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尤其在社会各个领域趋向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潮、价值观的影响,因此,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彰显,如何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坚持人本理念,建构理想的教育,并实现人本理念与教育理想的完美结合,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是在新形势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探索的新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市场转轨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颇为显著。在我国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各方面压力普遍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促成了当代大学生肩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再者,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
2.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
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进行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点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挤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1]
开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漫无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力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所谓以人为本即在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社会事务时应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应从根本上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把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切身关怀放在第一位。毫无疑问,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真理回归。
1.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显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隐形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隐性教育是其“以人为本”理念在实践中的一种体现。隐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教育主体在运用中介系统时,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意识的教育方式。[2]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充分说明了隐形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与此同时,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愿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必须是既要讲理、又要讲情,做到情理交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运用思想理论的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思想品质入手,以理服人,引导受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说理引导。在理性方面,通过讲道理、作报告、上课等形式做到有理有据,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上学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学懂以后要想转化为行动,还需要经过各种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思想教育的目的,更是思想教育的根本和基本价值。无论对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如何界定,其核心都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1.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人性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随着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 分类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越来越密,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知识, 还应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广博与精深相统一的知识结构。将大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模式的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获得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3]要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学生的个体间的差异,实施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优良的思想素质不是通过一次性教育就能形成的,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一定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观念。要通过长期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现实,而且还应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走出形式主义的沼泽。
2.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在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地协调起来,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围绕学生生存和人格发展来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指导。学生是思想教育管理的中心,也是思想教育管理的目的,更是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和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不仅仅是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尚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的一种表现,而且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把营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并从这一目标出发始终把教育对象作为主体,一切措施都必须为教育主体着想,必须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
培养人本思想教育者队伍
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以实现育人为目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效率、效果的获得,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较高的学识修养、理论水平,促使这个群体具有“尊严感”和“自律”意识。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教育管理队伍时,必须注入人本管理的理念,使其亲身品尝到人本教育思想的甘露。[4]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信息化、专业化的训练,为大学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高校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思想教育管理队伍势在必行。
1.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一流的高校,固然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想教育规律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把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者队伍建设提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2.强化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学习、业务培训和进修提高纳入学校计划,区别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围绕着社会发展形势、高校发展目标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发展,精心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培训重点。使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疏通协调的能力。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必须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要强化辅导员岗位培训,通过训练、学习和考试,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使之思想理论基础扎实,管理灵活,具有较强的疏通协调能力,做一个专业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者。
创建人文化的思想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格得到提升,使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自我约束”。因此,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针,挖掘校园文化的功能,为育人工作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1.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
如:雕塑、长廊、假山、水榭、草坪、绿地等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增强本体意识,形成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行为更自觉。 润物细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校训的大理石雕刻,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催人奋进,不断进取。规范、约束的自律文化环境。[5]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高尚和智慧、文明和修养在校园神圣的土壤中孕育、诞生和成长。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针,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丰富物质文化环境。
2.加强高校网络管理
网上有害信息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带来思想混乱,给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抵御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渗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6]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集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们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政治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网络时代对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罗昌政. 以人为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2] 崔向坤. 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本理念[J].曲阜示范大学学报,2006(4).
[3] 雷玉翠. 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 李辉.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现状与基本思路[J]. 思想政治教育, 2004(6).
[5] 黄向阳. 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田建国. 大学德育新视野[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
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市场转轨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颇为显著。在我国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各方面压力普遍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促成了当代大学生肩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再者,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
2.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
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进行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点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挤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1]
开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漫无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力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所谓以人为本即在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社会事务时应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应从根本上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把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切身关怀放在第一位。毫无疑问,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真理回归。
1.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显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隐形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隐性教育是其“以人为本”理念在实践中的一种体现。隐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教育主体在运用中介系统时,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意识的教育方式。[2]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充分说明了隐形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与此同时,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愿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必须是既要讲理、又要讲情,做到情理交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运用思想理论的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思想品质入手,以理服人,引导受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说理引导。在理性方面,通过讲道理、作报告、上课等形式做到有理有据,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上学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学懂以后要想转化为行动,还需要经过各种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思想教育的目的,更是思想教育的根本和基本价值。无论对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如何界定,其核心都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1.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人性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随着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 分类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越来越密,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知识, 还应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广博与精深相统一的知识结构。将大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模式的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获得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3]要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学生的个体间的差异,实施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优良的思想素质不是通过一次性教育就能形成的,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一定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观念。要通过长期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现实,而且还应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走出形式主义的沼泽。
2.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在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地协调起来,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围绕学生生存和人格发展来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指导。学生是思想教育管理的中心,也是思想教育管理的目的,更是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和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不仅仅是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尚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的一种表现,而且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把营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并从这一目标出发始终把教育对象作为主体,一切措施都必须为教育主体着想,必须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
培养人本思想教育者队伍
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以实现育人为目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效率、效果的获得,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较高的学识修养、理论水平,促使这个群体具有“尊严感”和“自律”意识。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教育管理队伍时,必须注入人本管理的理念,使其亲身品尝到人本教育思想的甘露。[4]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信息化、专业化的训练,为大学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高校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思想教育管理队伍势在必行。
1.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一流的高校,固然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想教育规律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把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者队伍建设提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2.强化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学习、业务培训和进修提高纳入学校计划,区别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围绕着社会发展形势、高校发展目标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发展,精心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培训重点。使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疏通协调的能力。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必须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要强化辅导员岗位培训,通过训练、学习和考试,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使之思想理论基础扎实,管理灵活,具有较强的疏通协调能力,做一个专业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者。
创建人文化的思想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格得到提升,使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自我约束”。因此,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针,挖掘校园文化的功能,为育人工作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1.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
如:雕塑、长廊、假山、水榭、草坪、绿地等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增强本体意识,形成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行为更自觉。 润物细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校训的大理石雕刻,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催人奋进,不断进取。规范、约束的自律文化环境。[5]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高尚和智慧、文明和修养在校园神圣的土壤中孕育、诞生和成长。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针,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丰富物质文化环境。
2.加强高校网络管理
网上有害信息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带来思想混乱,给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抵御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渗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6]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集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们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政治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网络时代对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罗昌政. 以人为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2] 崔向坤. 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本理念[J].曲阜示范大学学报,2006(4).
[3] 雷玉翠. 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 李辉.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现状与基本思路[J]. 思想政治教育, 2004(6).
[5] 黄向阳. 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田建国. 大学德育新视野[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