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良华教授指出,幸福感,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如果不把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教师个人幸福生活的高度,教师专业发展不过是一句空话。基于此,刘良华教授给出了三条建议,笔者特别认同。
建议老师多阅读,少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完全被吸引了,也变成了学生。课后,有教师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想了想说:“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辈子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大概只用了15分钟。”
课堂中,教师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引领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要想打造这样的课堂,唯有读书。当教师脑子里有一片关于学科知识的浩瀚无垠的海洋时,备课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吗?无非就是梳理一下上課的思路,了解一下学生,15分钟的备课时间,足矣!
试想,这样妙趣横生的课堂,哪个学生不沉醉,哪个教师不追求呢?
建议老师少讲课,多观察
无论是教学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的。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将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观看或倾听,然后为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教师要观察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讲课,能倾听多久;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学生中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通过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教师高效指导学生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试想,这样自由开放、彼此成全的高效课堂,哪个学生不叫好,哪个教师不渴望呢?
建议老师少评改,多反馈
在人人抱怨学生课业负担“超载”的当今,却很少有人思考教师的负担是否过重。事实上,教师每天除了正常的备教改辅之外,还有许多非教学任务。不说这些,单是每天一大早看见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本,就足以让人崩溃。
不如,让教师从繁重低效的作业评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的做法是,尽可能发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包括自我评价的潜能和评价他人的潜能,让学生学会自改和互评。当然,老师每周也要不定时以抽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面对面个性化的辅导,其效果远远强于机械式改作业。试想,师生间如此信任又高效的合作方式,哪个学生不欢喜,哪个教师不向往呢?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心享受教育,你就会多一种生活的诗意;从平凡中品味伟大,从失败中咀嚼成就,你就能读懂每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建议老师多阅读,少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完全被吸引了,也变成了学生。课后,有教师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想了想说:“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辈子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大概只用了15分钟。”
课堂中,教师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引领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要想打造这样的课堂,唯有读书。当教师脑子里有一片关于学科知识的浩瀚无垠的海洋时,备课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吗?无非就是梳理一下上課的思路,了解一下学生,15分钟的备课时间,足矣!
试想,这样妙趣横生的课堂,哪个学生不沉醉,哪个教师不追求呢?
建议老师少讲课,多观察
无论是教学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的。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将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观看或倾听,然后为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教师要观察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讲课,能倾听多久;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学生中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通过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教师高效指导学生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试想,这样自由开放、彼此成全的高效课堂,哪个学生不叫好,哪个教师不渴望呢?
建议老师少评改,多反馈
在人人抱怨学生课业负担“超载”的当今,却很少有人思考教师的负担是否过重。事实上,教师每天除了正常的备教改辅之外,还有许多非教学任务。不说这些,单是每天一大早看见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本,就足以让人崩溃。
不如,让教师从繁重低效的作业评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的做法是,尽可能发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包括自我评价的潜能和评价他人的潜能,让学生学会自改和互评。当然,老师每周也要不定时以抽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面对面个性化的辅导,其效果远远强于机械式改作业。试想,师生间如此信任又高效的合作方式,哪个学生不欢喜,哪个教师不向往呢?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心享受教育,你就会多一种生活的诗意;从平凡中品味伟大,从失败中咀嚼成就,你就能读懂每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