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大的改革,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广大事业单位将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国家建立的统一标准和计算方法核定,主要体现公平原则。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绩效工资将由各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由各高校自主分配。除国家规定纳入绩效工资的一个月基本工资额度及地区附加津贴外,随着收费制度等学校自主支配性收入的不断增长,学校自主分配的绩效工资数额大大超越了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成为教职工收入的最大份额。因此,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使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有效、公正的高校绩效考核体系成为高校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时间以点带面。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将年度考核当作是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人事部1995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布置在每年年终进行,全部高校统一步调,考核时间上以点带面,缺乏平时工作绩效考核。这种做法难免会出现以教职工的近期工作成绩作为年度考核依据的“近因效应”,也可能出现因被考核者的某一时的言行影响年度考核评判的“晕轮效应”,从而使年度考核失真,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反映被考核人的真实绩效。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可见,年终考核要实现管理的目的,其本身应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不但要做好控制的职能,而且还要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职能的发挥提供科学依据。高校年度考核只具备控制的职能,即着眼于老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职责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缺乏根据组织目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功能。
2.考核指标软硬夹生。现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存在软硬夹生的问题。在教师考核问题上,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科研和教学任务统一定量考核。这种“计工方式”的考核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忽视了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引发“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团队”的不良效应。在管理人员考核上,由于部门各异、岗位繁多,考核指标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实际上仍停留在定性考核层面,尽管拉大了不同级别岗位津贴的差距,但同一级别人员的津贴并无差别,与其工作绩效相关度不大,管理人员的岗位津贴成了新一轮的“大锅饭”。考核指标体系软硬夹生的问题暴露出目前高校教职工考核体系的非科学性,挫伤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考核结果掩耳盗铃。绩效考核结果掩耳盗铃是指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真实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真实绩效首先源于绩效考核的信息源缺失。信息源就是绩效考核信息的来源,即由谁考核或者说给被考核者打分的人。通常情况下,从多种不同信息来源获取绩效评价的做法往往会促使绩效管理过程更为准确和有效。在企业中广为流行的一个趋势就是所谓的360度绩效评价法,即由考核主体主持、由员工的上级、下级、同事、服务对象等所有相关者对其进行评价,员工本人还要自我评价,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数得出考核结果。高校教师履行着双重职责:教学与技术。对于教学,学生应是其绩效考核的主要信息源,而对于学术,教师的同行应该成为考核者和评价者。其次源于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绩效考核标准应是教职工岗位职责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岗定人、按岗考核应是高校绩效考核的主要前提。高校教职员工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党政干部、科研人员、教师和工勤人员。现行的高校绩效考核,常常机械地采用大致相同的标准模式去衡量所有不同的种类、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的考核结论往往是百人一面,千人一词,严重违背了考核的初衷,也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主体的真实情况。
4.考核反馈可有可无。高校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被考核教职工发现自身需改进的问题,找到改进绩效的方向和措施,进而实现组织目标。而实际上许多高校在考核结束后,往往“一刀切”式地向全校教职工张榜公布考核结果,根本不做任何反馈面谈。这样做,一方面“如果不让雇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绩效的要求,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绩效是不会有所改善的,事实上,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另一方面,公开张榜代替反馈面谈,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因素,严重损伤了得分较低或绩效不良教职工的自尊,使教师感到的只是被动、检查,不是帮助,无法达到解决问题、提高绩效的目的。考核反馈可有可无还表现在高校未能将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和岗位竞聘紧密联系,导致考核成为除一次性奖励外无关职工痛痒的形式,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1.定期与平时相结合,力求绩效考核经常化。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为确保考核客观公正,可采用学期考核、聘期中考核、聘期满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努力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每一个教职工教学、科研、服务等各方面情况。通过绩效考核目标的设置,将高校的组织目标分解成每个岗位的目标,使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与绩效考核结果联系起来,与学校总体目标联系起来。在考核信息源上采取360゜全方位评估,突出服务对象信息源的重要作用。
2.定性与定量相合,力求考核规范。彼德·德鲁克曾说过:“你不能管理你不能度量的东西”,不能度量它就不能控制它,不能控制它就不能改进它。在考核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分清哪些考核内容和目标是需要量化的,怎么量化。从理论上讲任何工作都是可以量化的,但过于精度的度量效果未必就是最好的。因此,在设置考核目标量化的过程中,应采用直接量化和间接量化等多种方式。在定量考核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定性考核。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为使考核指标实用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凡是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做出明确具体的定性要求,使考核指标达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3.逐步实现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绩效考核并不能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既不包括前端的理念贯彻,又不考虑后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为更好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应逐步实现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一是细化岗位职责目标,拟定绩效计划。岗位职责目标是绩效考核的标准,应在细化岗位职责目标基础上,拟定实施性强的绩效计划。“目标的设置要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al)、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时限的(time-based),”二是重视绩效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沟通。学校职能部门要加强绩效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纠偏工作,协助职工及时有效地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上下级集思广义、共同完成绩效计划。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沟通能增进职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同度。三是有效的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管理过程包含重要的反馈面谈过程。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教职工了解学校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并且教职工也可以提出自己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上级的指导和帮助。四是绩效结果的实施应与收入分配紧密挂钩。教职工对收入分配的知觉感受,往往来源于自身与参照体系比较的结果。绩效考核结果是教职工最经常采用的参照体系,绩效考核结果和收入分配紧密挂钩,使绩效考核发挥最强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时间以点带面。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将年度考核当作是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人事部1995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布置在每年年终进行,全部高校统一步调,考核时间上以点带面,缺乏平时工作绩效考核。这种做法难免会出现以教职工的近期工作成绩作为年度考核依据的“近因效应”,也可能出现因被考核者的某一时的言行影响年度考核评判的“晕轮效应”,从而使年度考核失真,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反映被考核人的真实绩效。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可见,年终考核要实现管理的目的,其本身应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不但要做好控制的职能,而且还要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职能的发挥提供科学依据。高校年度考核只具备控制的职能,即着眼于老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职责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缺乏根据组织目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功能。
2.考核指标软硬夹生。现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存在软硬夹生的问题。在教师考核问题上,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科研和教学任务统一定量考核。这种“计工方式”的考核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忽视了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引发“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团队”的不良效应。在管理人员考核上,由于部门各异、岗位繁多,考核指标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实际上仍停留在定性考核层面,尽管拉大了不同级别岗位津贴的差距,但同一级别人员的津贴并无差别,与其工作绩效相关度不大,管理人员的岗位津贴成了新一轮的“大锅饭”。考核指标体系软硬夹生的问题暴露出目前高校教职工考核体系的非科学性,挫伤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考核结果掩耳盗铃。绩效考核结果掩耳盗铃是指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真实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真实绩效首先源于绩效考核的信息源缺失。信息源就是绩效考核信息的来源,即由谁考核或者说给被考核者打分的人。通常情况下,从多种不同信息来源获取绩效评价的做法往往会促使绩效管理过程更为准确和有效。在企业中广为流行的一个趋势就是所谓的360度绩效评价法,即由考核主体主持、由员工的上级、下级、同事、服务对象等所有相关者对其进行评价,员工本人还要自我评价,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数得出考核结果。高校教师履行着双重职责:教学与技术。对于教学,学生应是其绩效考核的主要信息源,而对于学术,教师的同行应该成为考核者和评价者。其次源于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绩效考核标准应是教职工岗位职责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岗定人、按岗考核应是高校绩效考核的主要前提。高校教职员工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党政干部、科研人员、教师和工勤人员。现行的高校绩效考核,常常机械地采用大致相同的标准模式去衡量所有不同的种类、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的考核结论往往是百人一面,千人一词,严重违背了考核的初衷,也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主体的真实情况。
4.考核反馈可有可无。高校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被考核教职工发现自身需改进的问题,找到改进绩效的方向和措施,进而实现组织目标。而实际上许多高校在考核结束后,往往“一刀切”式地向全校教职工张榜公布考核结果,根本不做任何反馈面谈。这样做,一方面“如果不让雇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绩效的要求,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绩效是不会有所改善的,事实上,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另一方面,公开张榜代替反馈面谈,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因素,严重损伤了得分较低或绩效不良教职工的自尊,使教师感到的只是被动、检查,不是帮助,无法达到解决问题、提高绩效的目的。考核反馈可有可无还表现在高校未能将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和岗位竞聘紧密联系,导致考核成为除一次性奖励外无关职工痛痒的形式,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1.定期与平时相结合,力求绩效考核经常化。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为确保考核客观公正,可采用学期考核、聘期中考核、聘期满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努力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每一个教职工教学、科研、服务等各方面情况。通过绩效考核目标的设置,将高校的组织目标分解成每个岗位的目标,使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与绩效考核结果联系起来,与学校总体目标联系起来。在考核信息源上采取360゜全方位评估,突出服务对象信息源的重要作用。
2.定性与定量相合,力求考核规范。彼德·德鲁克曾说过:“你不能管理你不能度量的东西”,不能度量它就不能控制它,不能控制它就不能改进它。在考核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分清哪些考核内容和目标是需要量化的,怎么量化。从理论上讲任何工作都是可以量化的,但过于精度的度量效果未必就是最好的。因此,在设置考核目标量化的过程中,应采用直接量化和间接量化等多种方式。在定量考核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定性考核。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为使考核指标实用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凡是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做出明确具体的定性要求,使考核指标达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3.逐步实现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绩效考核并不能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既不包括前端的理念贯彻,又不考虑后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为更好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应逐步实现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一是细化岗位职责目标,拟定绩效计划。岗位职责目标是绩效考核的标准,应在细化岗位职责目标基础上,拟定实施性强的绩效计划。“目标的设置要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al)、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时限的(time-based),”二是重视绩效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沟通。学校职能部门要加强绩效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纠偏工作,协助职工及时有效地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上下级集思广义、共同完成绩效计划。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沟通能增进职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同度。三是有效的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管理过程包含重要的反馈面谈过程。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教职工了解学校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并且教职工也可以提出自己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上级的指导和帮助。四是绩效结果的实施应与收入分配紧密挂钩。教职工对收入分配的知觉感受,往往来源于自身与参照体系比较的结果。绩效考核结果是教职工最经常采用的参照体系,绩效考核结果和收入分配紧密挂钩,使绩效考核发挥最强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