产业中把劳动力转移出来的趋势(表现为负的就业弹性),在最近几年反而呈现出相反的势头。即本应是劳动力移出和产量增长,近几年反而变成劳动力增长和产量同步进行,而劳动力增长速度更快的趋势。其二,本来需要作为就业主渠道加以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最近几年的就业弹性反而呈现出有所下降的趋势。其三,主要反映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发展状况的第二产业,在近几年基本处于负值就业弹性。即,随着第二产业增速的加快,建筑业和制造业对于企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降是经济总量就业弹性下降的主要来源。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急剧下降,体现了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因为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所以就业吸纳能力较强,这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成功降低高失业率的产业优势。而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主导产业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属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相对较高,投资量大、周期长,不利于就业。并且由于这一主导产业吸纳资金大,会导致资金相对短缺,减少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量,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剧了失业问题。另外,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主渠道。当时农村非农产业处于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成长阶段,其吸收劳动力的功能是强大的;而90年代以来,广大乡镇企业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功能衰减,从而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失业率的上升。
  技术进步和经济模式的转变,只能说明就业弹性在长期经济增长中有下降的趋势,但还不足以解释为我国GDP就业弹性下降的成因:(1)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所需劳动力会逐步下降,从而产生就业的基础效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又具有就业增长效应。(2)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尽管失业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也带来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对就业派生需求的上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
  因此,总体看来,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只能是作为失业率上升、GDP弹性下降的因素,却无法回答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为何下降。
  下面从就业本身来分析和揭示高增长、低就业的深层次原因。
  
  二、经济增长对非正规就业增长的数量分析
  
  (一)就业增长的“非正规化”趋势
  1978年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口仅15万人,随后两年发展极为迅速,1979年为32万人,1980年为81.4万人,1981~1992年的11年时间,从113万人发展到834万人,整个90年代,非正规就业人口规模庞大,且稳步攀升。1992~2000年,非正规就业人口年均增长17%,到2004年底,非正规就业人数达到7538.4万人。
  就业增长取决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和的增加和减少。通常两者都增加,则总就业增加,反之则减少;非正规就业增加量大于正规就业增加量,则总就业增加;反之则减少。近些年来,非正规就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就业新增岗位的主导渠道,从1996年以后,中国的就业创造由双驱动变为了单驱动,即主要由非正规就业驱动。非正规就业增量在新增就业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2-2004年,正规就业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二)非正规就业弹性在提高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而就业弹性系数也不断下降,但非正规就业弹性一直明显高于整体就业弹性。这说明我国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非正规就业增长率要远高于正规就业的增长率。
  由此,可以用非正规就业贡献率的增大来解释我国就业弹性的下降,即从非正规就业的角度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违背奥肯定律。
  (三)非正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分析
  1.非正规就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分析
  从非正规就业人数和GDP总量的历史数据变动情况分析,二者之间呈明显的同步增长趋势, 图1是非正规就业人数与GDP的总量的散点图,从散点图能够看出二者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设非正规就业人数为X,GDP总量为Y,则可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从以上回归方程分析,非正规就业与GDP正比例增长,从数学意义上说,由b1=18.14,说明每增加1万人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将增加18.14亿元的GDP产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非正规就业与三次产业产值的数量分析
  设非正规就业人数为X,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Y1,Y2,Y3非正规就业人员对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拉动作用作线性回归分析: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非正规就业对第二、三产业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每增加1万人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将增加9.43和6.04亿元的GDP产出。而对第一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可见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领域主要是由第二、三产业组成。
  通过对非正规就业弹性以及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仍然同方向变动。认为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压力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就业冲击波,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既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
  (责任编辑:云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形式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面状数据的化简是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和制图综合必须处理的关键问题,有些面状的地理要素要求简化前后面积保持一致,并且不破坏原来的拓扑关系。因此必须对原有的线化简算法做适当的改进。提出对要化简的多边形根据其与相邻多边形的邻接关系,对邻接线段分别化简,以保持原来的拓扑关系;并在采用Douglas-Peucker算法化简时,加入面积平衡的约束条件,构造"平衡线",使化简前后保持面积一致。通过对实验数据化简结
清华简《系年》第五章结尾几句话,反映先秦用字差异性,还具备很高历史价值。表示顿地的字中,“沦、裂”是早期金文写法,“邮”为战国楚简所用,“顿”见于秦系。春秋时期,顿国多睦邻
给出了“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充电控制器和电压变换与监测”的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设计结构。详细计算了系统中各个组成模块的技术参数,并以此选取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免维
对于带不同局部动态模型(多模型)的多传感器线性定常随机控制系统,应用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按标量加权最优融合准则下,提出了最优信息融合稳态白噪声反卷积估值器。可统一处理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道德修养要顺其自然,无需主观故意与刻意。另一方面,儒家又积极倡导礼乐法度等人为教化。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率性的本质即反对主观故意。同
针对现有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模型过于复杂,难以满足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的弊端,基于一种改进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辨识技术建立了SOFC的非线性模型。在建模过程中,
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水平进行有效评价,可为管理者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在生态环境领域系统评价方法综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黄河上游甲积峪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9年至2006年该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能力处于一般偏差水平,但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对评价黄河上游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单指标评价和指标综合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逐渐地成为教师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则成为了教师工作的追求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各种方式方法,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促进学生的进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