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近些年来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通过与小学教师多次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双方都了解到了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对方的困惑,并了解到孩子们进入小学后产生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包括学习和生活的独立性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虽然家长和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这些能力,但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很大一部分孩子仍然无法适应。因此,我们重点探索如何让孩子们在一个真实并富有趣味性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这些能力。
“走班制”活动是我们近年来探索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之一。通常意义上的“走班制”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以及对各科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班级去上课,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通常出现在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和大学里,很少有人会在幼儿园进行尝试。我们试着将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运用到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统整化的场地设置、综合化的内容安排、自主化的形式设计、多元化的师资配置以及小社团活动模式的建立来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而言,三个大班的孩子以混班的形式参加活动,活动从10月份开始,每两周一次,每次45分钟左右,到来年的6月份结束。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孩子们积累了各种相关经验,为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走班制”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在“走班制”活动开展前,教师和孩子们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现状设计能促进他们发展的活动内容,孩子也要自主选择社团并开展相关的准备工作。
(一)教师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走班制”活动中,活动场地的调整、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及师资的配置都以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为核心,并随孩子的发展情况逐步调整。
1 活动初期(10月~12月)
活动初期,由大班年级组的每位教师开课,幼儿自行选课。由于大班年级组的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特点都有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能给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以富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在“走班制”活动初期,相对熟悉的老师能给胆小的孩子以安全感,有利于孩子通过与同伴共同活动,建立自信心,为以后与陌生的同伴和教师开展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社团活动有:
●欢乐颂
鼓励和引导幼儿对熟悉的歌曲合作开展创编活动,并在集体面前表演。以获得表达表现的机会,萌发合作的愿望。
●魔法屋
鼓励和引导幼儿参与科学小实验,学习分工与合作。
●舞林大会
引导幼儿运用自主分组形式,随音乐编排舞蹈动作,合作完成一段舞蹈表演,以体验成功的快乐。
●“棋”思妙想
引导幼儿组建合作小组制作各种棋,以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
●快乐大本营
引导幼儿组建小剧团,分组合作排演童话故事,以提高幼儿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超级变变变
根据各班主题活动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
2 活动中期(1月~2月)
我们充分利用本园特色教师资源,在“走班制”活动中开展相应的活动,以逐步扩大师幼交往的范围。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社团活动有:
●足球小将
引导幼儿自主组建足球队进行比赛,以培养幼儿的合作和规则意识。
●滑轮高手
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团体合作动作,以体验互相帮助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变废为宝
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合作制作一件手工作品,以感受合作带来的无限创意。
●种植园
引导幼儿合作为幼儿园的种植园进行装饰,以体验合作的快乐。
●音乐大篷车
引导幼儿组建合唱小组,在全园各班级巡演,以锻炼幼儿在陌生人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3 活动中后期(3月~4月)
我园孩子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弥补教师在某些领域的不足,有助于我们拓展“走班制”活动的课程内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我们共享的是全园家长的资源,这大大增加了幼儿与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接触的机会,丰富了他们交往、互动的经验。
结合家长资源,我们开展了以下小社团活动:
●中托艺术节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若干内容,自由结伴到相应的活动室参加活动。在艺术节里,孩子们接触到了各种艺术活动。
●中托美食节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一种美食活动并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到现场介绍制作方法并实际制作,以养成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 活动后期(5月~6月)
充分利用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创设社区、幼儿园与小学在幼小衔接教育上互动互惠互利的协作环境,使幼儿园与小学的入学准备期活动有机衔接。具体而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向往当一名小学生。为此,在大班后期我们把“走班制”活动安排到社区小学内进行,让幼儿通过选课学习的方式(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常、音乐等)体验如何当一名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感受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积累和陌生同伴、教师互动的经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幼儿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走班制”活动前一天,本班教师会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场地以及组织活动的教师,让每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项目,在自己的“课程表”上进行记录。
在幼儿完成个人“走班制”活动课程表后,教师将全班幼儿的课程表整合成一张大大的“走班制”活动课程总表,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掌握情况。而且也提高了孩子对“走班制”活动的关注程度,孩子们体验到了自己做决定的快乐。
二、“走班制”活动开展的过程
当教师和幼儿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时,“走班制”活动便开始了。
1 寻找活动场地
“走班制”活动当天,本班教师会介绍各个社团活动所在活动室的位置及其特点(如楼层、标记、活动室特点等),要求幼儿记住或记录这些信息,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相应的活动室参与活动。有关信息有时以图画形式出现,有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有时以文字加数字的形式出现,以增加幼儿自主寻找活动室的乐趣,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这期间,我们安排教师在每个楼梯口看守,以切实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
2 参加社团活动 在幼儿顺利进入相应的活动室后,组织活动的教师会根据前一天拿到的名单点名。由于三个班级的幼儿彼此并不熟悉,因此在每次活动前,教师们都会用5分钟时间请幼儿自我介绍。以消除孩子们的陌生感,然后引导孩子进入活动情景。
案例一:快乐大本营
在“快乐大本营”里,教师选择的是三个班级的幼儿都熟悉并能讲述的故事。由于孩子们在年级组的小舞台表演中看过教师们集体演出这些故事。因此他们也能比较轻松地表演。不过通常这些故事里的角色都比较多,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活动对孩子的发展比较有意义。
以故事《白雪公主》的表演活动为例。刚开始分组时,孩子们都选择与本班同伴进行表演,因此分成了三组。但由于故事里的角色很多,在分配中孩子们发现人手不够。怎么办?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尝试邀请他班的幼儿共同参与。于是孩子们重新分组,每组中都有了陌生同伴的加入。人手问题解决了,角色分配上又出现了一些麻烦,如:有几个孩子同时中意某个角色,而另一些角色却没有孩子愿意扮演;大家都认为某个幼儿不适合扮演某个角色……怎么办?这时教师总是仔细观察孩子交往的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孩子运用协商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说服、妥协、运用公平游戏(黑白配、石头剪子布)、轮流等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孩子们认识到,遇到困难时运用协商的方法有可能解决问题。
案例二:中托美食节
这个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幼儿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中托美食节”是一个大型社团活动,我们设计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美食小社团活动,三个大班的孩子在两周之前就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报名参加其中一个小社团活动。这10个小社团分别是中托茶房、上海小吃、民族美食、东北饺子、四川火锅、夏威夷美食、墨西哥美食、日本美食、非洲美食和印度美食。报名后,孩子们分头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当地或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美食等。10个小社团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每天下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分享搜集到的内容,制作需要的展示品。
在小社团活动中,大家还要选出负责介绍美食以及风俗人情的讲解员、负责教客人制作美食的厨师以及表演的演员。这个准备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体验机会,孩子们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一定会对今后的小学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3 分享活动感受
每次“走班制”活动结束,幼儿回到班级后,我们都会组织一个分享会,鼓励孩子们说说活动中学到的本领、感到快乐或令人生气难过的事情。通过分享,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们对活动的看法以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意识到活动需要作哪些改进和调整。确实,在分享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走班制”活动让孩子面临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自己选课,第一次走进陌生的活动室,第一次和陌生的伙伴、教师一起活动。孩子们走出自己的活动室时,显得既激动又兴奋。有的在楼梯口碰上好朋友了,免不了要叽叽喳喳一番,有时会因此耽误活动的时间,到最后因为来不及找相应的活动室急得团团转;有的进入其他班的活动室时四处张望,这里碰碰那里摸摸,一时进入不了活动状态……
于是,在第一次活动结束后,我们请孩子们将自己的困惑告诉大家,请大家共同商量对策,制定“走班”公约。如:要准时到活动室报到,见到新伙伴、新老师要有礼貌地问候,不随便挪动活动室里的物品,上下楼梯靠右走,回答问题要举手,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公约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自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制定“走班”公约后,“走班制”活动的情况明显好转,但不久又出现了新问题。例如,在有些社团活动中,幼儿会用到大量的教学具或材料,因此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会提出不同的规则要求,这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如,在“魔法屋”社团活动中,孩子会用到较多的科学实验材料,因此孩子需要遵守拿取、使用、整理等规则;在“我型我秀”社团活动中,孩子们要根据才艺展示的需要更换服装、使用道具,也要遵守一些规则,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又组织孩子们共同商量制定了活动室公约,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张贴在活动室墙上。我们要求幼儿进入各活动室后自主阅读,以便遵照执行。
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与分享,孩子们越来越适应“走班制”的活动形式,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开展“走班制”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富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活动必然是园本化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园所、家庭、社区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长期渗透的过程。
“走班制”活动是我们近年来探索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之一。通常意义上的“走班制”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以及对各科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班级去上课,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通常出现在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和大学里,很少有人会在幼儿园进行尝试。我们试着将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运用到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统整化的场地设置、综合化的内容安排、自主化的形式设计、多元化的师资配置以及小社团活动模式的建立来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而言,三个大班的孩子以混班的形式参加活动,活动从10月份开始,每两周一次,每次45分钟左右,到来年的6月份结束。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孩子们积累了各种相关经验,为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走班制”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在“走班制”活动开展前,教师和孩子们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现状设计能促进他们发展的活动内容,孩子也要自主选择社团并开展相关的准备工作。
(一)教师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走班制”活动中,活动场地的调整、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及师资的配置都以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为核心,并随孩子的发展情况逐步调整。
1 活动初期(10月~12月)
活动初期,由大班年级组的每位教师开课,幼儿自行选课。由于大班年级组的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特点都有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能给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以富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在“走班制”活动初期,相对熟悉的老师能给胆小的孩子以安全感,有利于孩子通过与同伴共同活动,建立自信心,为以后与陌生的同伴和教师开展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社团活动有:
●欢乐颂
鼓励和引导幼儿对熟悉的歌曲合作开展创编活动,并在集体面前表演。以获得表达表现的机会,萌发合作的愿望。
●魔法屋
鼓励和引导幼儿参与科学小实验,学习分工与合作。
●舞林大会
引导幼儿运用自主分组形式,随音乐编排舞蹈动作,合作完成一段舞蹈表演,以体验成功的快乐。
●“棋”思妙想
引导幼儿组建合作小组制作各种棋,以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
●快乐大本营
引导幼儿组建小剧团,分组合作排演童话故事,以提高幼儿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超级变变变
根据各班主题活动内容布置相应的环境,以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
2 活动中期(1月~2月)
我们充分利用本园特色教师资源,在“走班制”活动中开展相应的活动,以逐步扩大师幼交往的范围。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社团活动有:
●足球小将
引导幼儿自主组建足球队进行比赛,以培养幼儿的合作和规则意识。
●滑轮高手
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团体合作动作,以体验互相帮助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变废为宝
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合作制作一件手工作品,以感受合作带来的无限创意。
●种植园
引导幼儿合作为幼儿园的种植园进行装饰,以体验合作的快乐。
●音乐大篷车
引导幼儿组建合唱小组,在全园各班级巡演,以锻炼幼儿在陌生人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3 活动中后期(3月~4月)
我园孩子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弥补教师在某些领域的不足,有助于我们拓展“走班制”活动的课程内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我们共享的是全园家长的资源,这大大增加了幼儿与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接触的机会,丰富了他们交往、互动的经验。
结合家长资源,我们开展了以下小社团活动:
●中托艺术节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若干内容,自由结伴到相应的活动室参加活动。在艺术节里,孩子们接触到了各种艺术活动。
●中托美食节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一种美食活动并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到现场介绍制作方法并实际制作,以养成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 活动后期(5月~6月)
充分利用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创设社区、幼儿园与小学在幼小衔接教育上互动互惠互利的协作环境,使幼儿园与小学的入学准备期活动有机衔接。具体而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向往当一名小学生。为此,在大班后期我们把“走班制”活动安排到社区小学内进行,让幼儿通过选课学习的方式(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常、音乐等)体验如何当一名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感受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积累和陌生同伴、教师互动的经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幼儿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走班制”活动前一天,本班教师会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场地以及组织活动的教师,让每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项目,在自己的“课程表”上进行记录。
在幼儿完成个人“走班制”活动课程表后,教师将全班幼儿的课程表整合成一张大大的“走班制”活动课程总表,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掌握情况。而且也提高了孩子对“走班制”活动的关注程度,孩子们体验到了自己做决定的快乐。
二、“走班制”活动开展的过程
当教师和幼儿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时,“走班制”活动便开始了。
1 寻找活动场地
“走班制”活动当天,本班教师会介绍各个社团活动所在活动室的位置及其特点(如楼层、标记、活动室特点等),要求幼儿记住或记录这些信息,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相应的活动室参与活动。有关信息有时以图画形式出现,有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有时以文字加数字的形式出现,以增加幼儿自主寻找活动室的乐趣,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这期间,我们安排教师在每个楼梯口看守,以切实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
2 参加社团活动 在幼儿顺利进入相应的活动室后,组织活动的教师会根据前一天拿到的名单点名。由于三个班级的幼儿彼此并不熟悉,因此在每次活动前,教师们都会用5分钟时间请幼儿自我介绍。以消除孩子们的陌生感,然后引导孩子进入活动情景。
案例一:快乐大本营
在“快乐大本营”里,教师选择的是三个班级的幼儿都熟悉并能讲述的故事。由于孩子们在年级组的小舞台表演中看过教师们集体演出这些故事。因此他们也能比较轻松地表演。不过通常这些故事里的角色都比较多,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活动对孩子的发展比较有意义。
以故事《白雪公主》的表演活动为例。刚开始分组时,孩子们都选择与本班同伴进行表演,因此分成了三组。但由于故事里的角色很多,在分配中孩子们发现人手不够。怎么办?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尝试邀请他班的幼儿共同参与。于是孩子们重新分组,每组中都有了陌生同伴的加入。人手问题解决了,角色分配上又出现了一些麻烦,如:有几个孩子同时中意某个角色,而另一些角色却没有孩子愿意扮演;大家都认为某个幼儿不适合扮演某个角色……怎么办?这时教师总是仔细观察孩子交往的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孩子运用协商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说服、妥协、运用公平游戏(黑白配、石头剪子布)、轮流等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孩子们认识到,遇到困难时运用协商的方法有可能解决问题。
案例二:中托美食节
这个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幼儿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中托美食节”是一个大型社团活动,我们设计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美食小社团活动,三个大班的孩子在两周之前就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报名参加其中一个小社团活动。这10个小社团分别是中托茶房、上海小吃、民族美食、东北饺子、四川火锅、夏威夷美食、墨西哥美食、日本美食、非洲美食和印度美食。报名后,孩子们分头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当地或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美食等。10个小社团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每天下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分享搜集到的内容,制作需要的展示品。
在小社团活动中,大家还要选出负责介绍美食以及风俗人情的讲解员、负责教客人制作美食的厨师以及表演的演员。这个准备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体验机会,孩子们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一定会对今后的小学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3 分享活动感受
每次“走班制”活动结束,幼儿回到班级后,我们都会组织一个分享会,鼓励孩子们说说活动中学到的本领、感到快乐或令人生气难过的事情。通过分享,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们对活动的看法以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意识到活动需要作哪些改进和调整。确实,在分享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走班制”活动让孩子面临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自己选课,第一次走进陌生的活动室,第一次和陌生的伙伴、教师一起活动。孩子们走出自己的活动室时,显得既激动又兴奋。有的在楼梯口碰上好朋友了,免不了要叽叽喳喳一番,有时会因此耽误活动的时间,到最后因为来不及找相应的活动室急得团团转;有的进入其他班的活动室时四处张望,这里碰碰那里摸摸,一时进入不了活动状态……
于是,在第一次活动结束后,我们请孩子们将自己的困惑告诉大家,请大家共同商量对策,制定“走班”公约。如:要准时到活动室报到,见到新伙伴、新老师要有礼貌地问候,不随便挪动活动室里的物品,上下楼梯靠右走,回答问题要举手,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公约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自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制定“走班”公约后,“走班制”活动的情况明显好转,但不久又出现了新问题。例如,在有些社团活动中,幼儿会用到大量的教学具或材料,因此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会提出不同的规则要求,这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如,在“魔法屋”社团活动中,孩子会用到较多的科学实验材料,因此孩子需要遵守拿取、使用、整理等规则;在“我型我秀”社团活动中,孩子们要根据才艺展示的需要更换服装、使用道具,也要遵守一些规则,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又组织孩子们共同商量制定了活动室公约,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张贴在活动室墙上。我们要求幼儿进入各活动室后自主阅读,以便遵照执行。
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与分享,孩子们越来越适应“走班制”的活动形式,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开展“走班制”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富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活动必然是园本化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园所、家庭、社区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长期渗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