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闵福德译本鬼神形象翻译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di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塑造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以闵福德的英译本为例,探究译者对原作中鬼神形象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聊斋志异》;闵福德;鬼神形象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全书共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多以狐、仙、鬼、妖为主,故事情节跌宕曲折,文笔精炼,刻画细腻,尽含“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译文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
  一、《聊斋志异》英译本及闵福德译作
  《聊斋志异》的英语选译本中流传较广的包括翟理斯于1880年出版的译作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198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Selected Tales from Liao-Chai。闵福德,英国汉学家,从1991年开始翻译《聊斋》,最终出版其译本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收录编译译文104篇,文笔优美,结构齐整,显露了译者的古文功底与文学才情。
  二、閔福德译本中的鬼神形象
  狐妖和神仙是《聊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英国大百科全书》将鬼故事定义为:“基于想象而不是事实的文体。鬼故事存在于所有文学样式中。”中国的鬼神形象无论从形貌特征还是命名方式来划分,在数量上都远超过外国的同类小说,并且中国的鬼神形象在善与恶的区分上非常模糊。如果生硬地将《聊斋》中的鬼怪神仙形象译成英文,不仅不符合原文的文化内涵,更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鬼神形象背后的文化意义,闵福德在前言部分中单独分出FOX-SPIRITS和GHOSTS AND THE SUPERNATURAL两节,分析了鬼魅狐妖形象在中国文化语境内的意义,便于国外读者在阅读时有直观的认识。
  在翻译有关宗教神明形象的词语时,译者常采取意译的策略。 “神仙”和“道士”是中国道教的基本形象,一般是神通广大或长生不老者,《聊斋》中有许多对这类世外高人的刻画。译者将“神仙”直接译为“immortal”,“道士”和“真君”分别直译为“Taoist priest”和“True lord”。除了道教以外,佛教文化也在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佛教已经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此英译基本已经成型,译者在此直接借鉴,比如禅号(Dharma name)、业报(Karmic debts)和涅槃(Nirvana)。
  除了神明形象之外,书中的鬼怪种类也很多。译者在译制时,需保留中国鬼神妖怪的特色,多采取注释法来进行翻译。闵福德译本正文后的注释多用于解释其中各种花妖狐媚的来源及其特点。《聊斋》中狐的形象尤为突出,既脱不开传统思想观念赋予的狐性,也在此基础上另有创新。在前言部分,译者就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狐文化的渊源、狐的形象特征、以及蒲松龄笔下狐的角色内涵。在正文中,译者将“狐仙”直译为“fox-spirits”。王子服的母亲怀疑婴宁为鬼物,译者使用了spirit一词。黄英的故事标题没有直接使用音译,而是译成The Chrysanthemum Spirit。瑞云本来是个妓女,但却为心上人守贞,译者将题瑞云译成Ruiyun, a Famous Courtesan,显化了瑞云的性格特征。除注释法外,译文中也出现了归化策略,如“山魈”被译为“the troll”。“Troll”是北欧神话中的巨魔山怪,而《聊斋》中的山魈与北欧传说中“troll”的形象有不谋而合之处,故归化为“troll”。
  全篇最具代表性的,是闵福德在“狐狸精”一节中,对狐狸精形象进行的文化心理剖析,他认为对狐狸精的描写是中国文人对待女性矛盾态度的一个映射。狐妖代表的女性特质,促使男性产生了迷恋、恐惧等复杂情感。当爱恋占据上风时,狐狸精便成为了古代文人极佳的伴侶,此时,文字里的她们具有美丽端庄大方的一面;相反,便有了害人的狐狸精形象。在理解了狐狸精所具有的象征和文化意义后,闵福德在译文中更好地表现出了她们的形象。例如,在《娇娜》中,“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译者对此段的翻译生动而细致:“She held his chin and with her tongue placed the red pellet in his mouth. Their lips touched and she blew the pellet down his throat”。点出了娇娜对孔雪笠的感情是可以舍生取义的红颜知己。译者在剖析狐狸精的形象差异和性格特点之后产出译文,修正了读者对鬼狐形象抱有的传统偏见,能够以客观的欣赏眼光审视其中蕴含的文化。
  三、结语
  闵福德的译文在塑造鬼神形象时,十分注重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心理,众多鬼神故事的主角,总是能与现实世界的普通人发生联系。对此,闵福德给出的文化解释是“在传统中国思想里,‘此’世与‘彼’世的界限远比如今西方读者所想象的有弹性的多。”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独到的见解,才使得其译作受到广泛推
  参考文献:
  [1]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2]陈建波.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01-102.
  [3]安载鹤.经典化过程中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8(1):146-150.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包含了提供给公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和保证公民的文化基本权利。每个社会的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公共文化权利的道德范畴。是以政府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为实践公民的文化服务权利而提供有效的平台。每个公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是平等的,这意味着公民享有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我国在很多情况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易
期刊
摘 要: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南宋,其画幅构图已由北宋“高堂大轴”转为“边角山水”,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天”山水形式代表着这一时代山水画作的主要面貌。从绘画形式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从“高堂大轴”到“边角山水”,反映了艺术审美的转变。但是,自元朝始,后人对“边角山水”的创作原因产生了误解,常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半壁江山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是当时画家有感于国破山河,愤而为之,“残山剩水”论从此被
期刊
摘 要:对于宋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评议,一直是宋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并相继出版了很多研究专著,这其中日本著名宋史学家斯波义信先生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可谓是该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一经出版,在国际上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李伯重先生对这部书的评价所说,“这部著作是当时国际汉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直至今日也仍为宋代经济史的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宋代
期刊
摘 要:毛文龙在崇祯二年(1629年)年初至当年六月向崇祯皇帝上呈了一系列奏疏。这些奏疏记录了毛文龙人生的最后两季。在这段时期内,毛文龙经历了痛苦煎熬,朝中失势,自保不及,已是穷途末路。  关键词:崇祯;毛文龙;奏本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初五日,明蓟辽督师袁崇焕以运送军饷为名登上东江镇总兵毛文龙驻地——皮岛,当皮岛兵将面揭披毛文龙十二罪状,并斩杀之。众兵将愕然。六月二十一日,袁崇焕上报崇祯
期刊
摘 要:在清末时期记者主要关注政治上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越来越多元,记者这一行业也越来越规范和职业化。记者的职业理念能加贴近人民切身相关的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共关系的稳定和谐发展。在2000年8月1日,记者节被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记协将11月8日确定。记者节日的设立能提高社会群众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关注与认识,是对该职业的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出现,演变为“理想/现实”之外新闻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为插入点,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取向、道德本位主义与功利主义来阐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以促进不同背景的人们更好的交流和学习。  关键词:《长城》;价值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道德本位主义;功利主义  在2016年张艺谋导演的新电影《长城》中,在长城这个大背景下,以饕餮来犯为故事的主线,在欧洲雇佣兵和中国禁卫军的各个首领中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来凸显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期刊
摘 要:梁启超于1901年发表了《中国史叙论》一文,将中国的历史进程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三部分,即:“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之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这个分期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萌芽、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三世说;中外关系;梁启超  一、上世史与中国对外交往的肇始  先秦时代的中国历经由部落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不断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应接不暇。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不断地提高,而后期制作和编辑水平则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提高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和编辑水平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主要概述了什么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和编辑,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和编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
期刊
摘 要:想要使得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也就是走向世界,就需要将中国的经典文学之中的文章原文进行精准地传达,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文化翻译”。这种文化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将存在于原文的文化内容和要素进行更加准确地表述,使得它更为容易地被接受。事实上,众多的中国文化遗产总是出现在中国的经典文学之中。运用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达式对中国的经典文学进行恰当地翻译,不仅能够有助于将具备着鲜明的文化特征
期刊
摘 要:傣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的一个跨境民族。傣族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是由傣族历史、人文、环境、信仰、宗教等诸多因素经过长期发展后作用于傣族舞蹈中的产物,这些因素无不体现在傣族舞蹈文化中,而傣族舞蹈文化也在诠释着有关傣族的方方面面。其中,宗教信仰对于傣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本文通过傣族的地域文化、水文化
期刊